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魔山》小說 《魔山》歷史

《魔山》小說 《魔山》歷史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魔山》德國作家托馬斯·曼著作,故事背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前十年,執筆時間1912年,發表於1924年。作品通過人物之間的思想衝突,揭示出頹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血緣關係。

《魔山》小說 《魔山》歷史

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漢斯·卡斯托普(Hans Castorp)是年輕的德國的大學畢業生,來到瑞士阿爾卑斯山的達沃斯山莊一間名爲Berghof的肺結核療養院,探訪住在療養院的表兄弟約阿希姆(Joachim),原來只打算逗留三週。沒想到當地的醫生診斷出他得了肺結核,要住在魔山裏治療,一住就是七年。在療養期間,他碰過各式各樣的人物,有意大利自由派人文主義者登布里尼(Settembrini)、憤世嫉俗的反動份子猶太人那夫塔(Naphta)、自由思想家卡度齊(Carducci)、嗜酒如命的荷蘭富商明希爾·皮佩爾科爾恩、不拘小節的俄國女人肖夏太太……他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病人們口袋裏裝着X 光玻璃照片,靜靜地等待死神的來臨。漢斯·卡斯托普就是生活在這羣人中間唯一清醒的人,每日同他們打交道,還參加了招魂會,見到了表哥的亡魂。卡斯拖普對嫵媚的肖夏太太產生好感,跪在她面前,向她傾吐自己的愛意,可是她不久就下山離他而去。肖夏女士再度回到療養院時,已跟富商皮佩爾科爾恩結爲連理,卡斯拖普感到妒嫉。後來那夫塔在決鬥時被槍擊死亡,卡斯拖普感到孤單。本書展現最精彩的一面,這些歐洲最頂尖的知識分子,藉由他們超凡的智慧,描述當時歐洲社會各種思潮,包含人道主義者、無政府主張者及極端主義者的辯論,使我們瞭解當時歐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已經走向沒落的西方世界的精神寫照。七年之後,卡斯拖普病好了,下了魔山。在所謂的“愛國精神”的感召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死在了戰場上。

評價

1912年5月至6月,托馬斯·曼的妻子卡塔林娜因肺部染疾,在瑞士達沃斯肺病療養院治療,托馬斯·曼也陪同前往,醫生髮現托馬斯·曼的肺部也有斑點,力勸托馬斯·曼留院觀察,但是被托馬斯·曼所拒絕。魔山原本只是一篇中篇小說,想不到一寫下來竟是一部近七十五萬字的長篇鉅著,湯瑪斯·曼試着通過對話、象徵、幻想、夢境、辯論、獨白、哲學討論等方式,將西方世界精神生活的碎片組合起來。德國當代作家埃伯爾哈爾德·希爾歇爾對《魔山》作了這樣的評價:“托馬斯·曼的《魔山》是一部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它同時具有三重象徵內容:首先,我們在《魔山》中看到後期資產階級社會的象徵。《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資產階級腐朽沒落問題,不但在這裏以新的生活形態重複出現,而且場景有所擴展……在山莊療養院的狹小天地裏,我們看到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各種人物,既有許多德國人和俄國人,又有斯堪的納維亞人和其他歐洲人,他們優哉遊哉,無所事事,在作者心目中,這批人無疑是岡察洛夫筆下的奧勃洛莫夫。這個圈子裏的人沒有工作,沒有職業,沒有配偶,沒有家庭,沒有子女,沒有政治的和經濟的生活現實。總之,這個培養疾病的豪華大飯店裏,住的全是那些不從事生產勞動的社會階層的人。”1930年美國作家辛克萊·劉易斯評價說:“我覺得《魔山》是整個歐洲生活的精髓。”

1939年,托馬斯·曼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專題講演,他表示:“這部小說對我來說是一部交響樂……誰第一遍讀完《魔山》,我就奉勸他再讀第二遍,它那特殊的吸引力和風格,使讀者在瀏覽第二遍時感到更大的興趣和滿足。” 但這部小說被布萊希特痛批,稱之爲“資產階級庸俗情調的代表”,而他同時肯定了卡夫卡、哈謝克等作家。

註釋

^1915年,托馬斯·曼在給奧地利語文學家保羅·阿曼的信中曾談起《魔山》的寫作緣起:“我在戰前不久開始寫一部中篇小說——一個具有教育和政治意圖的故事。情節發生在山中的一所肺病療養院裏,在這裏,一個年輕人遇到了極大的誘惑,遇到了死亡,並且滑稽而可怕地經歷了人道與浪漫主義、進步與反動、健康與疾病的矛盾。但與其說是爲了要解決什麼,倒不如說是爲了理解和獲得認識。這一切具有幽默的虛無主義精神。”

^埃伯爾哈爾德·希爾歇爾:《論托馬斯·曼》

連接

A review of the novel from a medical perspective(Retrieved via the Internet Archive.)

A study guide for the novel(Retrieved via the Internet Archive.)

The 'Zauberberg' in Davos still exists(The sanatorium was converted into a hotel in 1954.)

Magic Mountain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