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陶謙簡介 陶謙三讓徐州的故事

陶謙簡介 陶謙三讓徐州的故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陶謙(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陽郡丹陽縣(今安徽當塗東北)人。漢末羣雄之一。

在歷史上,陶謙並不是個“八棍子打不出一個悶屁”的老實人,他在漢末亂世中,反而是個頗有政治手段的軍閥。

再往前說,他年輕時也是個脾氣爆、性格倔、說話還不給人留情面的狠角色,以至於在官場上並不討人喜歡。

筆者先說兩個他年輕時的故事吧。

年輕氣盛

第一個故事是陶謙早年在揚州廬江郡擔任舒令時的事。

陶謙簡介 陶謙三讓徐州的故事

當時的陶謙的上級領導——廬江太守是張磐,張磐跟陶謙的父親又是好朋友,從人情世故上來看,等於是陶謙在父輩的餘蔭下做官。

張磐也是個懂得人情世故的人,看到好朋友的兒子陶謙,自然想去親近、提拔。可是,年輕氣盛的陶謙可不這麼認爲。

有一次,陶謙去參加張磐舉辦的宴會,在席上,張磐特意點名請陶謙跳舞。本來就是娛樂助興,加上領導發話,這又不是什麼原則性問題,大多數人都會順從的。

可偏偏陶謙當衆不給張磐的面子,不肯上場,張磐覺得很難堪,說出去的話又不好收回,於是舔着臉再三發出邀請。

衆人見狀,總不能讓領導一直這麼尷尬下去啊,得幫領導暖場啊,於是大家也跟着起鬨“來一個!”陶謙這才勉強站起來。

然後呢?陶謙到場子裏勉強比劃兩下就表示跳完了,這……場面一度再次尷尬到冰點。

張磐的面子已經掛不住了,他問陶謙:“你怎麼這麼快就跳完了?你怎麼不轉圈啊?”

陶謙反一語雙關地回答道:“我不能轉,我轉就勝過某人了。”

因爲在古代“轉”有“升官”的意思,陶謙這段話中的雙關是:我不能升官,我升官了就超過你了。

好吧,話說到這份上,張磐對陶謙的好感也就只能到此爲止了。《吳書》說張磐“因愛生恨”,從此只想整陶謙,最後陶謙自己也覺得待不下去,於是辭職跑了。

第二個故事,陶謙出征關中的事。

中平元年末(184),涼州的羌胡人,還有一些漢人官兵,趁着朝廷平定黃巾之亂時,也打着“清除宦官”的旗號作亂。次年(185),朝廷派出車騎將軍皇甫嵩前往涼州平叛。

皇甫嵩在去年平定黃巾的戰役中功高居首,可以說漢靈帝對他寄予厚望,皇甫嵩在出徵時就選拔了議郎陶謙爲揚武都尉,隨軍出征。

打了小半年,皇甫嵩在長安作戰沒有取得戰果,還得罪了中常侍張讓、趙忠。張讓和趙忠在漢靈帝面前進讒言,於是皇甫嵩被免了軍權,換成司空張溫去長安接手軍隊。

陶謙簡介 陶謙三讓徐州的故事 第2張

 陶謙與張溫的紐帶

這個張溫呢,是個親宦官的名士,按照漢靈帝的規矩,當官都是要掏錢的,不用說,張溫也是花了不少錢的,還跟宦官們的關係搞得不錯。

所以,看到親宦官的張溫接替了不屈於宦官的皇甫嵩,陶謙的一身傲骨就體現出來了。

陶謙對張溫非常地不屑,甚至有一次在酒會上當衆侮辱張溫,讓張溫下不了臺。張溫受不了這個羞辱,當衆宣佈免了陶謙的官,把他流放到幷州的邊塞去做苦力。

陶謙被趕走後,也有人幫陶謙說情,等張溫的氣消了,大概是想到自己也是個名士出身,自己要大人有大量嘛,於是反悔了,派人去把陶謙追回來。

這位幫陶謙說話的中間人也是好人做到底,等陶謙回來後,就去跟他說:“我安排一下,明天你和張公在宮門口碰個面,你跟他道個歉,這事就算翻篇了,你看怎麼樣?”

陶謙聽了也沒多話,胡鬍渣渣地答應了。中間人再趕緊向張溫彙報:“明天陶謙在宮門外等你,到時候他會向你道歉的。”

張溫一聽:“行啊,我大人有大量嘛,他道歉,我當然接受了!”

結果到了第二天,張溫和陶謙宮門外“不期而遇”,陶謙見到張溫,卻不低頭認錯,反而仰起頭來說:“我要道歉也是向朝廷說,怎麼可能會爲你?”

