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歷史上夷陵之戰發生的時候,曹丕爲什麼不去參戰?

歷史上夷陵之戰發生的時候,曹丕爲什麼不去參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在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出兵討伐東吳,夷陵之戰爆發。那麼歷史上夷陵之戰發生的時候,曹丕爲什麼不去參戰?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孫權知道劉備出兵的消息後,曾數次向劉備求和,但劉備不許,孫權只好舉全國之力應戰,同時向曹魏稱藩,以避免兩線作戰。曹魏的侍中劉曄認爲,孫權稱藩乃是形勢所迫,實非其本意,於是建議曹丕乘機出兵攻滅東吳,以絕後患。

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三國志·劉曄傳》注引《傅子》

不過,曹魏朝中也有人認爲,應出兵支援已稱藩的東吳,藉機一舉吞滅蜀漢。而司空王朗則認爲應先坐山觀虎鬥,並“相時而後動”,以達到“一舉可無餘事”的最終目的。曹丕經過權衡後,決定採納王朗的建議,坐山觀虎鬥,擇機而動。

夷陵之戰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最後以劉備敗退白帝城而結束。曹丕在此期間一直按兵不動,即使是在知道劉備犯下“連營七百餘里以拒敵”的兵家大忌,孫權即將獲勝的情況下,他仍然無動於衷。也就是說,曹丕實際上並沒有採納任何人的建議,而是在此戰中一直保持中立,坐觀成敗。

歷史上夷陵之戰發生的時候,曹丕爲什麼不去參戰?

此戰是東吳與蜀漢之間唯一 一次大規模戰役,是打破三國鼎立平衡的絕佳機會,這種機會一輩子可能只會遇到一次。可是,曹丕爲何放棄了這次絕佳的機會呢?

如果曹丕抓住這次機會主動出擊,是否能改寫歷史?歷史沒有如果,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史料中的相關記載,加以客觀分析,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

不攻打蜀漢:成功率太低

曹丕如果想進攻蜀漢,只有兩個可行的方案。其中方案之一,是要借道東吳的南郡,通過夷道入蜀。如果採取此方案,就意味着曹軍要重返南郡,這是孫權絕對不會同意的,所以,此方案不可行。

而方案二,則是兵出關中,通過秦嶺六道中的其中一條險道,進入漢中。秦嶺六道無論哪一條都險峻異常,易守難攻,因此此方案成功率極低。另外,曹操曾在漢中之戰中遭遇大敗,還損失了宗親大將夏侯淵,這讓曹丕至今心有餘悸,所以,此方案不在曹丕的考慮範圍之內。

據史料記載,曹丕在位期間,曾經三次南征東吳,但卻從來沒有主動進攻過蜀漢。也就是說,他的目標一直是東吳,而不是蜀漢。他這樣做的原因可能不止一個,但是,進攻蜀漢的成功率太低,絕對是原因之一。

不攻打東吳:害怕重蹈赤壁之戰的覆轍

曹丕如果選擇南征東吳,那麼,也有兩種方案可供選擇。其中方案之一,是從合肥南下巢湖,然後強攻濡須塢。不過,強如曹操者,也遭遇“四越巢湖不成”的尷尬,軍事能力遜於曹操的曹丕,想成功突破濡須塢,談何容易!

而方案二,則是從襄陽南下江陵,與劉備夾攻孫權。順序是先奪取荊州,再東下拿下揚州,這與當年曹操的進軍路線是一樣的。不過,此方案存在着較大的風險。

曹丕南下江陵後,就形成了他與劉備夾攻孫權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孫權最好的做法是放棄江陵,退守陸口、夏口。這樣一來,形勢就會發生逆轉,變成劉備在西,孫權在東,而曹丕則被夾在了中間。糟糕的是,此時曹丕、劉備兩人都已稱帝,但劉備認爲曹丕稱帝是“湮滅漢室,竊據神器”的篡弒之舉,而他稱帝則是爲了延續漢祚,所以,他們不可能結盟。

而孫權雖然迫於形勢向曹魏稱藩,但他內心極度不屑曹丕,評價他是“桀逆遺醜,薦作奸回,偷取天位”之人。另外,孫權很清楚曹魏纔是東吳最大的敵人,所以,他不可能引狼入室,讓曹丕進入江陵。

因此,孫權爲了自保,只能以荊州爲籌碼,說服劉備一起攻打曹丕。而劉備雖然是以爲關羽報仇爲名攻吳,但其真正目的卻是爲了奪回荊州,所以,他沒有理由拒絕孫權。如此一來,赤壁之戰時的情形就會重現,曹丕將重蹈他老爸的覆轍。

歷史上夷陵之戰發生的時候,曹丕爲什麼不去參戰? 第2張

綜上所述,劉曄的建議雖然聽起來無懈可擊,但卻存在以上的潛在風險。正因如此,曹丕才否決了劉曄的建議,拒絕在夷陵之戰期間南征東吳。

結語

所謂屁股決定腦袋,劉曄的建議從臣子的角度來看,絕對是良策,但是,如果站在曹丕的高度來看,就會發現此建議存在致命的漏洞,實行起來風險極大。因此,在夷陵之戰期間,曹丕選擇了穩妥策略,既不攻蜀,也不伐吳,而是坐山觀虎鬥。

事實證明曹丕的選擇是正確的。曹魏不費一兵一卒,就成功使蜀漢遭受重創,雖不至於亡國,但卻從此由盛轉衰,進入了下行通道,而且也成功瓦解了孫劉聯盟,可以說是達到了一箭雙鵰的效果。

由此可見,曹丕的軍事才能雖然不如曹操,但是,他的實力也不容小覷,是合格的守成之君,絕對不遜於被曹操稱讚爲“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