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威廉王之戰武器 威廉王之戰歷史

威廉王之戰武器 威廉王之戰歷史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威廉王之戰,大同盟戰中的北美洲的一個占城,又稱第二次印地安人戰爭、博杜安神父之戰或卡斯坦之戰,最終結果英國最終在北美打敗了法國,並贏得了殖民地戰爭。

戰爭起因

1688年末,英格蘭天主教國王詹姆斯二世在光榮革命中被廢黜並逃到了法國,於是新教徒威廉和瑪麗登上了王位。威廉並加入了奧格斯堡同盟以抵抗法國。在北美,新法蘭西和英格蘭北部殖民地 ( 於1686年在新英格蘭自治領中已經統一 ) 之間的關係相當緊張。那時易洛魁族人掌控了經濟上重要的五大湖毛皮貿易,但自1680年以來一直與新法蘭西有所衝突。在新英格蘭的慫恿下,易洛魁族人切斷了新法蘭西和西部部落間的貿易。新法蘭西則襲擊紐約州西部塞內卡人的土地作爲報復。而後,新英格蘭則支持易洛魁族人藉着襲擊拉欣市來攻擊新法蘭西。

在新英格蘭與阿卡迪亞間的邊界也有類似的緊張關係。阿卡迪亞是新法蘭西在北美的殖民地,新法蘭西並將緬因州南部的肯尼貝克河定爲其邊界。來自馬薩諸塞州的英國移民 ( 其所被授予的特權包含緬因州區域 ) 將其移居地擴展至阿卡迪亞。爲了確保對現今的緬因州有所有權,新法蘭西在該地區中三個最大的土著村落建立起天主教佈道團:一是在肯尼貝克河;一是在更北一點的佩諾布斯科特河 ;而另一個是在聖約翰河。在阿卡迪亞地區中的五個印地安部落此時爲了響應菲利普國王戰爭,便建立了瓦巴納基聯盟以與新法蘭西形成政治和軍事同盟,以阻止新英格蘭的擴張。於是演變成新英格蘭及易洛魁聯盟與新法蘭西和瓦巴納基聯盟間的相互對抗。

戰事

  作戰形勢圖。

新英格蘭、阿卡迪亞和紐芬蘭戰場

此戰的阿卡迪亞和新英格蘭戰場也稱爲卡斯坦之戰及博杜安神父之戰。1688年四月,英國總督安德羅斯劫掠了卡斯坦的家以及佩諾布斯科特灣 上的村莊。八月下旬,英國突襲了法國村莊。爲了迴應這些突襲,1688年8月13日從紐卡索鎮開始,卡斯坦與瓦巴納基聯盟便沿着新英格蘭和阿卡迪亞的邊界進行東北海岸戰役,殺了不少移民。幾天後,他們在北雅茅斯鎮殺了兩個人。1688年秋,瓦巴納基聯盟的成員在肯尼邦鎮 則殺了兩戶人家。

1689年六月,數百名印地安人突襲了新罕布夏的多佛,殺了二十多人並俘虜了二十九人。這二十九人都被賣到新法蘭西囚禁。六月,他們在索科則殺了四人。爲了迴應這些突襲,一羣二十四人組成的連隊興起去找尋屍體並追趕印地安人。在與印地安人衝突之後,他們損失了四分之一的人最後被迫返回。

