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燕雲十六州是誰收復的 燕雲十六州是現在哪裏

燕雲十六州是誰收復的 燕雲十六州是現在哪裏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燕雲十六州,別稱幽雲十六州、幽薊十六州,是指中國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雲州(今山西大同)爲中心的十六個州,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區。

簡介

“燕雲”一名最早見於《宋史·地理志》。

範圍

燕薊節度使轄區

燕州(或作幽州):今北京宛平

薊州:今天津薊縣

順州:今北京順義

檀州:今北京密雲

儒州:今北京延慶

瀛州:今河北河間

莫州:今河北任丘北

涿州:今河北涿州

新州:今河北涿鹿

嬀州:今河北懷來

武州:今河北宣化

河東節度使轄區

雲州:今山西大同

蔚州:今河北蔚縣

應州:今山西應縣

寰州:今山西朔州東

朔州:今山西朔州

燕雲十六州是誰收復的 燕雲十六州是現在哪裏

歷史

五代十國

唐朝滅亡之後,沙陀人李克用建立後唐。到末帝李從珂繼位時,大將石敬瑭爲河東節度使。後來末帝開始對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也暗中謀自保。石敬瑭以多病爲理由,上表請求朝廷調他往其它藩鎮,藉此試探朝廷對他的態度。末帝在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授石敬瑭爲天平節度使,並降旨催促赴任。石敬瑭懷疑末帝李從珂對他起疑心,便舉兵叛變。後唐派兵討伐,石敬瑭被圍,向契丹求援。九月契丹軍南下,擊敗唐軍。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冊封爲大晉皇帝,認契丹主耶律德光爲父,自稱兒皇帝,然後向後唐都城洛陽進軍,末帝在閏十一月(937年1月)自焚,後唐遂亡。石敬瑭滅後唐後,建立後晉,在938年按約定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

燕雲十六州被割讓以後,中原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契丹人也開始從單純的遊牧民族,過渡爲遊牧與農耕相交雜的民族。在燕雲十六州,漢人也和契丹人混居,或通婚和漢化。

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率軍攻遼,水陸並進,一個多月內收復瀛、莫、寧(河北靜海縣南)三州,以及益津關(河北霸縣)、瓦橋關(涿縣南)、淤口關三關。五月,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時,因病重班師,六月十九日,卒於東京(今河南開封)。

 宋朝

宋朝開國之後,面對契丹鐵騎由燕雲十六州疾馳而至的威脅,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廣植樹木。宋太祖趙匡胤不忘收復燕雲,曾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打算用金錢贖回失地。宋朝還在河北南部興建“北京”大名府和遼國對峙。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雲地區,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展開激戰,宋軍大敗,宋太宗中箭,乘驢車逃走,多年後瘡發去世。之後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北宋一直未能收復此地。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真宗抵澶州北城,後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史稱“澶淵之盟”,之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訂立“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滅遼後,金歸還宋燕雲十六州。於是北宋預置了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把遼天祚帝趕到燕山以西之後,於1123年二月把太行山(後明在此建內長城)以南的燕京 、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如約歸還 。

但阿骨打死後,金以張覺事變爲由伐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又佔領燕京地區。第二年金國大舉南下,俘虜了徽欽二帝,佔領中原地區,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1153年金帝完顏亮再擴建燕京爲金中都,定爲首都。宋皇室衣冠南渡,宋高宗遷都臨安(杭州),建立南宋偏安政權。

元朝

1213年,燕雲十六州被蒙古帝國佔領。成吉思汗大軍南下,橫掃河北,二年後(1215年),中都爲蒙古佔領,金朝南遷開封,疆土僅剩黃河南北之地(北宋故地),1234年蒙古滅金。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2年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後來南宋政權亦爲蒙古所消滅。

 明朝

1368年,燕雲十六州在經外族統治者統治了四百年之後,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遣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燕雲十六州得以重回漢人手中。

 戰略價值

政治價值

燕雲地區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就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又是中原王朝保護農業區,抵禦遊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當然也是中原王朝在其盛世時經略東北的基地。北宋葉隆禮《契丹國志》“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這段話足以闡釋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

對中原王朝而言,燕雲十六州是其北方的門戶。一方面,在國力昌盛時期,它是中原王朝經略控馭北方遊牧民族的據點和橋頭堡。隋煬帝在涿郡築臨朔宮作爲行宮,大業七年(611年 )後三次用兵高句麗,都以涿郡爲基地,集結兵馬、軍器、糧儲。另一方面,燕雲十六州也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屏障與前沿,是軍事鬥爭的“戰略緩衝帶”。燕雲地區北部的長城與五關構成了牢不可催的人工防線。在古代戰爭中,騎兵對於以步兵爲主力的中原軍隊無疑具有絕對的優勢,而在軍事地理上,長城對於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南下則能起到防禦屏障的作用。緊挨着長城南側的燕雲十六州,以其堅固的城池、巍峨險峻的山脈及橫貫交錯的大河構成了戰略上又一道防線。它是長城防線的有力依託,與長城構成脣亡齒寒、互相支持的關係。

