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漢文帝簡介 漢文帝鄧通

漢文帝簡介 漢文帝鄧通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文帝(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母薄姬,西漢第五位皇帝,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受封代王。寬容平和,仁厚低調。漢高帝去世後,呂后臨朝稱制,漢惠帝英年早逝,諸呂掌握朝中大權。呂后去世後,太尉周勃聯合丞相陳平等人粉碎諸呂勢力,迎立代王劉恆進京稱帝,史稱漢文帝。

即位之後,穩固帝位,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厲行節儉樸素,廢除肉刑,實現國家強盛,百姓小康,開啓“文景之治”的發端。謹慎對待諸侯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對待諸侯王,採用以德服人、以武平亂的態度。對待匈奴,採用和親止戰的方式,營造安定團結、休養生息的政治局面。

後元七年(前157年),駕崩於未央宮,廟號太宗,諡號爲文,安葬於霸陵。漢文帝曾經親自爲母親薄太后嘗藥,深具孝心,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漢文帝簡介 漢文帝鄧通

  漢文帝畫像

人物生平

身世背景

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母親薄姬在秦末原爲魏王魏豹妾。楚漢之爭初期,魏豹附漢而叛漢,乃爲漢將韓信、曹參敗俘,後被漢將周苛所殺。因此,薄姬成了俘虜,送入織室織布。後劉邦見她有些姿色,就納入後宮,歲餘不得寵幸。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初,劉邦坐在河南宮內成皋臺上,管夫人和趙子兒兩位美人相伴,她們在一起談笑當年與薄姬的約定。漢高祖聽到後,問她們笑什麼,兩人將實情全部告訴了漢高祖。劉邦內心感到傷感,憐憫薄姬,當天就把薄姬召來並與她同房。薄姬說:“昨夜我夢見有蒼龍盤踞在我肚子上。”漢高祖說:“這是顯貴的吉兆,我爲你促成這件好事。”這一次同房,薄姬就有了身孕,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在河南宮內成皋臺生下兒子劉恆。自薄姬生下兒子劉恆以後,就很少有機會再見到劉邦。

初封代王

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劉邦在親征平定代地諸侯陳豨的叛亂後,冊立八歲的劉恆爲代王,都於晉陽(今山西太原)。其後劉恆在他就藩代地的十五年間,與民休息,發展生產,恭儉作則,代地由是大安。另一方面,漢初複雜的政治環境和母親的悉心教導,養成了謹慎沉靜的性格。更重要的是,這爲即位後成功應對功臣問題與施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登基爲帝

公元前180年,呂后死後,呂后一族外戚欲作亂。大臣陳平、周勃和宗室朱虛侯劉章等人以計謀騙來兵權,消滅了掌握兵權的呂氏外戚,打算擁立新皇帝。因爲劉恆是劉邦當時現存年紀最長之子,又寬厚孝順,而且劉恆之母薄氏的家族不太強勢。陳平、周勃等大臣隨即請劉恆入長安即位,劉恆遍問代國衆臣意見,郎中令張武認爲此事有詐,中尉宋昌卻覺得此爲天賜良機,劉恆只好與母親薄姬商議此事,薄姬也不知如何是好,遣其弟薄昭前往長安與朝廷大臣們協商,在九月的最後一日,劉恆奔赴長安,羣臣三呼萬歲,繼天子位,太僕夏侯嬰親自拘捕漢後少帝劉弘,迎接劉恆。大臣們宣稱劉弘、樑王劉泰、淮陽王劉武、恆山王劉朝等非漢惠帝之子,廢黜劉弘並將四人殺死,史稱除宮之變。大臣們擁立代王劉恆即皇帝位,是爲漢文帝。