張溫一看,這又被擺了一道,但是他大人有大量,只反脣相譏:“恭祖你的瘋病還沒好啊?”然後,張溫還是擺了酒席,算是翻篇了。

如此看來,張溫也許是不想跟他一般見識罷了。

 出任徐州

關鍵詞:拜爲徐州刺史、平定黃巾叛亂

中平五年(188年),東漢帝國各地叛亂此起彼伏,漢靈帝劉宏爲此改革國政,選拔有能力的名士出任地方,例如劉虞出任幽州牧,劉焉出任益州牧,黃琬出任豫州牧,賈琮出任冀州刺史,再有就是,陶謙拜爲徐州刺史。

當時的徐州正在鬧黃巾,《後漢書·陶謙傳》寫陶謙到任後:

“擊黃巾,大破走之,境內晏然。”

至於陶謙是如何擊敗黃巾軍的,在《三國志·臧霸傳》中記載了一些線索,說陶謙拉攏了泰山流寇臧霸、孫觀等人對抗黃巾。

臧霸和孫觀都是來自兗州泰山郡的流寇。

臧霸的父親得罪了太守,在外地被抓捕後將被送到郡府治罪,臧霸得知,便帶着幾十名門客,前去攔截一百多人的押送隊伍,成功將父親救走,並一同逃入徐州東海國避難。

陶謙到任後,不但不抓捕他們,反而招安並任命臧霸爲騎都尉,讓他率領騎兵去對抗黃巾軍。

到了初平年間,豫州刺史孫堅還表奏朱治爲督軍校尉,前去協助陶謙討伐黃巾。可見陶謙和孫堅的私交也不錯,這可能是陶謙和孫堅同在張溫麾下共事過的緣故。

陶謙出身丹陽,當時的丹陽兵頗有威名,例如初平元年(190)曹操還跟夏侯惇、曹洪等人到揚州徵調丹陽兵補充實力。

陶謙在徐州時也有這麼一支丹陽兵,其統帥是同鄉曹豹、許耽。說句後話,也是實在話,丹陽兵在史書上雖然有名,但是沒有什麼建樹。

陶謙在對徐州士人的徵辟任命上,也是可圈可點的。

琅琊名士趙昱,一開始被陶謙任命爲別駕從事,東海名士王朗則被任命爲治中從事,兩人都受到陶謙的重用。

彭城名士張昭則拒絕了陶謙的徵辟邀請,陶謙很生氣,一度想要將張昭治罪來泄憤,後來是趙昱替張昭求情,陶謙這才罷手。張昭後來入了江東,歸了孫策。到了陶謙逝世後,張昭還爲陶謙做誄文哀悼。

陶謙也是有任人唯親的情況。

例如同鄉笮融,就擔任了彭城相,此人人品低劣,又篤信佛教,打着禮佛的名號,在地方上瘋狂斂財,貪污公款,陶謙對他也不聞不問。

在漢末亂世時,因爲青州黃巾的緣故,大量百姓涌入徐州避難,例如青州名士鄭玄,故平原國相陳紀,故九江太守服虔等人都遷居徐州,尋求陶謙的庇護。

在這些名士中,鄭玄的名聲最高,《後漢書·鄭玄傳》說陶謙對鄭玄“執師友之禮”。

汝南名士許劭也曾避難徐州,陶謙也對他以禮相待,但是許劭對陶謙的印象不好,他認爲陶謙只不過是沽名釣譽而已,並非真心善待士人;後來許劭找了機會離開徐州,轉投揚州刺史劉繇去了。

