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影響秦漢帝國擴張的因素有哪些?突破口又在何處?

影響秦漢帝國擴張的因素有哪些?突破口又在何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習慣把秦與兩漢均稱爲“帝國”。這是從政治術語角度給秦漢王朝做一個定義。那麼影響秦漢帝國擴張的因素有哪些?突破口又在何處?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一、秦漢帝國擴張的制約因素

秦漢帝國的擴張突出體現在疆域的擴大。正所謂“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但在秦漢時期,因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有限,人類活動受到自然環境的諸多限制,擴張疆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再加上秦漢帝國內部不見得就是團結的整體,帝國內部一直存在對當朝統治階級不滿的敵對勢力,從全局上削弱了帝國向外擴張的力量。具體來說,制約秦漢帝國擴張的因素可以被分爲以下幾個方面。

1.地理環境及與之相關的經濟生態的制約

以漢武帝時代的擴張爲例,漢武帝伐匈奴、通西域、平百越、通西南夷、定朝鮮,往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擴張疆域。

影響秦漢帝國擴張的因素有哪些?突破口又在何處?

如果將武帝擴張的路線標註在當時的地圖上,再用現今的地理技術作出分層設色地形圖,兩相對比,我們可以輕易地看出漢朝軍隊所經之處多爲丘陵山地,地形起伏大,有些地方的地勢甚至十分險峻。

當時的陸路交通主要靠車,故而秦朝花大力氣修馳道、統一車軌,建成以秦都咸陽爲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線。

便利的交通,一來方便軍隊的快速調動,二來有利於糧草輜重的運輸。但是隨着戰爭範圍的擴大,帝國的軍隊在丘陵山地中的作戰變得頻繁。這使得帝國的擴張進入極爲不利的境地

比如西南地區,以巴蜀爲基地,盆地居中,四周海拔較高。帝國要想征服西南地區,必先越過高山佔據山那邊的平原地帶。

如此,山脈就成爲居住在巴蜀盆地的民族的天然屏障。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帝國還不能夠在山地中快速地開闢出一條可供軍隊大規模移動的通道。

軍隊不能及時進入有利作戰位置,糧草也得不到及時的補充,還要和熟悉地理環境的當地人作戰。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但是,地理環境的障礙可以想辦法克服,諸如派小股軍隊突襲、用當地人作嚮導、利用當地派系矛盾分化瓦解抵抗勢力、就地徵兵徵糧等等。最困難的在於由地理環境導致的經濟生態的差異。

南方暫且不論,北方匈奴地區歷來就是遊牧文明主導,不適宜農耕,至少其耕地產出不足以滿足匈奴人的需求。匈奴也因此種生存條件,其民族性格中帶有向農耕地區擴張掠奪的色彩。

秦漢帝國即使在佔據匈奴領地之後,同樣不能在此地得到足夠養活當地居民的糧食,甚至還得向北方邊境運糧。

所以對於北方地區,帝國採取了有別於內地的管理模式,尊重當地的習俗,設置邊郡,移民實邊,維持穩定局面即可。並且考慮到與邊境各國的複雜關係,帝國對這種“不可耕而食”之地的擴張慾望沒有對可以耕而食之地的大。

2.中央集權制國家的運行成本超過社會的承受力

首先帝國本身就不是一個團結的整體,帝國內部存在許多離心傾向。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這種離心傾向被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王朝與百姓之間都存在諸多矛盾,並且這些矛盾有被激化的趨勢。

爲了有效調動軍隊和糧草,取得擴張戰爭的勝利,中央會適當放權給地方,讓地方郡守根據當地情況配合擴張戰爭。

戰後,郡守在地方管理上的權力也不斷擴大。中央就有新的憂慮,邊郡太守的確可以成爲割據一方的力量。

有朝臣直言:“外郡之地或幾千裏,列城數十,形束壤制,旁脅諸侯,非公室之利。”帝國必須費力去壓制或者消弭地方的離心傾向。

更直接的矛盾發生在王朝和百姓之間。司馬遷對漢武帝開邊的代價是這樣描述的:

“漢通西南夷道,作者數萬人,千里負擔饋糧,率十餘鍾致一石……費數十百鉅萬,府庫益虛。”

漢武帝“竭天下之費以供其政”,爲了開邊興利的政策,他是不惜民力的。但是百姓承受不起這麼大範圍、頻繁的賦稅徵收,也飽受因徵兵、戰亂導致的家破人亡之苦。

百姓不懂什麼大一統的理念,更沒興趣奉陪統治者開邊的野心,他們只想過好自己的小日子。賦稅也好,兵役也好,一旦統治者在他們身上索取的超過他們能承受的限度,讓他們走到一無所有的境地,他們是不怕起來反抗的。

中央制集權國家的運行歸根到底建立在編戶齊民上的。由於帝國不斷的擴張戰爭,百姓不得已會承受一些於己無關的負擔。

一旦維持集權統一的成本超出了社會的承受力,中央和地方、王朝和百姓之間的脆弱平衡就會被打破。之後出現的局勢,就正如漢代政論家所言,“土崩”。

二、突破口:南方山地

北方和南方的劃分,是以秦嶺—淮河一線爲標準,大致與如今地理學上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一致。

這個劃分標準,符合秦漢帝國以農立國的理念。南方地區是秦淮線以南、橫斷山脈以東的廣大地區,擁有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夾雜河流無數,以亞熱帶和熱帶氣候爲主。

地形平坦開闊,多丘陵和沖積平原,水源充足,氣候溫暖,降雨量充沛,十分適宜農耕生產。

影響秦漢帝國擴張的因素有哪些?突破口又在何處? 第2張

天然有利的地理環境,再加上歷史上北方移民的進入、新的耕作技術和工具的推廣、政府主導下水利工程的興修,使得南方地區有豐富的農耕成果和經驗。重農的秦漢帝國,從一開始就對南方地區充滿興趣,致力於將南方各地納入帝國的統治。

在南方地區,不管是地理環境還是維持統一的成本都不會構成制約帝國擴張的最主要因素。南方地區有衆多適於運輸的河流,除陸路交通,內河運輸也發揮重要作用。

南方地區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能夠滿足當地居民的生活需要,並且除了交付帝國徵收的賦稅額度,還可以供給帝國其他地區。

因此,南方地區成爲帝國擴張的突破口。正是因爲南方獨特的歷史地理環境,秦漢以後,歷代王朝的統一戰爭基本遵循先南後北的戰略,將南方作爲自身穩固的後方基地。

總結

秦漢帝國的疆域一度大舉擴張,但在擴張過程中存在制約因素,使得帝國在西漢中葉被迫收縮。地理環境及其催生的經濟生態制約着帝國的擴張範圍。中央集權制國家下,社會對維持集權統一成本的承載力有限,制約着帝國的擴張力量。

爲了儘可能地減少這兩大因素的影響,帝國將擴張的突破口放在了南方山地。

從歷史地理角度分析,南方山地有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更適宜重農帝國的發展。並且南方地區的人民囿於崇山峻嶺,只能在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中發展,由此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文化圈。

帝國在佔據南方疆域的同時,也相應地吸收了當地的文化,從而在空間上和文化上壯大了自身。歷史證明,南方山地正是帝國長期擴張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