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關羽被殺,荊州被奪對三國的走勢有何影響?

關羽被殺,荊州被奪對三國的走勢有何影響?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襄樊之戰沒有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著名,但卻是魏、蜀、吳三方第一次全面較 量每當一提起這個,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公元219年,孫權趁關羽北伐襄樊之際,派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父子被孫權殺害,荊州爲東吳所有。孫權奪取荊州,全劇長江流域,將勢力延伸到了三峽以東、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對於吳國的實力是大大地增強。但同時也決定了三國後期,魏、吳兩國相爭成爲主線!

關羽被殺,荊州被奪對三國的走勢有何影響?

劉備面對關羽被殺,荊州被奪的情形,在公元221年稱帝后舉國伐吳。一方面是爲了替關羽報仇,另一方面也是爲了能夠重新奪回荊州。可是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隻身逃回白帝城。222年劉備在白帝城含恨而死,蜀國國力大爲削弱,諸葛亮主政後面對現實,重新和吳國結好,共同對抗曹魏。

公元222年夷陵之戰結束,到公元262年司馬昭大舉伐蜀,長達40年的時間,是三國相對穩定的對峙時期。由於孫權佔有荊州,形成了魏吳隔長江對峙的局面,所以曹魏的主要火力也都集中在了東吳方面。魏、吳對峙是三國鼎立時期的主線,儘管諸葛亮和姜維先後多次北伐曹魏,但是曹魏面對蜀國主要採取的是守勢。

公元222~225年,曹丕三次攻吳,都收效甚微。公元226年曹丕病逝,孫權乘機攻擊江夏,不克而還。公元228年,吳國鄱陽(今江西鄱陽)太守周魴用詐降誘敵之計致書魏國曹休,表示願意叛吳歸魏,請求曹休派兵接應。於是爆發石亭之戰,曹魏戰敗,此戰過後孫權終於在229年稱帝。公元233年~234年,爆發第三次、第四次合肥之戰,東吳大軍無功而返。

公元241年四月,吳分兵四路大舉攻魏,大敗而還。公元250年,魏徵南將軍王昶攻吳,大勝。公元252年十一月;魏出動15萬大軍,兵分三路,向東吳的東西兩個方向進擊,東興之戰爆發,曹魏大敗而還。公元253年三月,孫吳太傅諸葛恪率大軍圍新城,新城之戰爆發,孫吳大敗,諸葛恪大失民心。公元257年,曹魏武將諸葛誕於壽春叛亂,並聯結東吳爲外援。吳孫綝遣朱異等救壽春,兵敗,林斬異等。

關羽被殺,荊州被奪對三國的走勢有何影響? 第2張

石亭之戰、合肥之戰都是魏吳相爭時期大規模的戰役,縱觀魏吳之爭,雙方戰略很明確。吳國的戰略,企圖奪取淮南(合肥),把戰略防禦推進到淮水,但始終沒有成功,孫權還落下了“孫十萬”的笑話。曹魏休兵息民,穩守淮南,經常只留幾千人守合肥,疲勞東吳十萬之衆,達到消耗東吳的目的。曹操和曹丕以及曹叡都曾經率大軍親征,但是面對浩浩長江天塹,也沒能攻破孫權的長江防線。

孫權撕破和蜀國的聯盟,短期內看,佔有荊州,實現了全據長江的目的,極大地增強了吳國的實力。但與此同時,卻也吸引了魏國的主要火力,因此在三國對峙時期,魏、吳相爭成爲三國後期的主線。由此來看,孫權襲取荊州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也不是很容易說清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