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杜如晦爲唐朝做出哪些貢獻?李世民對他有如此高的評價?

杜如晦爲唐朝做出哪些貢獻?李世民對他有如此高的評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郡杜陵縣人,唐朝初年名相,襄州刺史杜吒之子。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唐朝一衆開國功臣當中,杜如晦是一個相當有意思的人物。

提到杜如晦這個名字,很多人的第一反應,肯定都是‘房謀杜斷’這個成語。作爲唐初最負盛名的一位宰相,杜如晦這個名字,很多人肯定都聽說過。但要說杜如晦到底爲唐朝做出了哪些具體貢獻?做了哪些工作?獻了哪些奇謀妙計?很多人可能就說不清楚了。

更有意思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卻不知道他貢獻的人,唐朝官方對他的定位亦是極高!李世民創立文學館的時候,杜如晦在文學館內排名第一!李世民登基之後,杜如晦也獲得了頭等封賞。後來李世民評定凌煙閣功臣榜的時候,杜如晦排名第三,僅次於長孫無忌和李孝恭。要知道,大名鼎鼎的秦二爺秦叔寶,一生那麼多傳奇故事,最後在凌煙閣功臣榜上,其實也僅僅只排名第二十四位而已。

那麼,杜如晦到底都幹了什麼?纔會讓李世民對他有如此高的評價呢?

杜如晦爲唐朝做出哪些貢獻?李世民對他有如此高的評價?

杜如晦,字克明,出身京兆杜氏,也就是現在的西安人。京兆杜家是關隴集團的核心家族之一,唐朝姓杜的有名望的人,基本上都是出自這一家。除了杜如晦之外,比如杜甫、杜牧等人,都是出自這一族。

而杜甫他們家這一支,從北魏時代開始,就一直權勢顯赫。杜甫的高祖曾任北魏輔國將軍,曾祖曾任北周開府儀同三司,祖父曾任隋朝懷州長史,父親曾任隋朝昌州長史。除了權勢顯赫之外,這一族也以家學淵博著稱。據史書記載,杜如晦從少年時代開始,就精通曆史和文學,深受家學薰陶。

但有意思的是,在整個隋朝期間,杜如晦沒怎麼做過官。

杜如晦出生於公元585年,也就是隋朝建立之後的第四年。因爲家世原因,杜如晦在楊廣登基之後,曾被徵辟爲預備官員。此後,杜如晦被吏部侍郎高孝基看中,被任命爲滏陽縣尉。但此後不久,杜如晦便辭官不做,棄官回家。

杜如晦當時爲什麼要辭官不做?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並不複雜。因爲當時的杜如晦,是一個志向抱負都十分遠大的有志青年,根本不願和當朝權貴同流合污,不願結黨站隊。以隋末那種黑暗的官場環境來說,就算杜如晦有大才,也很難施展自己的抱負,還不如回家耕讀傳家更舒服。

而杜如晦這種情況,其實也不是個例。在隋末唐初的歷史上,其實有很多非常有才幹的人,在隋朝都沒做到多高的位置,但到了唐朝之後,卻都建立了傳世功勳。這其中便以唐初名將李靖,最具代表性。李靖在隋朝的時候,工作了二十多年,一直沒什麼起色,甚至連軍隊都沒碰過。但是到了唐朝之後,卻能很快帶兵橫掃天下,成爲一代戰神。

不得不說,對於人才而言,大環境真的是挺重要的。

杜如晦爲唐朝做出哪些貢獻?李世民對他有如此高的評價? 第2張

另外這裏再多說一句,提拔杜如晦的這位隋朝吏部侍郎,在發掘人才上面,還真是挺有一套。他主持吏部選官期間,除了發現了杜如晦之外,還發現了另一個極有才幹的年輕人。這個人,就是後來的房玄齡。在隋朝的時候,房杜兩位大才其實都已經被發現了,可是當權者卻棄之不用。這樣的隋朝要是不亡,那纔是呢!