《後漢書·許劭傳》說後來,陶謙果然抓捕了不少寄居徐州的士人。這事也沒有其他史料印證,具體細節也只有天知道了。

亂世軍閥

關鍵詞:討伐董卓、向劉協表忠心、靈活政治手段

初平元年(190年),關東諸侯起兵反董。在一片討伐董卓的輿論環境中,陶謙卻非常淡定,他對此保持中立,可見他對袁紹、袁術兄弟的所做所爲並不認同。

這一點和《三國演義》是不一樣的,在羅貫中筆下,陶謙是個忠君愛國的大好人,是討董的十八路諸侯之一。再看看歷史上的陶謙,真相恰恰相反。

後來袁紹、袁術因爲爭權奪地反目,關東反董的大旗反倒讓坐鎮河南的河南尹朱儁扛下來了。

朱儁本是受制於董卓,乘着孫堅攻入雒陽後(191年)宣佈參加反董的,朱儁先投靠袁術,但袁術和孫堅要集中力量去跟袁紹對抗,所以朱儁又轉向其他地方官員求助。

身爲徐州刺史的陶謙,在這個時候才表明了反董立場,站出來幫助朱儁。史書上說陶謙援助了三千精兵,並表奏朱儁爲車騎將軍。

要知道去年(190),反董聯軍盟主袁紹也是自稱車騎將軍的,陶謙這個操作,很顯然是把“自己和朱儁的聯盟”與“袁紹的軍事集團”分割開來。

只可惜,佔據河南的朱儁仍然勢單力薄,並不是董卓軍隊的對手,坐鎮陝縣的牛輔派出李傕、郭汜、賈詡等人率軍東征,先擊敗朱儁,再攻入陳留、潁川。

等到次年四月(192),董卓在長安遇害,李傕等人聽聞變故後趕緊撤軍,不久,在六月一日,李傕的涼州軍團成功攻入長安城,掌控朝政。面對涼州人的“權力復辟”,陶謙又再一次與朱儁搞了一個“反李傕同盟”。

面對陶謙、朱儁的發難,李傕採納賈詡、周忠的計謀:用朝廷詔書徵調朱儁入朝做官,封官許願。朱儁權衡再三,選擇應徵入長安。

“什麼?!反李傕同盟的盟主居然選擇不戰而降?”——朱儁走後,留下尷尬處境的陶謙。

沒有關係!政治手段超級靈活善變的陶謙,馬上派出從事王朗、趙昱前往朝廷進貢,向天子劉協表示忠心——其實是針對李傕。

李傕也心領神會,通過朝廷下詔嘉獎陶謙:遷爲徐州牧,加安東將軍,封溧陽侯。

看看:刺史升級成州牧,加將軍名號,封侯。這是在當時東漢政治制度下,人臣的最高嘉獎了。當時還有荊州刺史劉表,也是靠向長安朝廷進貢獲得荊州牧、鎮南將軍、封成武侯的嘉獎。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此後,又有更多的地方官員也派人向長安朝廷進貢,以期獲得獎勵。

得到長安朝廷認可後的陶謙,又與袁術結盟,對抗袁紹。當時袁術尚在荊州南陽,陶謙則是跟公孫瓚聯合,與袁紹和曹操展開了一次大會戰。

袁術與(袁)紹有隙,術求援於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以逼紹。太祖與紹會擊,皆破之。

這場會戰時間在《武帝紀》中記載是初平四年(193)春,最終以陶謙和公孫瓚的聯軍戰敗而告終。

在荊州那一邊,荊州牧劉表成爲袁紹的盟友,開始進攻南陽袁術,袁術在南陽不得人心,只能東入豫州,又聯絡了黑山軍、南匈奴軍、豫州黃巾軍一同進攻冀州(袁紹)、兗州(張邈)。

曹操騰出手來,揮師援助張邈,在匡亭一戰中一舉擊敗袁術的聯軍。因爲劉表已佔了南陽,袁術已無路可走,只能一路繼續向東逃竄,進入了揚州。

隨後,袁術殺了揚州刺史陳溫,奪了壽春,在揚州纔算站穩了腳跟。

到了這時,袁術和陶謙又鬧翻了。袁術自稱“徐州伯”,準備向徐州用兵,陶謙也看出形勢變化,對袁術有所防範。

例如汝南人呂範接受孫策的指使前去江都接孫策的母親,陶謙聽說後,派人前去圍捕呂範,因爲陶謙固執地認爲呂範是袁術派來的間諜。

 曹嵩之死

關鍵詞:闕宣叛亂、曹嵩一家被殺、與曹操交惡

初平四年(193)六月,徐州下邳國爆發闕宣叛亂,陶謙對闕宣也採取招安的策略,並允許闕宣的叛軍北上,任憑他們攻入兗州任城國、泰山郡等地。

此時兗州刺史正是曹操,此舉可以說是陶謙借刀殺人的計劃,他的算盤打得挺好的。

其實在此之前,曹操知道自己在去年的會戰中得罪了陶謙,預見到雙方惡化的關係對避難在徐州琅琊國的父親曹嵩十分不利。

恰好在本年,琅琊王劉容也逝世了,曹嵩也失去了靠山——之前,曹嵩就是因爲與劉容的私人關係很好,所以才選擇避難琅琊。

陶謙簡介 陶謙三讓徐州的故事 第3張

  《三國演義》連環畫中曹嵩讀信

曹嵩也是個“老江湖”了,看到琅琊國不宜久留,也決定帶着家人和大量財物去兗州投奔兒子曹操,路線是從琅琊國進入泰山郡,曹操得到情報,便安排泰山太守應劭前去中途接應。

但是事與願違,曹嵩一家人死於陶謙的士兵之手。

當然,這個故事在《吳書》中的說辭是說:陶謙好心好意地派都尉張闓率兩百騎兵護送曹嵩離境,但是張闓貪圖曹嵩的財物,在途中殺害曹嵩,劫財跑路。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爲了塑造陶謙這個老實人形象,也採用了這段記載。