鞏固皇位

漢文帝入京,僅帶宋昌、張武等六人。即位後,下定決心要儘快整合皇權體制,以恢復和加強國家政權的運轉能力。

因爲得到皇位不易,文帝即位後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張武爲衛將軍和郎中令,負責守衛皇宮、京城,從根本上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後,對於擁立他做皇帝的功臣們一一賞賜、封官晉爵,對於被呂后貶斥的劉姓王公恢復了爵位和封地,同時,對於跟隨父親劉邦開國的功臣們分別賞賜、分封。這些措施使的文帝的帝位得到鞏固。

除了用拉攏的手段鞏固權勢外,打擊重臣也是文帝的一項重要措施。這方面主要是對大功臣周勃的處理。周勃因爲擁立文帝有功,每次退朝後,出來時總是很驕橫的樣子,似乎不把新帝放在眼裏。而文帝對他更加有禮,經常目送他離去。有大臣勸說文帝,不該對周勃這樣重禮,有失君主的身份。從此,漢文帝的神色變得越發嚴肅,而周勃則越來越敬畏。周勃的屬下及時提醒他:小心功高蓋主,引火燒身。周勃如醍醐灌頂,猛然醒悟。於是辭去了右丞相(漢時以右爲上,陳平當時是左丞相,相當於副職)的職務,漢文帝很快也答應了。

一年後,因爲陳平謝世,文帝任命周勃做丞相,但僅十個月後,文帝又以列侯歸封國爲藉口免除了他的相職。當時,很多的列侯都住在長安,這給京城的糧食供應增加了很多負擔,所以文帝就下詔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國去生活,即使朝廷恩准留在京城,也要將自己的兒子派到封國去。但很多人找各種各樣的藉口留在京城,這使文帝很生氣,便讓丞相周勃帶頭做表率,免了丞相職務。

再後來,派有舉報周勃身披盔甲,懷有謀反之心,文帝馬上把他抓捕。周勃趕忙通過帝舅薄昭向文帝說明自己懼禍才束甲,決無謀反之心的實情。漢文帝在重新調查後,沒有發現周勃謀反的事實,便釋放了他。這和封建時代很多皇帝相比,文帝做得確實很寬容。

漢文帝鞏固皇位的主要措施有:

掌握軍隊

軍權是最大的權,漢文帝深諳此道,所以在他進入未央宮的當天夜裏,就命令宋昌爲衛將軍,鎮撫南、北二軍;命張武爲郎中令,巡察保衛宮中。相關部門分別誅殺後少帝及其三個弟弟於他們自己的府第裏。新帝回到前殿連夜頒佈詔令,大赦天下。

文帝知道自己在漢廷並無雄厚的政治基礎,有的宗室認爲他是“摘桃派”,僅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擁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臨的是不斷壯大和日益驕橫的諸侯王勢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務是採取恩威並施的兩手策略來鞏固皇權。

封賞功臣

漢文帝即位之後,首先封賜誅諸呂有功之臣。漢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十月,封周勃爲右丞相,陳平爲左丞相,灌嬰爲太尉,組成新的中央。隨新帝入朝的官員,有的官至列卿。

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漢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諸侯王。同年十二月,立原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爲趙王;徙封原琅邪王劉澤爲燕王。後來,又立劉遂之弟劉強爲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爲城陽王;東牟侯劉興居爲濟北王;立皇子劉武爲代王,又徙封爲淮陽王,後徙封爲樑王;劉參爲太原王,後徙代王;劉揖爲樑王。

同年正月,即文帝即位三個月後,根據羣臣的建議,文帝立長子劉啓爲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爲漢家的定製。同月,立竇氏爲皇后。

鎮壓叛亂

由於漢初大力推行無爲而治,休養生息,對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起了催化作用。諸侯坐大,開始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漢文帝的即位,使得劉氏宗室內部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產生了尖銳的矛盾。

文帝三年(前177年),皇位繼承中的利益分配不均,濟北王劉興居率先發動叛亂,開啓同姓王國武裝反抗漢廷之先例。漢文帝派兵鎮壓,叛軍土崩瓦解,劉興居被俘自殺。

三年後,皇弟淮南王劉長又舉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動,即被朝廷發覺。文帝派人傳訊劉長入京,罷去他的王位,將他發配蜀郡,借刀殺人使得劉長絕食而死。