後來,到了大業十三年,隨着李淵自太原起兵,而後一路攻破長安,入主了關中。杜如晦的人生,終於到了一個轉折點。這一年,杜如晦已經33歲了。一個33歲的男人,此時連個穩定的工作都沒有,只能在家種地生活。杜如晦要是生活在現代,估計是別想娶媳婦了。

不過,李淵入主長安之後,杜如晦卻遇到了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機會。李世民率兵抵達長安城外的時候,當時在隋朝擔任小官的房玄齡,曾主動前去面見李世民,而後投靠了李世民,做了李世民麾下的心腹謀臣。而房玄齡進入李世民麾下後,馬上就向李世民舉薦了杜如晦。

房玄齡和杜如晦,當年都是那位吏部侍郎發掘的,所以很清楚杜如晦的才幹。就這樣,在房玄齡的舉薦下,杜如晦這個名字,終於傳到了李世民的耳朵裏。後來李家入主長安之後,李世民馬上就給在家閒居的杜如晦,下了徵召令。杜如晦對此也沒有拒絕,欣然到了李世民麾下,擔任文官。

而隨着杜如晦開始逐漸投入到工作當中,李世民很快發現,自己找對人了。

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倆人,就彷彿是一對天生的組合。一個負責給建議,而且能同時提供好幾種方案;另一個則可以對幾種方案權衡利弊,最終做出選擇,這就是所謂‘房謀杜斷’的由來。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對組合,就相當於是漢初劉邦身邊的張良加蕭何。不管是行軍打仗,還是治理後方內政,這倆人都能給出接近完美的建議。

在這兩個人的輔助之下,李世民開始起飛了。

如果說,得到房杜二人之前的李世民,已經是一位絕代梟雄。那麼得到這兩位大才之後,李世民就更是如虎添翼。而對於李世民麾下收攏的這些人才,當時身爲太子的李建成,曾一度十分眼熱。在李家入主長安之後,李建成一度向李淵建議,打散李世民麾下的這些人才,充斥到唐朝的各個部門要害,後來李淵也接受了這個建議。但李世民接到旨意後,其他人都痛快放行,唯有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倆人,任憑老李怎麼要人,李世民是打死都不給。

杜如晦進入李世民麾下之後,李世民就開始征戰天下,成爲唐朝的最強統帥。在這個過程當中,杜如晦和房玄齡,一直都是隨軍出征的。唐初北方几場關鍵戰爭,基本上都是李世民打的。而這幾場關鍵戰爭的謀劃推演,基本上都是以房杜二人爲核心的這個小團體完成的。

這也是爲什麼房玄齡和杜如晦那麼有名,但大家如果去翻史書的話,卻很難查出來他們到底都做過哪些貢獻。因爲他們的所有謀劃,最後基本上都被冠以李世民的名義來實施,最後寫到李世民的傳記裏去了。

杜如晦爲唐朝做出哪些貢獻?李世民對他有如此高的評價? 第3張

此後的四年裏,杜如晦追隨李世民,擊敗了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強敵。尤其是擊敗了王世充和竇建德之後,李世民一戰奠定了唐朝統一天下的基礎。但同時,這一戰之後,李淵也意識到李世民的軍功過高,威脅到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所以,返回長安之後,李淵封李世民爲天策上將,允許李世民自行建立天策府。但同時,李淵也幾乎拿走了李世民所有的兵權,讓李世民暫時成了一個閒散王爺。

此時的李世民,也知道李淵的心思,而且也知道以後自己和李建成的鬥爭,註定會是在朝堂上進行的。所以返回長安之後,李世民便建立了一個叫做文學館的機構。名義上是李世民覺得自己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打仗,讀書不多,所以想請一些大儒過來,和他一起研習文化。但實際上,李世民建立這個文學館,就是爲了給自己招募一些頂級文官,彌補自己的短板。

文學館建立以後,李世民找了十八個人,進入文學館。在這其中,杜如晦位於十八學士之首,房玄齡排在第二。這十八個人,幾乎可以說是李世民的文官核心班底,爲李世民立下了汗馬功勞。

不過,就在文學館建立之後不久,竇建德的部將劉黑闥,就再次聚衆造反。此後,李淵不得不再次派出李世民,前去鎮壓劉黑闥。趁着這次鎮壓劉黑闥的機會,李世民也得以將自己的人手,安插到山東、河北、河南等地,爲自己後來爭奪太子之位,奠定了基礎。

打敗了劉黑闥之後,李世民再次返回長安,就開始正式和李建成爭奪太子之位了。此後的幾年裏,杜如晦一直追隨李世民左右,爲李世民出謀劃策。在李世民的所有下屬當中,李建成最忌憚的,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而尉遲恭、秦瓊、程咬金等人,李建成反倒沒那麼在意。

