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張郃多次與司馬懿發生衝突,那張郃之死是他有意造成的嗎?

張郃多次與司馬懿發生衝突,那張郃之死是他有意造成的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張郃陣亡是司馬懿的指揮失誤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諸葛亮時代,張郃作爲曹魏碩果僅存的“五子良將”,成爲諸葛亮最強勁的對手。在諸葛亮發動的前四次北伐中,他多次擊退了蜀軍的進攻。但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末期,他在追擊撤退的蜀軍時卻中箭身亡。在這場戰役中,張郃與魏軍主帥司馬懿多次發生衝突。那麼,張郃的死是司馬懿有意造成的嗎?

張郃多次與司馬懿發生衝突,那張郃之死是他有意造成的嗎?

一、張郃與司馬懿的矛盾衝突。

張郃是曹操最信任的武將之一,在官渡之戰中他投奔曹操後,就得到了曹操的重用。張郃也不負衆望,在戰爭中屢建奇功。除了在巴西之戰中敗給張飛外,張郃幾乎沒有遭到過敗績。尤其是在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他在街亭擊敗馬謖,迫使諸葛亮退兵,使得諸葛亮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黯然收場。

張郃和司馬懿雖然都是曹魏的老臣,但是兩人的關係並不融洽。張郃一直管控着曹魏最精銳的中央機動軍團,爲曹魏東擋西殺。而司馬懿在曹丕、曹睿時代,大部分時間都留守中央,爲曹魏政權治國理政。兩人一文一武,各司其職,張郃並沒有見識過司馬懿的武功。

在曹真鎮守關隴時期,張郃作爲曹真最得力的大將,成爲防禦蜀軍北伐的主力。在曹真的指揮下,張郃一般採取的戰術手段是迎頭對戰的方式。張郃的英勇善戰讓諸葛亮十分頭疼,一方面忌憚他的戰鬥力,一方面想要尋機消滅他以除後患。

在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時,正值曹真身患重病,曹睿派司馬懿接替了他的職位。這樣,司馬懿就成爲了張郃的頂頭上司。但是,原本應該精誠合作的兩人卻矛盾衝突不斷。在防禦諸葛亮的北伐中,雙方在戰術上多次產生了分歧。

張郃多次與司馬懿發生衝突,那張郃之死是他有意造成的嗎? 第2張

第一次是如何佈陣的問題。張郃認爲應該分兵防禦,司馬懿則認爲應該集中兵力。第二次是在上邽對峙期間。司馬懿跟蹤諸葛亮的蜀軍,卻不和蜀軍交戰。張郃建議緊逼蜀軍,迫使蜀軍撤軍,司馬懿再一次沒有采納。雙方第三次的衝突則造成了司馬懿最大的一次敗仗滷城之戰。

這一次,司馬懿在部下所有將領的請戰下,迫不得已出戰。他派張郃攻擊諸葛亮的王平營寨,自己親自率軍攻打諸葛亮的大營。結果司馬懿被打得大敗,張郃也因爲久攻不克被迫撤軍。此後,諸葛亮因爲糧運不濟,被迫撤軍。

在對待諸葛亮的撤軍問題上,張郃與司馬懿發生了最後一次矛盾。司馬懿命令張郃去追擊諸葛亮,而張郃認爲歸師勿追,不主張對蜀軍追擊。但是司馬懿強令張郃追擊,張郃只得率軍追擊蜀軍,在木門道遭遇諸葛亮的埋伏,中箭身亡。

二、司馬懿是否有暗害張郃的動機。

我們看張郃的陣亡,司馬懿的責任最大。如果不是他否定了張郃的正確意見,逼迫張郃去追擊諸葛亮,張郃也不會遭遇諸葛亮的埋伏,中箭身亡。那麼,如果僅僅從這一點就說,張郃的死是司馬懿的刻意所爲,是否太武斷了嗎?