1689年八月,卡斯坦和蒂裏神父帶領一隊阿布納基戰士佔領並摧毀佩馬奎德的要塞。佩馬奎德的陷落對英國人來說是個重挫,因爲它將邊境推回到緬因州的卡斯科。

威廉王之戰武器 威廉王之戰歷史

  少校本傑明·徹奇 -美國陸軍遊騎兵之父。

爲了報復這些突襲,新英格蘭派少校本傑明·徹奇襲擊阿卡迪亞。在威廉王之戰期間,徹奇帶領四個新英格蘭突襲隊進入阿卡迪亞(包含大部緬因州)以抵禦阿卡迪亞人和瓦巴納基聯盟。1689年9月21日,在第一次到阿卡迪亞的遠征中,徹奇和250個部隊保衛一羣嘗試在法爾茅斯(現今緬因州的波特蘭) 安置自己的英國移民。21個徹奇的人被瓦巴納基聯盟的部落殺害,但徹奇仍成功抵禦並使他們退去。徹奇之後回到波士頓並丟下了一小羣未受保護的英國移民。次年春天,四百多個法國和印地安部隊在卡斯坦的領導下摧毀了賽門佛斯 ,然後回到法爾茅斯並在洛伊爾要塞戰役中屠殺了所有的英國移民。那年夏末當徹奇回到村莊時,他埋葬了那些死者。洛伊爾要塞 ( 卡斯科 ) 的陷落導致緬因州幾近人口減少,印地安人部隊於是能夠攻擊新罕布夏的邊境而不受到報復。

盧瓦爾港戰役 (1690)

新英格蘭人在威廉·菲普斯爵士的領導下藉着攻擊阿卡迪亞的首都盧瓦爾港 來進行報復,於是盧瓦爾港戰役於1690年5月9日展開。菲普斯連同載有736名新英格蘭士兵的七艘英國船艦抵達。總督de Meneval在抵抗了兩天後便投降了,其要塞被摧毀夷平,而其駐軍則被關押在教堂裏,自己則被監禁在家中。盧瓦爾港的居民也被關押在教堂裏,新英格蘭人併爲他們進行了對英王宣誓效忠的儀式。菲普斯離開後,從紐約州來的戰艦於六月抵達,造成更多的破壞。水兵們焚燒並劫掠移居地,包括教區的教堂。在新英格蘭人離開後,阿卡迪亞的總督維利本便將首都遷往在佛特納許瓦克(現今新不倫瑞克省的弗雷德裏克頓)內陸較安全的領地。佛特納許瓦克在戰後一直作爲首都直到1699年盧瓦爾港恢復爲首都爲止。

威廉王之戰武器 威廉王之戰歷史 第2張

  卡斯坦。

1690年9月11日,徹奇第二次遠征阿卡迪亞,他帶了三百人抵達卡斯科灣 ,其任務是要解救被瓦巴納基聯盟所佔據的英國佛特彼傑布斯考特 (現今緬因州的不倫瑞克)。他上安德羅斯科河到佛特彼傑布斯考特。從那他向上遊行進四十英里到利費摩爾佛斯並攻擊了一個印地安人的村莊。在撤退時他們射殺了三到四個印地安人,並在印地安人的棚屋裏發現五個被俘的英國人。徹奇於是屠殺了六到七個印地安人並囚禁了九人。幾天之後,爲了報復,瓦巴納基聯盟成員在伊麗莎白海角鎮 攻擊徹奇,造成七個徹奇的人被殺,另有二十四人受傷。9月26日,徹奇回到新罕布夏的樸次茅斯。

在威廉王之戰期間,威爾士鎮有八十個房子和小木屋沿着驛道排成一排。1691年6月9日,馬克薩斯酋長指揮約二百個美洲原住民攻擊該鎮。上尉詹姆士·康弗斯及其民兵則成功地守住了中尉約瑟夫·斯托勒有大門及木柵環繞的駐地。另一酋長則揚言明年要再回來並將康弗斯拖出他的狗窩。

當原住民撤退時,他們到了約克鎮離內狄克海角不遠的海面上登上了一艘船並殺了大部分的船員。同時還燒燬了一個小村莊。1692年初,估計有一百五十名阿布納基人在新法蘭西軍官的指揮下回到約克鎮,殺害了約一百名英國移民,並燒燬了多個建築。這就是成爲人們所熟知的聖燭節大屠殺。同年,徹奇第三次遠征阿卡迪亞,他帶了四百五十人襲擊佩諾布斯科特 ( 現今緬因州的印地安島),接着他們繼續襲擊塔克納克 (緬因州的溫斯洛 )。1693年,新英格蘭護衛艦再度攻擊盧瓦爾港,燒了將近十幾間房子和三個穀倉。