 賈誼獻策

賈誼兩起叛亂雖被平息了,但漢初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實際上已成爲對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勢力。朝廷中一些有識之士,認爲到了非從根本上解決不可的時候了。賈誼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時年28歲的賈誼上《陳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兩點:第一,親疏不是主要問題,即同姓諸侯王不比異姓王可靠。第二,是強者先反叛,弱者後反叛,在這樣的封國條件下,最後都是要威脅中央集權政權的。賈誼提出解決的辦法就是“衆建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諸侯王國的勢力,從而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後來被主父偃進一步發展爲推恩令。

文帝十分欣賞賈誼的《治安策》,然而當時他正用心於穩定政局,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形勢不允許他用激烈的方式實施《治安策》上的政治構想。他只有耐心等待合適的時機。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齊文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文帝趁機將最大的齊國分爲六國。又封劉長的三子劉安、劉勃、劉賜等爲王,將淮南國一分爲三,賈誼關於衆建諸侯的建議至此才得以實施。但皇權和王權的矛盾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分權和集權的問題依然存在。由於文帝對同姓諸侯王基本上採取姑息政策,所以導致了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

寬儉待民

文帝以秦亡爲鑑,深知百姓生活之樂苦對政權安定的意義。其性又節儉,故在位時奉行黃老“無爲而治”的政策。曾因惜十家之財而罷建露臺;因憐吏卒輸送之勞而令列侯歸於封國,不須留於長安奉朝請;借緹縈救父之事而下詔廢肉刑;又詔罷天下田租。通過這一系列政策,漢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文教大興,國力日益強盛。

病重去世

文帝君臣躬行節儉、勵精圖治,最終開創“文景之治”的繁盛之局。後元七年六月初一日(前157年7月6日),文帝在未央宮逝世,享年四十七歲。羣臣上廟號爲太宗,諡號孝文皇帝。同年六月初七日,葬於霸陵(位於陝西西安東郊白鹿原東北角)。

爲政措施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惠帝、呂后都着力於發展農業生產,穩定統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然而文帝即位之時,不僅國家財力嚴重不足,人民生活還相當困頓。造成這種貧困的狀況,是由於“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農民遭受殘酷剝削,淫侈之風日益嚴重,以及社會背本趨末的結果。這表明漢初一度緩和的社會矛盾,到劉恆即位時又逐漸趨於表面化。於是他開始大顯身手,開始了他的治國之路。

政治

司法

秦漢時期的黃老學一個主要特徵是“守法而無爲”,所謂“無爲”,不是毫無作爲,也不是漫無邊際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規定。“法”是“無爲”的界限,而無爲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廢”,就是指立法之後不輕易變更,要“循守成法”。

漢初統治者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道生法”的權力,而不得犯法。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一次,文帝出行中路過渭橋,有人從橋下走出,使文帝乘車的馬受驚而跑。廷尉張釋之判處此人“罪金”(罰四兩金)。文帝要求處死。張釋之向皇帝說:“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制定的,如果我們輕易地改變法律,就會使人們對法律失去信任,不知怎樣做纔對。”文帝終究表示廷尉做得對。

黃老思想雖然吸收了法家的“執法”“守法”思想,但基於“安民”“惠民”的立場,對法家的“重刑輕罪”主張並不首肯。黃老思想不僅要求“君正”,而且要求“法正”。在這種思想作用下,漢初統治者堅持除秦苛法。

文帝元年(前179年)十二月,除“收孥連坐法”。明令宣佈:“廢除一人犯罪,家人收爲奴婢及各種株連的法律。”這是對舊傳統的否定,對成法的改革。

改革刑制

 廢除連坐法(首孥連坐法)

