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歷史上皇帝都是如何挑選嬪妃的?是何流程

歷史上皇帝都是如何挑選嬪妃的?是何流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代帝王嬪妃衆多,那麼皇帝都是如何挑選嬪妃的呢?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我們常以“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來形容帝王的後宮,歷史上帝王的後宮的確極爲龐大,那麼歷代帝王都是如何挑選後宮嬪妃的呢?挑選標準又有哪些呢?其實在明清出臺具體的選秀標準和流程之前,歷代帝王挑選嬪妃的流程和標準都極爲簡單。

其實西漢初期以前,帝王的後宮規模並不大,直到漢武帝以後人數纔開始迅速攀升,漢武帝時期開始破千,到漢桓帝時已達五六千人,而到晉武帝司馬炎時開始破萬,而到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甚至一度達到四萬,但此後數量又開始減少,到明清時始終維持在萬人上下。

歷史上皇帝都是如何挑選嬪妃的?是何流程

早在西漢以前,皇帝后宮女子主要來源於戰俘,而隨着後宮規模的擴大和奴隸制的廢除,爲了維持宮廷運轉,朝廷開始從民間挑選女子選入宮中。然而直到明朝以前,這種選拔始終沒有形成完善的流程和嚴格的標準。

明朝以前,皇帝的后妃人選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由先帝或太后等長輩挑選,這類妃嬪大多出身官宦世家、功臣勳親或豪門士族,存在一定政治聯姻因素,龐大的外戚往往能夠幫助皇帝穩固皇位,這也是明朝以前屢屢出現外戚干政現象的主要原因。例如漢景帝劉啓的第一任皇后薄氏,乃是由太皇太后薄姬從孃家挑選的遠房孫女;又如唐高宗李治的王皇后,出身於太原王氏,由唐太宗許配於李治;又如宋真宗的章懷皇后潘氏,其乃是忠武節度使潘美第八女,源於宋太宗趙光義的賜婚。

另一部分則是從民間選美而來,挑選標準簡單粗暴。明朝以前的選美通常較爲簡單粗暴,只要滿足核心條件“良家子”,容貌端莊的女子便很容易被選入宮。需要注意的是,這裏的“良”不是指犯罪與否,而是指“良民、賤民”之分,即從軍不在七科謫內者或非醫、巫、商賈、百工的子女。例如《漢書·孝文竇皇后》所載“孝文竇皇后,景帝母也,呂太后時以良家子選入宮”,又如《新五代史·後蜀世家·孟昶》所載“昶好打毬走馬,又爲方士房中之術,多采良家子以充後宮”,又如《資治通鑑》所載“晉武帝泰始十年(274年)詔又取良家及小將吏女五千人入宮選之,母子號哭於宮中,聲聞於外”。

綜上所述,明朝以前帝王的后妃,在選拔方式和標準上相對較爲寬鬆,除了以上長輩賜婚和大規模選秀之外,通常還有官員、百姓主動將女兒送入宮中,例如漢武帝的生母王娡便是被母親送入的太子府。或者皇帝聽說哪位女子長相俊美而納入宮中,例如武則天便因“容止美”而被唐太宗納入宮中。

明朝時期:選拔程序開始複雜,選拔標準開始嚴格

歷史上皇帝都是如何挑選嬪妃的?是何流程 第2張

明太祖朱元璋爲了防止後宮和外戚干政,因而留下祖制,“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爲之,進者弗受”,因此明朝的后妃普遍從民間選拔,而這個爲皇帝選拔賠後的過程便是我們常說的“選秀”。

紀昀在《明懿安皇后外傳》中,較爲詳細的記載了明熹宗的一次選妃,通過這次“選妃”,我們便可以詳細瞭解明朝妃嬪的選拔過程和選拔標準。

第一步,初選。選秀之時,先由朝廷派遣內監到全國選出十三歲至十六歲未婚女子五千人,初選的標準較爲寬鬆,除了滿足“良家子”的要求之外,只要容貌端莊沒有太大瑕疵即可。而內監在看中某家女子後,便會先付一定的銀錢作爲聘禮,登記造冊之後,則令其父母在規定時間將女兒送往京師。

