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在明朝生死存亡之際,文武大臣都是什麼表現?

在明朝生死存亡之際,文武大臣都是什麼表現?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明朝生死存亡之際,文武大臣都是什麼表現?接下來本站小編帶你詳細瞭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在明朝的制度中,總兵爲地方上的最高軍事長官,相當於現在的省軍區司令,總兵的職責很大,一般來說,是配合巡撫管轄一省的兵員和本省的軍事行動。

經朝廷委派後,還可以在臨時總督的指揮下參與外地的軍事行動,特別是明末戰亂時期,總兵四處征戰的情況很普遍。

也有少數的省份因爲特殊原因劃分出兩個總兵的情況,比如明末的山東省,在某一段時期內,就有山東總兵和登萊總兵兩個總兵,長城上的九邊防線,一邊重鎮(管轄200-1000公里長城防線不等)也設立一個總兵。

在明朝生死存亡之際,文武大臣都是什麼表現?

還有如山海關(本爲九邊之一的薊鎮管轄)或皮島這樣的重要關隘和對敵前沿地區,一個關城和一個小島就專門設立了一個總兵,明末的皮島總兵毛文龍,因轄地孤懸海外,還有尚方寶劍和臨機專斷之權。

至明末。上述這些地方總兵全加起來,數量也並不多 ,全國大概也就二十多個總兵,基本上,除守衛北京和南京的禁軍(由勳貴統領)外,明朝的地方軍隊全在這些總兵們的掌握中。

和平時期,在文官的壓制下,總兵即使官位是正二品,也是被欺負的對象,李成樑那樣特殊的強勢總兵實在是很稀少,戚繼光被文官們彈劾到無力反抗時,擔任的實職就是薊鎮總兵(虛銜是正一品的太子少保加左都督)。

但在明末,這些被文官們鄙視的武夫們就全成了香饃饃,戡亂時期,武力當然優先。比如,祖大壽和左良玉這樣對朝廷的命令陽奉陰違的總兵們,崇禎皇帝和文官擔任的總督對他們的任性也只能聽之任之。

甚至還要隨時安撫他們,給他們加官進爵,強行忍受他們在朝廷和農民起義軍或清軍之間左右逢源給自己撈好處,以免把他們逼到清朝或李自成那邊去。

可以這麼說,總兵們要是全倒戈了,明朝也就完了,事實也是如此,明崇禎十六年,當李自成幹掉了孫傳庭,在西安正式建國後,本來還準備在官、賊兩邊吃香的明朝總兵們意識到大明朝完蛋了,也不再左右逢源了。

爲了榮華富貴着想,在北方的大明總兵們開始集體向李自成的大順朝投誠,李自成能短短几個月時間就從陝西殺到北京城下,他們的不抵抗功不可沒。

當然,也有極少數爲明朝殉國的,比如在山西寧武關死守不退,被俘後英勇不屈,被順軍殺害的山西總兵周遇吉,不但他本人,他的夫人也在他死後,率領婦孺和順軍死戰身亡,不可謂不忠烈。

至李自成擊敗孫傳庭到佔領北京,在北方地區的明朝總兵們幾乎全部投降,比較重要和著名的有河南總兵陳永福、薊州(今天津地區)總兵白廣恩、大同總兵姜瓖、薊鎮總兵唐通、遼東總兵吳三桂、山海關總兵高第等。

他們的投降讓李自成瞬間在名義上佔有了除徐州和揚州外的整個北方。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些明朝總兵們投降李自成是爲榮華富貴而來,當李自成不能給予他們這些時,他們也是翻臉無情的。

李自成最後的敗亡,原因有很多,但自山海關一片石敗給清軍後,不到一年內就丟掉了剛佔領的整個北方,這些翻臉不認人的明朝總兵們同樣是功不可沒。

最早反水的是大家熟知的吳三桂和高第,吳三桂和高第本已把山海關的防務交給了李自成派來的唐通,高第留下輔佐接收防務,吳三桂準備帶兵進京投降。

但半路上驚聞在北京的吳家被抄家,父親吳襄遇害(實際上沒死,只是被抓起來了),吳三桂轉頭就回師山海關,和高第裏應外合趕跑了唐通,然後接清軍入關。從吳三桂答應投降到翻臉,只有短短几天時間。

在明朝生死存亡之際,文武大臣都是什麼表現? 第2張

不得已,李自成被迫親率大軍征討山海關,和吳三桂、清軍在一片石的決戰,在清軍出現前,是吳三桂和高第所部和李自成先行死戰,最後在清軍的突擊和配合下,擊敗了李自成。

而被李自成派去守衛山海關的唐通,跟着李自成在一片石慘敗,看到清軍的強大,哪能不左思右想?且在李自成一路敗退回陝西之後,感覺李自成大勢已去,於陝西反叛,投降了清軍。

白廣恩同樣在李自成連陝西都保不住後,選擇投降了清軍,大同總兵姜瓖更早,他在李自成放棄山西時,就投降了清軍,不過,姜瓖曾於順治五年反清,因孤立無援,大同堅守十月後告破,姜瓖被部下所殺。

在投降李自成的這麼多前明總兵裏面,只有曾在守開封時射傷了李自成一隻眼睛,卻得李自成承諾不追究後,才投降順軍的河南總兵陳永福奉李自成命死守太原,城破後消失無蹤,或許是戰死。

這些明朝總兵們以武力爲準,明軍打不贏李自成,他們就投降李自成,李自成打不贏清軍,他們也轉頭就投降清軍,在清初,清朝還願意安撫他們,可到了天下安定時,也就該翻臉了,而且是用青史留名的方式侮辱他們。

乾隆時期,乾隆皇帝安排編纂《貳臣傳》和《逆臣傳》,唐通、白廣恩、高第,以及清軍南下時投降的劉澤清、劉良佐等前明總兵們全部進了《貳臣傳》,吳三桂和姜瓖雙雙名列《逆臣傳》。

而爲明朝殉國的周遇吉卻在戰死地寧武得到當地百姓的建祠祭祀,還爲他編出戲曲曲目廣爲傳播。可見,世人和政治家心裏都有桿秤,到底都還是褒獎忠義,鄙視投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