文帝十三年(前169年)五月,廢除肉刑,改爲處以笞刑和杖刑。

 令列侯歸國

文帝二年(前178年)十月,因當時列侯多居於長安,離封邑很遠,吏卒供給輸送甚爲勞苦,而列侯亦無機會去德化其封邑的百姓。於是下詔讓列侯都到自己的封邑去。其中有的身居高位要職與詔令恩准留京的由其太子到封邑去。

廢除過關用傳制度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三月,廢除進出關要出示證件的法令。

入粟拜爵,改善農民處境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號稱“智囊”的太子家令晁錯向劉恆建議:“募天下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並在其《論貴粟疏》中宣傳此思想,本套思想非常符合劉恆時期充實國力的目的。於是劉恆採納了這個建議,採取公開招標價賣爵的辦法來充實邊防軍糧,太史公的祖父司馬喜便是在這一政策下得到了五大夫的爵位。

經濟

安民爲本

年輕的賈誼作《過秦論》爲文帝提出治國的根本方針爲“牧民之道,務在安之”。這股要求安民的社會思潮,是惠帝以來朝野共同的要求,也是鞏固西漢統治的需要。

減省租賦

爲了吸引農民歸農力本,文帝以減輕田租稅率的辦法,改變背本趨末的社會風氣,用來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漢文帝二年(前178年)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文帝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稅一減爲三十稅一,即納1∕30的土地稅。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以後,三十稅一成爲漢代定製。此外,算賦也由每人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

減輕徭役

文帝“偃武興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減爲每三年服役一次。這樣的減免,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廢除盜鑄錢令

文帝五年(前175年)四月,廢除盜鑄錢令,允許私鑄。

弛山澤之禁

文帝后六年(前158年),文帝下令,開放原來歸屬國家的所有山林川澤,准許私人開採礦產,利用和開發漁鹽資源,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弛禁的結果,“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軍事

漢文帝在位期間,繼續對匈奴和親。文帝前元三年(前177年),匈奴右賢王背棄和親之約,率數萬大軍侵佔河南地(今內蒙古伊克昭盟地區),並進襲上郡(今陝西綏德地區),殺略漢民,威脅長安。雙方雖未交兵,但這次用兵是西漢自白登之圍後對匈奴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表明西漢王朝並不甘於和親政策。

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冒頓單于死,其子稽粥即位,號老上單于。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冬,老上單于親率14萬大軍入北地郡,進佔朝那(今甘肅平涼西北)、蕭關(今甘肅固原東南)、彭陽(今甘肅鎮原東南),燒燬中宮(秦宮,故址在今甘肅固原),前鋒直抵岐州雍(今寶雞鳳翔)、甘泉(今陝西淳化西北),距長安僅200裏,直接威脅西漢王朝的統治中心。文帝得報,立即命中尉周谷、郎中令張武爲將軍,發車千乘,騎十萬,屯駐長安附近,防衛京師;又拜昌侯盧卿爲上郡將軍,寧侯魏遫爲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竈爲隴西將軍,東陽侯張相如爲大將軍,成侯董赤爲前將軍,大發上郡、北地、隴西等處兵馬車騎迎擊匈奴,苦戰月餘,老上單于方退出塞外,而漢軍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從此,匈奴日已驕,歲入邊,殺略人民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最甚,至代郡萬餘人。西漢王朝深以爲患,不得不遣使者復與匈奴修好和親。

文帝后元四年(前160年),老上稽粥單于死,其子軍臣立爲單于,仍以中行說爲親信,積極準備攻漢。

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軍臣單于絕和親之約,對漢發動戰爭。他以6萬騎兵,分兩路,每路3萬騎,分別侵入上郡及雲中郡,殺略甚衆。劉恆急忙以中大夫令勉爲車騎將軍,率軍進駐飛狐(今山西上黨);以原楚相蘇意爲將軍,將兵入代地,進駐句注(今山西雁門關附近);又派將軍張武屯兵北地,同時,置三將軍,命河內守周亞夫駐屯細柳,祝茲侯徐悍駐棘門,宗正劉禮駐霸上,保衛長安。此時,匈奴騎兵已進至代地句注邊,邊境烽火警報連連告急。漢軍經數月調動,方抵邊境地區。匈奴見漢軍加強了守備,遂退出塞外。漢軍也罷兵撤警。