對北方遊牧民族而言,燕雲十六州在戰略上意義同樣重大。佔據燕雲十六州後,徹底改變了他們在與中原王朝軍事鬥爭的被動局面。北方遊牧民族政權,雖然軍事力量較強大,但他們沒有先進的文化制度,更沒有固定的財力收入。由於自身政權制度的限制,在與強大的中原王朝鬥爭過程中,要麼是取得暫時的軍事勝利;要麼被強大的中原王朝(如漢唐)徹底擊垮。但佔據燕雲十六州後,這一局面徹底改變。通過燕雲十六州這一窗口,他們開始瞭解中原,逐步接觸中原文明,學習中原先進的生產方式。

國防價值

燕雲十六州所轄的地區東西約六百公里,南北約兩百公里,面積約爲十二萬平方公里。其北部在今河北北部地區,處於廣闊而平坦的華北大平原北端,囊括雄偉險峻的燕山山脈;西部在今山西北部地區,該地區多山地,地形複雜。燕雲十六州這一狹長地區形勢非常險要,在古代確係一道軍事天險。燕雲地區北部橫臥着燕山山脈和北太行山山脈。在古代生產力低下,交通工具落後,軍事技術欠發達的情況下,大山在人們面前就是一道不可戰勝的天險。從地形上看燕雲十六州,燕山山脈和北太行山山脈就像兩座相連的城牆屹立在華北平原北部,兩山交匯處更像是一道天鑄"城角",以騎兵爲優勢的北方遊牧民族在此被嚴重阻隔。巍峨險峻的山脈儼然構築了燕雲地區在戰略上抵禦北方鐵騎南下的天然的第一道防線。

燕雲地區中部和南部奔流着桑乾河和巨馬河,爲戰略防禦中心的河流。“在中國古代,江河沼澤特別是河流常成爲拒敵於外的防禦屏障。事實上,在以刀槍弓箭爲主要武器的冷兵器時代,利用江河設防是常用的禦敵辦法。“ 此外,江河還可以對軍事戰略物質進行運輸。拒馬河以易水與白溝河爲兩翼,構成了燕雲地區南部的河流防禦體系。橫貫交錯的河流顯然構建了燕雲地區在戰略上抵禦北方鐵騎南下的天然的第二道防線。

燕雲地區嚴密的防禦體系不僅包括天然屏障還包括人爲防線,那就是長城及五關。長城是從秦代開始營建,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防禦工程,它在漫長的歷史時期發揮着巨大的國防功能。同時,“長城也是農耕與遊牧兩大部類文明形態的分界線,起着護衛先進的農耕文明,使其不致在遊牧人無止境的襲擊中歸於毀滅的歷史作用。“ 特別是燕雲地區的長城,在阻擋北方鐵騎入侵中原王朝方面起着巨大作用。此外,該地區的“五關“在戰略防禦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覷。“幽平之間,以五關爲形勝。“這五關分別爲金坡關,居庸關,古北口,鬆亭關及渝關。雄偉險要的長城和五關構成了燕雲地區在戰略上抵禦北方鐵騎南下的牢不可摧的人工防線。

 經濟價值

溫暖溼潤的環境十分有利於農業的生產發展。縱觀中國歷史,燕雲地區一直是中國農業最發達,經濟最繁榮,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在戰略上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幽州自古就在中國北方佔有重要的經濟地位。“夫燕亦勃,碣之間一都會也“。隨着燕雲十六州劃歸契丹,與之而來是大量漢人給契丹王朝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來了改變,農業經濟取代遊牧經濟一躍成爲契丹的主要經濟形式。燕雲地區是契丹的農業經濟中心,也是主要的賦稅來源地。僅燕京析津府一地“兵戎冠天下之雄,與賦當域中之半“。

此外,燕雲地區衆多的漢族人口,爲遼國提供了大量的兵源,是遼的重要兵源地。在兵役方面,由於遼朝崇尚武力,其全國軍隊分爲御帳親軍,宮衛騎軍,大首領部族軍,衆部族軍,五京鄉丁和屬國軍,其中“五京鄉丁“多由漢人充當,而幽雲地區因其人口密集,更是此項兵役的最主要來源。“遼建五京:臨潢,契丹故壤;遼陽,漢之遼東,爲渤海故國;中京,漢遼西地,子唐以來契丹有之。三京丁籍可紀者二十二萬六千一百,蕃漢轉戶爲多。析津、大同、故漢地,籍丁八十萬六千七百。"從五京鄉丁出兵數目不難看出,"燕雲十六州"的南京、西京比其他三京總和的三倍還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