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在火燒上方谷中,什麼情節暗示了諸葛亮將來要實施的計劃?

在火燒上方谷中,什麼情節暗示了諸葛亮將來要實施的計劃?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在諸葛亮火燒上方谷的故事背後,還隱藏着什麼樣的祕密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歷史上是沒有火燒上方谷的事的,諸葛亮在上方谷火燒司馬懿是羅貫中的藝術加工,純粹是《三國演義》中的內容。但是,羅貫中的小說之所以讓人真假難辨,主要是他的小說裏寫得過於真實。在大部分的歷史情節外,對人心刻畫得絲絲入扣。在這次火燒上方谷中,諸葛亮的計劃裏就有一個情節,讓人細思極恐,它也暗示了諸葛亮將來要實施的計劃。

在火燒上方谷中,什麼情節暗示了諸葛亮將來要實施的計劃?

其實,在諸葛亮火燒上方谷之前,諸葛亮也放過一把火,是火燒盤蛇谷。那是發生在七擒孟獲的時候。在那次火燒時,諸葛亮面對的是刀槍不入的烏戈國藤甲軍。諸葛亮用詐敗計,讓魏延在半個月連輸十五陣,棄七個營寨,這纔將滿腹狐疑的藤甲軍引到盤蛇谷中。

在盤蛇谷中並沒有草木,藤甲軍不懷疑裏面有埋伏,大膽殺入。結果諸葛亮在谷中埋下地雷鐵炮,引火之後,藤甲軍的藤甲是用油浸泡而成,見火就着。這樣,三萬藤甲軍被全部燒死在盤蛇谷中。

等到了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面對死守不出的司馬懿,諸葛亮再次故伎重施。他假裝自己的糧草都囤積在上方谷,故意讓司馬懿知道。司馬懿於是便定下計策,明攻諸葛亮的祁山大營,暗中去上方谷燒諸葛亮的糧草。

司馬懿暗中以爲得計的時候,他已經不由自主地墜入諸葛亮的計中。諸葛亮在上方谷如同在盤蛇谷一樣,預先設下了埋伏。而且這一次誘敵的人,依然是魏延。在魏延詐敗將司馬懿引進上方谷後,諸葛亮便下令放火,一時間火勢大作,司馬懿走投無路,眼看就要燒死在上方谷中。

但是,讓諸葛亮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那就是突然之間狂風大作,暴雨傾盆,諸葛亮精心設計的大火被暴雨澆熄滅了。司馬懿趁勢率領魏軍倉皇逃走。諸葛亮在山上望見,只得長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那麼,在當時的情況下,司馬懿已經喪膽,諸葛亮爲什麼不趕快派軍隊去追殺司馬懿,反而在那裏望而興嘆呢?這不是貽誤戰機嗎?

諸葛亮的這次計謀,根本的立腳點在司馬懿被燒死上。他的所有佈置,也都圍繞着司馬懿必死無疑之後的情況而佈置的。司馬懿是曹魏鎮守關隴的大將,和諸葛亮旗鼓相當。如果諸葛亮殺了司馬懿,那麼取關中易如反掌,下一步平定中原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這一次諸葛亮精心做了準備,精心準備了上方谷這樣一個絕佳的戰場,並且做了精心的佈置。可是,一場意想不到的大雨,讓諸葛亮計謀的立腳點----司馬懿被燒死沒能實現。這就讓諸葛亮的整個計劃轟然倒塌。

在火燒上方谷中,什麼情節暗示了諸葛亮將來要實施的計劃? 第2張

諸葛亮在那個時候,沒有去追殺司馬懿,主要是他的計劃過於宏大,想要達到的目的太多。這使得他本來應該不惜一切代價達成的殺死司馬懿的根本目標,反而沒有達成。結果到頭來弄巧成拙,在計謀出了差錯之時,無法補救。

首先是諸葛亮在殺死司馬懿的火燒上方谷的佈置中,沒有放置足夠的兵力和應有的得力將領。在上方谷這個地方,谷口諸葛亮只安排了馬岱帶領的五百人馬防守。馬岱武藝本身並不出衆,而且只帶領這麼一點兵馬,是難以守住谷口的。

司馬懿來襲擊上方谷,他和兩個兒子率領的部隊不會是少數,而且他還派了張虎、樂綝兩員將領各領五千人馬做接應。上方谷本身就小,司馬懿自己率領的軍隊都容納不下,火起的時候,必然有部分人馬在谷口之外。這個時候,勝利的唯一的希望就是燒死司馬懿父子,如果燒不死的話,僅靠馬岱的五百人馬是抵擋不住上萬魏軍的內外夾擊的。