第二年,即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劉恆去世。

民族

文帝即位後,不僅內政複雜棘手,邊事也十分嚴峻,在國力不強的情況下,面對“胡強南勁”的形勢,漢文帝採取了正確的策略,終於贏得了較好的外部環境。

匈奴

自白登之圍以來,漢廷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雖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並不能根本解除匈奴貴族的威脅,雙方一直處於戰和不定的狀態。

文帝在位期間,爲了謀求安定的和平環境,對匈奴一直採取剋制忍讓的態度,繼續執行和親政策,避免大動干戈。然而,匈奴雖然受益於和親政策,但是卻不信守和親的盟約。漢廷急需行之有效的御邊之策。

南越

戰國秦漢時期,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及嶺南一帶,聚居一種支族衆多的越族,被統稱爲“百越”。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越人,因地處“楚之南”,被稱爲“南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一嶺南,在這裏設置了桂林、南海、和象三個郡。秦末農民戰爭起義爆發後,行南海郡事的趙佗自立爲王。

漢高祖時,趙佗接受“南越王“封號,從此“稱臣奉漢約”,成爲西漢王朝下的一個屬國—南越國。呂后統治時期,對南越實行經濟封鎖政策,趙佗即以兵戎相見,與漢王朝分庭抗禮。

文帝即位後,改變扼殺政策,採取安撫政策,向南越提供發展生產所需的鐵器、農具、馬牛羊等。並派人修葺趙佗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的祖墳,置守邑,歲時祭祀。又撤掉進攻南越的軍官,拜趙佗的兄弟做官。然後,遣陸賈再次出使南越。在文帝誠意的感召下,趙佗謝罪稱臣,從而再次贏得了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到武帝時期,嶺南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已有較大發展。

漢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不輕易用兵,盡力維持相安友好關係,以禮相待,兄弟相稱,這對於加強中原人民與周邊少數民族人民之間的團結,增進友誼,起了很好的作用,進一步促進了漢朝時期各個民族之間的融合,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歷史評價

總評

漢文帝劉恆在位23年,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平時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絲綢做的衣服;劉恆爲自己預修的陵墓,也要求從簡。在中國歷代帝王中,劉恆是一生都注重簡樸爲世人稱道的皇帝。

文帝的政治方針和措施,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了顯著的發展,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到了劉恆和景帝時期,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戶,小的也戶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多了。漢朝社會開始進入治世。

歷代評價

袁盎:夫曾參以布衣猶難之,今陛下親以王者脩之,過曾參孝遠矣。夫諸呂用事,大臣專制,然陛下從代乘六傳馳不測之淵,雖賁育之勇,不及陛下。

司馬遷:孔子言“必世然後仁。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廩廩鄉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於今。嗚呼,豈不仁哉!

《太史公自序》:“漢既初興,繼嗣不明,迎王踐祚,天下歸心;蠲除肉刑,開通關樑,廣恩博施,厥稱太宗。”

賈捐之:孝文皇帝,閔中國未安,偃武行文。

許嘉:孝文皇帝除誹謗,去肉刑,躬節儉,不受獻,罪人不帑,不私其利,出美人,重絕人類,賓賜長老,收恤孤獨,德厚侔天地,利澤施四海,宜爲帝者太宗之廟。

荀悅:以孝文之明,大朝之治,百僚之賢,而賈誼見排逐,張釋之十年不見省,馮唐首白屈於郎,豈不惜哉!夫以絳侯之忠,功存社稷,而猶見疑,不亦痛乎!