第二步,體態檢查。第一天,五千女子每百人爲一組,按照年齡進行排序,由太監目測評定,高矮胖瘦略有不足者當即落選。第二天,未落選者仍然以百人爲一組,由太監負責監察五官、發、膚、頸、背,但凡有一點不合格的便被淘汰。入選女子還要自報年齡、籍貫用來檢查聲音,若聲音渾濁、嗓音粗濁、言談不清或應對慌張者當即淘汰。第三天,由內監進行更細緻的檢查,先是拿尺量女子的手足,然後讓她們行走數十步,對那些腕稍短、趾稍巨,或者舉止稍輕躁者加以淘汰。

第三步,深入考察。仍未淘汰的女子,由年長宮女引入內宮,首先由穩婆將她們依次引入覓食,通過探其乳、嗅其腋、捫其肌理等方式,再次從中篩選出三百人。僥倖過關的三百人就此進入試用期,需要在宮中生活一個多月,根據其性情、作風、智愚與賢惠及帝王的喜好,再選出“秀色奪人,聰慧壓衆”的五十人爲候選妃嬪。

歷史上皇帝都是如何挑選嬪妃的?是何流程 第3張

第四步,最終選拔。一段時間後,太后或太皇太后會逐一召見這五十名女子,分別與其交談,考察其書法、繪畫、詩詞、算術等內容,從中再選出三位最優者。經過層層選拔,最終河南開封的張氏被定爲皇后,王氏和段氏則被選爲妃。

清朝時期:後宮嬪妃大多出自滿族,選拔程序和標準極爲詳細

清朝的選秀與明朝又有不同,爲了保證皇室血脈,參選者必須是血統純正的滿族女子,從而保持滿洲貴族的尊嚴和特權。因而清朝的後宮嬪妃,大多都是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出來的。

清朝時期,所有在旗女子都要經過選秀,而不在旗的女子想要參加選秀卻也根本毫無可能。按照固定,所有在旗的十四歲至十六歲女子都要登記造冊,必須參加三年一次的選秀,如果因故沒能參加,下次也得補上,且規定沒有經過選秀的嚴禁私自聘嫁。一旦私相嫁聘,自都統、參領、佐領及本人父母族長,都要受到處罰。

選秀之年集中選拔。到選秀年時,首先由戶部行文各旗都統,將應選女子的資由參領、佐領、驍騎校、領催及族長,逐一上報至都統,再由戶部彙總後上奏皇帝,由皇帝敲定選秀日期。然後,戶部再行文各旗都統,由各旗根據秀女名冊,由參領、佐領、驍騎校、領催、族長及本人父母或親伯叔父母兄弟之妻,親自將秀女送至紫禁城的神武門,依次排列,由戶部交內監引閱。

歷史上皇帝都是如何挑選嬪妃的?是何流程 第4張

皇帝或太后初選。參加選秀的女子在神武門下車後,由太監引入宮中,通常在御花園、體元殿、靜怡軒等處進行選拔。選拔時五六人一排,由皇帝或太后選閱,如果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這被稱作留牌子;如果沒有被選中,就撂牌子。然後,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複選,複選而未留者,也稱爲撂牌子。

選中者集中分配。經過兩次選拔而最終晉級者,同樣面臨兩種命運:一是賜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二是留在皇宮之中,侍奉皇帝左右,成爲后妃候選人。而一旦成爲后妃的候選人,手續則更爲複雜,初次“引閱”之後,還要屢屢“復看”,有“記名”的,這是被選中留牌子的;有“上記名”的,這是皇帝親自選中留牌子的。最後,還要經過“留宮住宿”進行考察,在留宮住宿的秀女中選定數人,其餘的都撂牌子。

經過選秀之後,凡是落選的女子,這纔可以自行婚配。而被選入宮的秀女,則一般封答應,此後能否被晉升,則要看自己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