杜如晦爲唐朝做出哪些貢獻?李世民對他有如此高的評價? 第4張

在雙方鬥爭最關鍵的時候,李建成曾以巨大的代價,讓李淵下旨,將房杜二人貶黜,趕出了天策府。但是後來,兩人還是悄悄返回了天策府,繼續幫助李世民出謀劃策。

再之後,就是玄武門事變了。

歷史上真實的玄武門事變,簡單來說,過程是這樣的:雙方鬥爭最激烈的時候,恰好突厥來犯,李淵下旨讓老三李元吉去領兵抵抗。然後李元吉和李建成密謀,要在大軍出征的時候,當場殺了李世民。但這個事被李世民提前得知,所以李世民決定搶先下手。之後李世民深夜入宮,舉報兩人穢亂後宮,李淵當即讓兩人第二天早上入宮對質。第二天早上,李世民趁機在玄武門埋伏,一舉幹掉兩人,結束了這場鬥爭。

整個玄武門事變,過程其實並不複雜。但如果細究其背後的故事,那就太多了。很多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其實都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

在玄武門事變當中,不同的角色,對玄武門事變的影響是絕對不同的。李世民是發動,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這三人,是勸李世民下定決心。房杜二人,再加上長孫無忌,是策劃了玄武門事變。而其他人,則是參與了玄武門事變。

策劃這兩個字,足以證明杜如晦的貢獻。

要知道,策劃一場政變,絕不是單純帶幾百個人,到玄武門那邊砍兩個人這麼簡單。想要策劃一場成功的政變,不但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影響,考慮到各種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甚至還要考慮到政變失敗後的退路。所有的這些,都是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以及李世民本人,聯手製定的。這個功勞,其實遠比去玄武門殺幾個人要更大。

杜如晦爲唐朝做出哪些貢獻?李世民對他有如此高的評價? 第5張

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登基爲帝。再之後,就到了論功行賞的階段。論功行賞的時候,得到超一等封賞的,只有一個人,這個人叫裴寂。他得到這個封賞的原因,不是因爲他參與了玄武門事變,而是因爲他是當時唐朝的宰相,代表了前朝老臣。李世民需要穩住他,藉此穩定人心。

在裴寂之後,得到一等封賞的,一共有五個人,分別是長孫無忌、王君廓、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恭。

這五個人當中,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一直是李世民最簡單的支持者,得到一等封賞很正常。王君廓是當時坐鎮幽州那邊的關鍵人物,而且也曾追隨李世民打過很多仗。最關鍵的是,他當時剛剛乾掉了幽州那邊準備造反的王爺李瑗,維持了幽州邊境地區的穩定,這個貢獻也是極大的。

再之後,尉遲恭不但一直追隨李世民,打仗一直身先士卒。而且之前還是勸李世民發動政變的關鍵人物,更是在玄武門事變的關鍵時刻,救了李世民一命,這自然也應該得到一等封賞。

除了這三人之外,剩下的兩人,便是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兩名策劃者。

對於李世民來說,杜如晦和房玄齡,就像是他的臥龍鳳雛,是他最重要的智囊和軍師。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不管到任何時候,諸葛亮永遠比劉備下邊的那些武將更重要,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杜如晦爲唐朝做出哪些貢獻?李世民對他有如此高的評價? 第6張

李世民登基之後,杜如晦很快改任吏部尚書,人事大權一把抓。此後,杜如晦又改任尚書右僕射,除了依舊負責人事之外,還要和房玄齡一起,制定各種國家政策。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之所以能夠那麼有名,除了李世民本人的英明神武之外,也離不開房杜兩人制定的這一系列政策。

可惜的是,杜如晦本人壽命不長。貞觀四年,年僅46歲的杜如晦,便因病去世。杜如晦死後,李世民十分悲傷,大哭不止。後來,李世民評定凌煙閣功臣榜的時候,杜如晦被排到了第三位,僅次於長孫無忌和李孝恭兩人。

在所有單純的文官當中,杜如晦無疑是排名最高的。這個排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證明了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回顧杜如晦的故事,我們不難發現:杜如晦一生最重要的轉折點,就在於他遇到了李世民。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好的人才,如果遇不到好的領導者,往往也很難發揮出自己的能力。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都是在隋朝的時候,就已經入朝爲官。但是當時的當權者,卻無法很好地任用他們,只能將他們留給後面的唐朝。

杜如晦的故事,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人一定要擦亮眼睛,跟對老大,往往是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追隨一個優秀的領導,往往能讓自己的人生更加順遂。而作爲一個領導,學會如何更好地任用人才,則是成功的關鍵因素。比如李世民,正是因爲任用了房杜這樣的大才,所以才能順利建立自己的時代。如果李世民事必躬親,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去做。那估計就算李世民再有大才,最後也只能是累死的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