1694年7月18日,法國軍人連同約二百五十名阿布納基人在他們的酋長的指揮下襲擊了在新罕布夏的德罕的英國移居地,此即生蠔河大屠殺。總計,法國和原住民部隊殺害了四十五個居民並俘虜了四十九人,燒掉了一半的住宅,包括五個駐防要塞。同時也摧毀了莊稼並殺死牲畜,使倖存的人又飢又貧。

 佩馬奎德攻城戰 (1696)

威廉王之戰武器 威廉王之戰歷史 第3張

  Pierre Le Moyne d'Iberville。

1696年,新法蘭西和瓦巴納基聯盟的部落在卡斯坦和Pierre Le Moyne d'Iberville的領導下,回到了芬迪灣並打了場海戰,之後再往前去突襲緬因州的佩馬奎德。佩馬奎德攻城戰之後,一百二十四名加拿大人、阿卡迪亞人、密克馬克人 、以及阿布納基人的部隊進行了阿瓦隆半島戰役。他們在紐芬蘭摧毀了幾乎每個英國移居地,一百多個英國人被殺,數百人遭俘,近五百人被驅逐到英格蘭或法蘭西。爲了報復,徹奇進行了他第四次對阿卡迪亞的遠征,並對在希格內克托地峽和那時的首都佛特納許瓦克上的阿卡迪亞社區實行了一個報復性的突襲。儘管重約250磅,徹奇仍親自帶領部隊屠殺希格內克託的居民,並掠奪他們的家庭用品,焚燒他們的房屋和屠宰牲畜。

魁北克和紐約戰場

1689年八月,一千五百名易洛魁族人爲了尋求對總督行動的報復,於是攻擊在拉欣市的法國人的定居地。之後方提納成新法蘭西的新總督,並攻擊了奧農達加的易洛魁族村。1690年初,新法蘭西及其印地安的盟友便攻擊英國邊境的移居地,特別是在紐約州的斯克內克塔迪。這次的攻擊興起了兩支英國遠征軍:一支是由康乃狄克州的民兵將軍溫斯羅普所率領,以針對蒙特利爾;另一支則是由威廉·菲普斯爵士所率領,以針對魁北克。溫斯羅普的遠征由於疾病和補給的問題而告失敗,而菲普斯則是在魁北克戰役中被擊敗。

在威廉王之戰中,新英格蘭唯一重要的進攻態勢是魁北克和盧瓦爾港遠征,其餘則主要是英國的殖民從事防禦作戰,小規模戰鬥和報復性的突襲。易洛魁族的五族就常受英國盟友的軟弱之苦。在1693和1696年,當紐約州的英國殖民還處在被動之時,法國及其印地安盟友就肆虐易洛魁族的城鎮並毀壞莊稼。1697年,英法兩國和解,然而被英國的殖民所遺棄的易洛魁族人仍與新法蘭西作戰。直到1701年在蒙特利爾,新法蘭西與大批易洛魁族人及其他部落之間才取得和解。

哈德遜灣戰場

英法之間因在北美之北極地區的利益而一直進行之經濟戰爭也以威廉王之戰爲背景。到了1680年代初期,英國的哈德遜灣公司早已在詹姆斯灣及哈德遜灣南部地區建立了貿易前哨。從1686年法國總督所組織的遠征開始,就有一連串主要由對哈德遜灣公司的突襲。大部分這些前哨都被法國突襲隊所佔領。

戰後

1697年的雷斯威克條約,結束兩殖民強權間的戰爭,並將殖民地的邊界迴歸到戰前狀態。但和平並沒有持續多久,在五年之內,殖民地就被捲入了下一階段的殖民地戰爭——安妮女王之戰。在1701年與法國和解之後,易洛魁族人在安妮女王之戰中就保持中立,從不參與戰爭活動以反對任何一方。英國和阿布納基人之間則仍有高度的緊張關係。在安妮女王之戰中,阿布納基人再次與法國一同作戰抵抗英國。

對哈德遜灣公司的代表而言,雷斯威克條約並不令人滿意。由於在戰前,該公司在哈德遜灣的大部分貿易站都已輸給了法國,戰前狀態的規定則意味着他們仍得在法國的控制之下。當烏得勒支和約結束了安女王之戰時,該公司纔在談判桌上收復其貿易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