而事實也是如此,一場大雨澆熄滅了諸葛亮放的大火,馬岱只能眼睜睜的看司馬懿父子在張虎、樂綝的接應下逃走。只因爲馬岱兵少,而且武藝能力太低,連追趕都不敢。

第二個原因,是諸葛亮把嘴張得太大,目標定得太高。諸葛亮在這次作戰中,他不但要殺死司馬懿,還要奪取司馬懿在渭南的大營。這樣,諸葛亮的主力去攻打渭南的大營,在上方谷就只剩下魏延和馬岱的各五百兵馬。

雖然諸葛亮的主力奪取了司馬懿的渭南大營,可是由於在上方谷的兵力薄弱,致使司馬懿逃走了。這跟諸葛亮計劃的本末倒置有關,他的目標定得太多,反而因爲過於自信,造成了主要目標沒能達成。

第三個原因是用將的問題。我們看這一次諸葛亮的計謀,真是細思極恐,此計甚毒。這個計謀的毒就毒在,這把火不光是要燒死司馬懿,同時還要除掉他的心腹後患魏延。

在火燒上方谷中,什麼情節暗示了諸葛亮將來要實施的計劃? 第3張

諸葛亮這一次讓魏延去誘敵,就根本沒有想到給魏延留活路。我們看看上方谷的地勢,整個上方谷如同一個葫蘆,大谷可容千餘人,小谷可容四五百人,後面的道路只可通一人一騎。諸葛亮在佈置戰場的時候,是密令馬岱預先安排乾柴引火之物,埋伏地雷。然後佈置停當後,諸葛亮還單獨給馬岱佈置,還是附耳命令馬岱將上方谷的後路塞斷,等司馬懿入谷就放火。馬岱領命去後,諸葛亮才喚魏延讓他率領五百人馬去誘敵。

看這一段,我們想想就心涼半截,這個細節是讓我們細思極恐的地方。上方谷兩個山谷的空間加在一塊,一共才只能容納一千多人,魏延的五百人馬進去往何處躲?而上方谷的後路只容一人一騎通過,有堵塞的必要嗎?而且諸葛亮偷偷命令馬岱,不讓魏延知道又是爲何?這只是說明一件事,諸葛亮要把魏延一塊燒死在上方谷中。

諸葛亮要殺魏延,是因爲在他的計劃中,魏延已經沒有用了。司馬懿一死,天下基本可以平定了,像魏延這樣的勇將已經不是必須的了。因此,爲了斷絕後患,諸葛亮決心在這一次,在殺死司馬懿的同時,斬草除根,連魏延一塊除掉。

這樣,諸葛亮就沒有了可以趁司馬懿失敗逃跑時追殺司馬懿的猛將和軍隊。如果不是要害魏延,用魏延和馬岱相換,魏延即便是僅有五百人馬,他也敢殺入毫無士氣的魏軍之中,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去追殺司馬懿的。怎麼可能會像馬岱那樣膽小如鼠,眼睜睜看着司馬懿帶領敗兵逃走。

諸葛亮在這個時候,心中會對自己的失算懊悔萬狀。這纔會說出那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話來。其實,這也和他謀事不力有着直接的關係。

結語:

由於諸葛亮在整個火燒上方谷的計劃中過於自信,這使得他把一切計劃都建立在司馬懿被燒死的基礎上。諸葛亮根本就沒有做司馬懿萬一沒有被燒死的準備,所以在一場沒有想到的大雨澆熄滅了上方谷的大火後,諸葛亮就完全沒有了應對的辦法。他既沒有合適的將領,也沒有足夠的兵力,面對上萬魏軍的只有馬岱率領的五百蜀軍,諸葛亮只有長嘆而已了。

諸葛亮在書中對魏延早有殺心,在這一次行動中本來想一箭雙鵰,除了魏延,只不過是魏延命大沒死。不過諸葛亮一計不成再生一計,最終還是用錦囊計斬了魏延。而且巧的是,這一次火燒魏延的是馬岱,而斬魏延的也是馬岱,看來命中註定魏延逃不出馬岱的手啊。

而在盤蛇谷中的大火沒有引來下雨,爲何上方谷卻招來了大雨呢?這和兩個地方的地理環境有關。盤蛇谷沒有草木,而上方穀草木叢生。這樣,在上方谷中引發大火,就使得上方谷上方發生局部的強對流狀態,含有水汽的冷熱空氣交流,就能夠產生局部的大雨。羅貫中一定是知道這個自然現象,纔將其寫進了書中,爲我們呈現了一幕精彩紛呈的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