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劉六劉七起義背景:明朝的馬政實施日益艱難

劉六劉七起義背景:明朝的馬政實施日益艱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正統年間(1436—1449)以後,政治黑暗腐敗,土地兼併加劇並高度集中,人民流離失所,階級矛盾日趨激烈,各地農民起義連綿不斷。爆發於河北的劉六、劉七起義就是這種歷史背景的產物。

明朝中葉,河北農民深受政府的馬政之害。爲保證明軍邊馬的供應,自明初以來,明政府強令河北等地農民充當養馬戶。馬戶的徭役負擔極其沉重,爲保證養好馬要付出很大代價,不僅耽誤農業生產,而且當所養馬匹死亡或種馬孳生不及額時,還要賠償損失,一貧如洗的農民不得不“賣田產、鬻男女,以充其數,苦不可言”,當時有人形容爲“江南之患糧爲最,河北之患馬爲最”。

劉六劉七起義背景:明朝的馬政實施日益艱難

  河北臨近京師,正是廠衛特務、官僚地主施虐的地方,加上土地兼併劇烈,剝削壓迫十分殘酷,社會矛盾十分尖銳,農民起義時有發生。爲了安定京畿一帶的局勢,正德四年(1509年)九月,專權宦官劉瑾派御史寧杲爲“捕盜御史”到河北鎮壓農民起義。寧杲採用極爲殘酷的高壓手段,屠殺和鎮壓農民,他“奏立什伍連坐法,盜賊捕獲無虛日,每械盜賊入真定,用鼓吹前導,金鼓之聲彌日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