首頁 > 人類文史 > 存摺的起源:唐朝時期就已有最早的存摺前身出現

存摺的起源:唐朝時期就已有最早的存摺前身出現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史書記載,我國曆史上最早的信用機構是南北朝的“質庫”(類似典當業),到了唐朝中葉出現了“櫃坊”等,憑證有相互約定的實物,即具體的一樣東西,較多的則使用“憑貼”、“書貼”、“文券”、“券契”等,爲單紙或摺紙式的單筆往來的記錄,可以說這就是“存摺”的前身。

錢莊的雛形源自明朝中葉,它是伴隨着商品經濟發展而產生的民間信用機構,當時稱“錢肆”、“錢桌”或“錢店”。開始只是兌換貨幣,後逐步發展才產生存放貸業務,也就有了較正規的存摺。隨着沿海貿易的發展,到明末清初,錢莊已形成兌換貨幣的市場,到了清朝中葉,錢莊已成爲一個有相當規模的行業。

錢莊那摺疊式的存摺,比較精緻的外加硬板紙做的抽插式封套,套子外邊還用各色布料包貼裝飾得很美觀。展開存摺可看到右上角由發證一方交付粘貼的每枚壹至貳角的印花稅票,還有從右到左縱式排列用工整秀麗的毛筆字體記載的存取日期和款項。這就是中國傳統的書寫工具和約定俗成的書寫形式,拉開來看,那齊整勻稱的摺疊形式,讓人很自然便產生意會,故稱其爲“存摺”。

存摺的起源:唐朝時期就已有最早的存摺前身出現

如果再追溯“存摺”的另一種意義,即摺疊樣式的源起,應該說是造紙術的發明使我們的祖先放棄了曾經在竹簡上刻字的辦法,在接受了使用紙張便捷的同時卻保留了展讀的習慣。以後,隨着錢莊業從鼎盛走向衰落,這種摺疊式的存摺也就隨之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存摺的名稱卻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