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李白和王維都很有才華,爲什麼關係不好?

李白和王維都很有才華,爲什麼關係不好?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本站小編帶您走進李白和王維的故事。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爲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僞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李白和王維都很有才華,爲什麼關係不好?

這兩個人根本就談不上友情,這也成爲一樁怪事,畢竟兩個人基本是同時代的人,同一年生,幾乎同一年死去,但是兩個人沒有任何的往來,真是奇哉怪也,具體的原因解釋如下:

奇怪的是,兩個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詩人就好像沒有見過面一樣。李白的詩作從來沒有提到過王維,王維的詩裏面更找不到跟李白相關的字。李白生於701年,死在762年,王維則生在701年,死在了761年,兩個人幾乎是同年生,同年亡。

李白奉詔入長安侍奉翰林,這個時候王維也正在長安爲官。兩個人都是當時的著名詩人,雙方不可能不知道對方,但誰也沒有看望過誰。但以當時唐代詩歌興盛的程度,詩會、詩舍這種社團在長安遍地開花,共爲詩人的他們不可能不去參加,可是兩個人在這裏也沒有見到面。

李白善歌,王維對於音樂的造詣更是不淺,兩個人也不可能不參加音樂晚會。哪怕真是兩個人這些都不參加的話,兩個人亦都是社會的名流,同朝爲官,不可能沒有相見的機會,唐代宮廷、貴族宴會更多,每一次也少不了詩人的身影,兩個人更是不可能不參加。但爲什麼兩個人就是沒有結交呢?

兩個人甚至擁有同一個朋友——杜甫。而且與杜甫之間關係還是相當的不錯。只不過是老杜較爲出名罷了,肯定不止老杜一個人。中唐時期,白居易與元稹共稱於世,並且兩個人也是知心的好朋友。那麼在盛唐時期文學的兩大高峯,王維與李白,怎麼會毫無關係?

李白和王維都很有才華,爲什麼關係不好? 第2張

自我感覺,還是“自古文人相輕”那句話,兩個人就是那麼彆扭着,就是誰也不理誰。當時王維在京中任右拾遺,兼監察御史,李白說到底卻只是侍奉翰林,靠着自己的文筆吃飯的御用文人。王維可能會覺得李白不過如此,詩好又有什麼用?還不是靠着博皇帝一笑來吃飯的。李白本心雖然並不是如此,但事實的情況就是這個樣子。李白心高氣傲歷史聞名,你瞧不起我,我更是沒有道理去瞧得起你。官誰當不來,我只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但至於自己是不是個“蓬蒿人”先放到一邊再說。

更重要的是詩人都自負,王維怎麼看自己的詩都覺得比李白的好,但李白的名聲就是響。李白怎麼看王維的就是看不上,但王維的名聲卻一點也不比自己的差。可能王維看不慣李白上天入地天馬行空的風格,認爲是有害詩風;李白也看不慣王維那點田園情調,更不喜歡動不動就是把佛理引入詩中。

王維拿了李白的詩可能頗有微辭,然後會指出詩中的種種不當,亦顯示水平高出李白一籌;李白拿了王維的詩估計根本問也不問,拿了便丟,口中還“怎麼怎麼不屑”的陣陣有辭。兩個人更是爲詩打起了冷戰。殊不知後人把他們兩個擺到了同樣的高度。杜甫就不同了,當時的杜甫不過是個謙虛有禮的上進小青年,是個來長安闖世界的“北飄”,兩位大詩人對於青年的前途當然關心。

想想老杜也是夠爲難的,跟李白在一起時可不能提及摩詰的新作,在王維那裏更是不能說起太白詩歌。在兩個人中間耐心權衡,小心應付,真是難爲了一輩子老實巴交的杜甫。

總之,就是這樣,兩人同去詩舍,卻根本不給對方作詩,同去樂坊,李白唱李白的,王維彈王維的。即使是社交場面非見不可,估計也是一句“見過李大人”和“王大人安好”了事。也許兩個人都瞭解對方的才能,但是就是不明說,暗地裏佩服但表面上就是不服。兩個人永遠地這麼膩崴着,除非對方低頭認輸,但是決不可能。詩界的仙人和活佛最終也沒有拉起手來。

不知道兩個人臨死時是不是後悔此生沒有交到對方這個朋友,都是聞名遐爾的文豪,但是此生卻根本沒有說過幾句話,是不是成爲兩個人心中的一大遺憾。

文人自古相輕,這不是練武術,你打得過我你是你厲害,文學這東西就是沒法子評價的。風格不同,思想不同,有人喜歡美女細嗓子唱“楊柳岸曉風殘月”,還有人喜歡東北大漢扯着脖子嚷着“大江東去浪淘盡”,誰都有理由看不起對方。因爲文學就是這麼個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