其實,如果從爭奪關隴軍團的領導權這一點來看,司馬懿確實有害死張郃的動機。司馬懿此人曾經遭到曹操的疑忌,曹操在去世前專門叮囑曹丕,要防備司馬懿的野心。因此,司馬懿長期未能掌握軍權。這一次,司馬懿代替曹真接管關隴軍團,是他掌握軍權的天賜良機。

但是,司馬懿接管關隴軍團並非一帆風順。在曹魏朝中,就有反對他掌握關隴軍團的呼聲。在任命他之前,就有人對曹睿說,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糧草供應困難,只要割掉戰區的小麥,諸葛亮得不到糧草的補充就會撤軍。這樣,就沒有必要派司馬懿去接管關隴軍團。

曹睿沒有聽從勸告,還是任命了司馬懿。在司馬懿上任後,要面對的是部下的信任危機。關隴軍團的將領以張郃爲首,對司馬懿的指揮感到不滿。每當戰役的關鍵時刻,張郃都會對司馬懿的指揮進行指責。在滷城之戰前,更是發生了全體將領對司馬懿的指揮發生質疑的事件,逼迫司馬懿改變指揮,導致了滷城之戰的慘敗。

如果司馬懿未能接替曹真,那麼能夠接替曹真的將領就只有張郃。朝中阻止司馬懿接管關隴軍團的人們,實際上是爲張郃成爲關隴軍團主將發聲。因此,從司馬懿鞏固關隴軍團指揮權的立場出發,他不能讓張郃順服,那麼就只能除掉張郃。因此,司馬懿確實有暗害張郃的動機。

張郃多次與司馬懿發生衝突,那張郃之死是他有意造成的嗎? 第3張

三、司馬懿是否暗害了張郃。

不過,司馬懿雖然有暗害張郃的動機,但在現實中卻沒有暗害張郃的理由。我們看司馬懿和張郃的衝突,雖然每一次雙方的衝突都很激烈,但是最終張郃都是服從的一方。他在司馬懿下令之後,即便是心中不滿,依然是不折不扣地執行了司馬懿的將令。因此,司馬懿無法在現實中抓住張郃的把柄,來對他進行懲罰。

於是,司馬懿就採取了另外一種辦法。那就是在採取軍事行動的時候,故意派張郃去執行最危險的行動。在滷城之戰是時候,司馬懿派張郃單槍匹馬去攻打諸葛亮軍營側後的王平營寨。在諸葛亮撤軍時,有王雙的前車之鑑,司馬懿依然執意派張郃前去追擊。

其實,司馬懿在防禦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過程中,是在檢驗自己未來的防禦諸葛亮進攻的戰略戰術。司馬懿對諸葛亮的北伐,制定的戰略是持久相持的戰略,這個戰略的中心就是不與諸葛亮在戰場上決戰,依靠防禦消耗蜀軍力量。待蜀軍力竭撤軍時,魏軍進行追擊,給蜀軍以毀滅性的打擊。

因此,在防禦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過程中,司馬懿才和張郃衝突不斷。習慣了曹真的戰法,關隴軍團的將領都對司馬懿的指揮很不適應。因此司馬懿纔會一邊和內部將領進行鬥爭,一邊實踐自己的戰法。在這些將領中,反抗最激烈的張郃就成爲司馬懿的試驗品。

在蜀軍撤退時,司馬懿不顧張郃的反對,派他去追擊諸葛亮,就是實驗他戰略中的最重要的一環。這一戰的經驗教訓,也被司馬懿應用在防禦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在蜀軍撤軍時,追擊蜀軍的司馬懿面對突然整軍反攻的蜀軍,馬上就撤退了。這就是從張郃戰死的事件中得到的經驗。

因此,司馬懿對張郃的使用就是把他使用在最危險的地方,採取借刀殺人的手段來除掉他。即便是張郃在追擊諸葛亮的戰鬥中沒有陣亡,在隨後的戰爭中,司馬懿還是會故伎重施的。如果張郃不改弦易轍,向司馬懿效忠,他最終也難逃陣亡的下場。

結語:

在諸葛亮時代,張郃是曹魏“五子良將”僅存的一人。他驍勇善戰,深受諸葛亮的忌憚。在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時,他與接管關隴軍團的司馬懿發生了衝突,最後在追擊諸葛亮撤退的蜀軍時不幸中伏身亡。

如果司馬懿不接管關隴軍團的話,張郃就是接管關隴軍團的不二之選。再加上他對曹氏忠心不二,自然成爲司馬懿鞏固關隴軍團指揮權的對手。於是司馬懿藉着檢驗實踐自己戰略戰術的機會,把張郃派到最危險的地區,借諸葛亮的手除掉了他。從此,關隴軍團徹底落入司馬氏之手。在司馬氏的苦心經營下,這支勁旅成爲他們的軍事班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