曹植:孝文即位,愛物檢身。驕吳撫越,匈奴和親。納諫赦罪,以德懷民。殆至刑錯,萬國化淳。

親屬成員

家世

父親:劉邦(西漢開國皇帝)

母親:薄姬(追尊爲高皇后)

兄弟

大哥:齊悼惠王劉肥

二哥:漢惠帝劉盈

三哥:趙隱王劉如意

五弟:趙共王劉恢

六弟:趙幽王劉友

七弟:淮南厲王劉長

八弟:燕靈王劉建

妻妾

正室

竇漪房,立爲皇后。

 妾室

慎夫人,封爲夫人。

尹姬,封爲姬。

子輩

長子:劉啓,西漢第六位皇帝。

次子:劉武,封爲樑王,諡號“孝”。

三子:劉參,封爲代王,諡號“孝”。

四子:劉揖,封爲樑王,諡號“懷”。

長女:劉嫖,封爲館陶公主,下嫁堂邑侯陳午。

次女,封爲昌平公主,下嫁絳侯周勝之。

陵墓

霸陵是漢文帝劉恆的陵墓,因其外形酷似埃及金字塔,被國外漢學家稱爲“東方金字塔”。位於陝西西安東郊白鹿原東北角,霸陵在白鹿原原頭的斷崖上鑿洞爲玄宮,內部以石砌築,並有排水系統,墓門、墓道、墓室以石片壘砌,工程十分浩大。但可能後來排水系統被沙石堵塞,以致墓門後來被水衝開,墓室結構遭到破壞。霸陵最遲在西晉即遭盜掘,並在當時發現了大量的陪葬品。

 軼事

寵信鄧通

鄧通是深受漢文帝寵信和喜愛的佞臣。一天,文帝叫一個看相的術士給鄧通看相,相士直言不諱地對劉恆說:“鄧大夫以後會因貧困而餓死。“文帝聽後大不高興,憤憤地對鄧通說:“朕要想讓你富,有何難哉?“說完即下了一道詔書,把蜀郡嚴道縣的銅山賜給鄧通,並允許他鑄錢。鄧通從此富可敵國。鄧通既蒙文帝寵愛,感激涕零,更加想要有所報答才行了。

一天,文帝的毒瘡突然發作,紅腫流膿,潰爛不堪。劉恆痛得鑽心,整天伏臥牀上,哀號不已。一幫御醫藥開了不少,文帝吃了卻不見疼痛稍減分毫,最後竟痛得暈了過去。鄧通在旁急得抓耳撓腮,一見皇帝競昏死過去,於是也不知道他哪裏來的勇氣,竟一下子撲到文帝身上,也不管那膿血有多污穢腥臭,就張開嘴巴,對着文帝背部的爛瘡就吸。說來也奇怪,鄧通才吸了幾口,文帝的疼通便減了幾分,竟悠悠地醒了過來。鄧通又吸了幾口,然後伸出舌頭,往瘡口裏舔了幾舔,文帝竟覺得一下子疼痛全消了。等他舔完,文帝扭過頭一看,見是鄧通,大受感動,心想關鍵時刻又是鄧通對自己最忠心,總算不負對他的一番提拔和寵愛。以後幾天裏,鄧通又給他吸了幾次,文帝的瘡慢慢好了起來。一天文帝問鄧通:“你說天下誰最愛我?“鄧通說;“那自然是太子。“這時正好太子劉啓進來問安,文帝便叫劉啓來給他吮瘡。劉啓無奈,跪在榻前,對着劉恆潰爛的背,勉強把嘴巴湊上去,還沒碰到瘡口,竟一個噁心,嘔吐起來。文帝見了大不高興,劉啓只好怏怏退出。

後來劉啓聽說鄧通曾爲劉恆吮瘡,大爲愧恨,從此記恨在心。幾年後文帝駕崩,劉啓即位,這就是漢景帝。景帝一即位,首先便把鄧通革職,追奪銅山,並沒收他的所有家產。可憐富逾王侯的鄧通,一旦竟與乞丐一樣,身無分文,最後竟應了那個相士的話,餓死街頭。

傳統節日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劉恆爲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爲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爲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