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唐三彩天王俑是什麼?有什麼具體作用?

唐三彩天王俑是什麼?有什麼具體作用?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想知道唐三彩天王俑是什麼?有什麼具體作用嗎?其實唐三彩天王俑是唐代三彩釉陶器中分類的一種,天王俑。天王俑是唐朝葬儀的組成部分之一,起鎮墓作用。

文物介紹

天王俑是唐朝葬儀的組成部分之一,起鎮墓作用。它與鎮墓獸一起,多擺設在墓道或墓室前面,鎮墓獸在前,天王俑在後,通常成對出現,左右各一,文獻中將它們合稱爲“四神”。

天王俑頭頂置一展翅欲飛之鳥。雙眉緊蹙,雙眼圓睜,張嘴露齒。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上揚。身穿明光甲,龍首護膊,腹部有護甲,腰中繫帶,腰下垂膝裙,下縛吊腿,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在臥牛之上。臥牛下爲山形座。通體以綠、褐、白三色釉爲主,釉色鮮豔明亮。

文化背景

天王俑一般成對隨葬,多置於墓門兩側,起鎮惡驅邪的作用,以保護墓主的屍首、財物及靈魂不受侵擾。所以天王俑皆作武士裝扮,身材魁梧,頭戴盔冠,身穿鎧甲,但也未能掩飾住其發達肌肉。

天王傭一般都腳踩夜叉。夜叉爲梵文譯音。亦譯作“野叉”、“藥叉”、“閱叉”、“夜乞叉”等。佛經中指一種惡鬼,列爲天龍八部神衆之一,在民間夜叉是陰間獨有的鬼怪生物。

唐三彩天王俑是什麼?有什麼具體作用?

古代對死者在冥間的生活真是關照有加,人們除爲其預備在陰間所需的一切物質外,還對其生命財產安全給予充分保證,所以自戰國時就流行鎮墓獸隨葬。北朝、隋及初唐時,盛行以甲冑裝束的鎮墓獸和武士俑各一對隨葬,可謂是爲死者的生命財產提供了充分的安全保障。

長沙鹹嘉湖唐墓出土鎮墓獸及武士俑各一對,就是青瓷鎮墓俑及武士俑的代表作。後來二者合而爲一,由天王俑取代。天王俑源於佛教中統領一方的護法神,習慣被置於寺院門前或者佛像前等處。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逐步漢化。佛法護衛神逐漸失去原來的姿容和身份,成爲經過藝術誇張的中國武士形象,其象徵意義已經超越佛教領域,成爲凡人世界正義、威猛的象徵。天王俑既能降魔伏妖、守護佛法,也能驅鬼避邪、保護墓主安寧。因此天王俑往往被達官貴人奉爲死後的保護神。佛法無邊,有天王俑的保護,死者可保萬無一失。

歷史意義

天王俑是唐代新出現的殉葬俑,最早出現在武則天時代。天王俑與鎮墓獸對稱置於墓門內,與十二生肖俑一起被稱爲“四神十二時”,用於辟邪和保護墓室安全,確保墓主亡靈平安。這件三彩天王俑的形象就是按照傳說中的天神塑造的。藝術家在創造的時候發揮了豐富的想象力,運用誇張的手法,通過高矮強弱的鮮明對比,表達出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