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成都第一個國家郵局1901年建成:市民以爲是賣油的

成都第一個國家郵局1901年建成:市民以爲是賣油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20年前,也就是1896年3月20日,光緒帝下詔成立大清郵政官局,大清郵政誕生之刻,中國已經有了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自此,中國進入近代郵政。

從大清郵政初奠基礎,到民國的中華郵政略具規模,新中國成立後進入人民郵電時期,成都郵政的發展大抵經歷了大清郵政、中華郵政、人民郵電三個歷史時期。其間,無論是官辦還是民間性質,老百姓的生活時時離不開郵政,那些年,一封電報、一封信、一件包裹,一款郵票,一架綠色自行車……還有許多融入我們生活中的平凡的郵遞員,都讓我們感受、享用到生活的便捷和人情的溫暖,儘管時代飛速發展,我們現在有了微博、微信、QQ和各種各樣的移動互聯網工具,也因之疏遠了那些郵政工具,但無論如何,每到3月20日這一天,總讓我們想到與綠色“鴻雁”有關的那些人、那些物、那些事……

成都第一個國家郵局,在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12月24日建成,並一度與郵驛、文報局、民信局幾種通信組織並存。

這一年,北京總稅務司郵政總辦赫德(Robert Hart)指派漢口郵局的楊開甲、彭輔鈞和宜昌郵局的錢芝祥、楊文榜四人到四 川 開 辦 郵政。其中,楊開甲負責在成都創辦郵局,其餘三人分別前往敘府(宜賓)、嘉定(樂山)和保寧(閬中)。

成都最早的郵局就在暑襪街

那時郵局的規定十分嚴格,租房只付租金,不付押金,只准客辭主,不準主辭客,所以連郵局的選址都是大難題。幾經週轉,負責創辦成都郵局的漢口人楊開甲終於在當時的小什字街,也就是現在的暑襪北一街和興隆街口,租得一所房屋。

成都第一個國家郵局1901年建成:市民以爲是賣油的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至今仍在暑襪北一街站腳的郵政大樓。清代成都設立郵局以來,指揮中心便一直在此處,郵政大樓修建之前,最初就是楊開甲租來的房屋。

1896年3月20日,光緒帝下詔成立大清郵政官局,大清郵政誕生之刻,中國已經有了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中國進入近代郵政。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7月6日和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9月20日,這裏相繼發生兩次火災,更爲嚴重的第二次火情將毗鄰的郵務長辦公樓、會計處等全部燒光。

鑑於此,成都郵局被批准建新局房,也就是現今能看到的這棟老樓。

 門檻高,須有相當英文程度

成都郵政大樓,由加拿大建築師莫理遜和葉溶清設計和籌劃指揮,酬金高達建築費用總額的15%。

建樓的木料遠道運來,全部選購珍貴高級木材,有楠木、紅松等;所有紅瓦從漢口買進來,奠基基石是龍泉驛堅硬石條,紅瓦與紅瓦之間全部用從郵政總局上海供應處買進的銅絲串聯。這棟樓辦公房內有壁爐,供冬季取暖,廁所安裝抽水馬桶,還是成都市最早使用鐵窗的建築物之一。

時至今日,這裏也沒有進行過大修,依然保留最初結構

再回到成都郵局開辦之初,當時這裏叫“大清郵政分局”,錄用人員的門檻很高,“須有相當英文程度;略有簿記學經驗;須備有妥實輔保;須有近代思想”。第一年全局僅有員工3人,楊開甲擔任供事(襄助局長工作),朱蒲生任窗口服務,曾福擔任投遞工作。

搞不懂,買清油的多過寄信的

有些尷尬的是,成都郵局開創之初,大家都不明白郵政業務,誤以爲是外國機構,甚至有傳聞是“賣油”的地方,故而到郵局買清油的人不在少數,寄遞信件和包裹的反而不多。

誤以爲郵局是賣油鬧的笑話還有很多,在中壩(江油)當地油行甚至以爲郵局是壟斷清油生意的機關,於是全行業拒絕向郵局出售清油,以示抵制。

還有就是,綿竹的縣太爺居然在當地郵局開張的第三天(1903年12月14日),爲保護清油生意,他派衙役將郵局查封了,郵局人員被迫遷往旅店。

那時,成都郵局每週只封發重慶郵件兩次,全局僅有百兩現銀,一百塊錢郵票。窗口售賣郵票非常困難,有一天僅售出1分郵票一枚。爲了招徠顧客,員工有時還在局門前手持鐵皮話筒,敲鑼打鼓,宣傳業務。

成都第一個國家郵局1901年建成:市民以爲是賣油的 第2張

 “麻鄉約”停辦十年還有人上門

成都郵局的艱難起步,也受阻於人們對之前“麻鄉約”的信任。

“麻鄉約”是原四川綦江縣(現重慶綦江區)人陳洪仁創建於清咸豐二年(1852年),因創辦人陳洪仁綽號“麻鄉約”,故而得這個名。

“麻鄉約”除了在省內普遍開闢郵路,設立分局外,對通往他省如陝西、湖北等地的信件,採取與各省民間信局協定相互交換郵件。因此,凡是通過“麻鄉約”託交上海、天津、漢口、甘肅、陝西、河南等處的信件,“麻鄉約”都能穩妥送到。

“麻鄉約”在服務方面可圈可點。信件的資費標準根據遞送的遠近和傳遞速度快慢而定,比如昆明寄重慶的平信郵資150文,“火燒信”額外再加付2000文。運遞現金的收費標準,大抵以距離、重量和價值計算收費,如光緒初年,成都寄重慶每值千兩收費約12兩。服務時間不拘一格,打烊後也能登門取件。

“麻鄉約”還實行責任賠償制。陳洪仁曾接了一筆由四川匯兌雲南的協餉,渡河途中遇到風浪,一小部分餉銀落入水中後沒打撈上來,對此“麻鄉約”承擔全部賠償責任。

“麻鄉約”服務好,深得老百姓信任和依賴,它的送信業務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奉命停辦後,但直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還有人找上門,交寄信件和包裹。

華西都市報記者 李媛莉(圖片由成都市郵政局提供)□鏈接成都通信活動始於夏商時代

成都的通信活動很早,大約從夏商時代開啓,隨蜀族先民開闢北入關中通中原的道路而始。追本溯源,從郵驛、民信局、文報局直到近代郵政的產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秦代,成都建立了郵驛制度,有馳道通郵。漢時改郵爲“驛”,驛站皆有專官掌其事。三國、兩晉和南北朝間,因爲戰事頻繁,全國統一的郵驛不復存在。隋唐時期設視察制度,再到宋代,創新設立一種晝夜兼程的“急遞鋪”,郵驛的傳信手段似乎已有現代“快遞”的雛形。元代改驛傳爲“站赤”,成都這時出現了陸路、水站。

晚清時,政府的外交事務越來越多,過去的驛站暴露出許多不足和弊端,爲此在驛站之外,全新設置了文報局,專門供政府傳遞官方文書,不收民間書信。也正因如此,民間書信不得不另謀出路,成都逐漸興起正式的民間通信組織——民信局。

清代的大清郵政初奠基礎,民國的中華郵政略具規模,新中國成立後進入人民郵電時期,今天看來,成都郵政的發展大抵也經歷了大清郵政、中華郵政、人民郵電三個歷史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