實際上,曹嵩死在陶謙士兵之手是不可爭辯的事實,其次陶謙和曹操交惡在先,也沒有任何參與護送曹嵩的理由。《吳書》的理由實在是教人難以信服。

甚至在司馬光編纂《通鑑考異》時對此事也考慮到,陶謙指使闕宣北上泰山,很可能是借刀殺人中的一環。

《通鑑考異》:《魏志·武紀》言謙“與宣共舉兵,取泰山華、費,略任城”,《謙傳》亦云“謙始與合從,後遂殺之,並其衆”。

按,謙據有徐州,託義勤王,何藉宣數千之衆,而與之合從?蓋謙別將與宣共襲曹嵩,故曹操以此爲謙罪而伐之耳。

不論這場陰謀的背後玄機如何,曹嵩橫屍異鄉,陶謙也徹底得罪了曹操,曹操聽聞噩耗,便在兗州誓師討伐陶謙,要替父報仇。

二伐徐州

初平四年(193)秋,曹操率大軍從小沛攻入徐州彭城國,在傅陽與陶謙的徐州軍隊決戰,陶謙軍戰敗,只能退守郯、武原兩地(郯縣是陶謙的治所)。

曹操無法突破陶謙設下第二條防線,於是率軍南下下邳國,先後攻克取慮、睢陵、夏丘等縣城,將本地百姓屠戮一空。當時很多百姓爲此渡江避難。

在陶謙方面,公孫瓚麾下的青州刺史田楷,帶着平原令劉備率軍增援徐州,曹操眼見難再有機會,加上軍糧將盡,於是在冬天選擇退兵回兗州。

危機已過,田楷也表示要撤軍,因爲田楷和臧洪(袁紹設的青州刺史)還在爭奪平原國,增援只不過是一時之需。

陶謙非常識時務地趁機挽留了劉備,《先主傳》說陶謙表奏劉備爲豫州刺史,並把麾下的丹陽兵(曹豹、許耽)也交給劉備指揮,這麼多優厚條件送給劉備。

於是,劉備“見利忘義”,脫離田楷,去了小沛。

第二年(194)春,曹操又組織了第二次討伐徐州的軍事行動。

這次曹操並沒有像第一次那樣走小沛,很狡猾地改走泰山到琅琊國的路線。

曹操的改變讓陶謙的軍隊又是猝不及防,從琅琊國到東海國,曹操大軍勢如破竹,打得陶謙又再次龜縮在郯縣城中,惶惶不可終日。

好不容易等到從小沛趕來增援的劉備和曹豹,他們在郯縣城外與曹操軍決戰,結果也仍然被曹操軍打敗。到這時候,城中的陶謙終於感到絕望,甚至都想放棄徐州,也渡江回老家去了。

但歷史上的這個故事充滿了戲劇性,在這個節點上偏偏有了轉機:陳留太守張邈趁着曹操東征徐州的時候,聯合呂布,奪了兗州的大部分地盤。

曹操聽聞兗州變故,後院起火,只能趕緊撤軍了事,又放過陶謙一次。

興平元年,(曹操)復東征,略定琅邪、東海諸縣。(陶)謙恐,欲走歸丹楊。會張邈叛迎呂布,太祖還擊布。

陶謙託孤

曹操軍撤走後,郯縣城中的陶謙這才鬆了一口氣,但好景不長,陶謙居然得了重病,奄奄一息。

陶謙逝世前,曾對別駕糜竺說:“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等到陶謙逝世,糜竺就帶着州府官員一同去迎接劉備入主徐州。

經常有人會問,陶謙爲什麼不讓他的兒子接管徐州?

真還別說,在裴松之在注引《吳書》中提到陶謙有兩個兒子:陶商、陶應。他還特別說明了,這兩人都沒有出來做官。

究其原因,也很簡單,因爲陶謙深知自己與曹操的恩怨才導致徐州百姓慘遭屠戮,如果繼續讓兒子在徐州做官,恐怕會讓徐州百姓繼續遭到曹操報復,二則自己兒子也很難在亂世中存身。

所以陶謙的選擇是讓出徐州:一個對自己後代,對徐州本地人最好的選擇。

本文轉載自全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