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岳飛被冤殺是無可避免的,爲什麼這麼說?

岳飛被冤殺是無可避免的,爲什麼這麼說?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電影《滿江紅》上映後,大家對岳飛的故事越發關注。下面本站小編便藉着這個機會,從南宋初期面臨的形勢,來談談岳飛被殺爲何難以避免,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岳飛被冤殺,自古以來便爲人們所熱議,而關於岳飛被冤殺的原因,大家也是各有論斷。個人認爲,相較於秦檜的陷害,部下的出賣,岳飛被殺之所以難以避免,實際上與宋高宗在南宋初期形勢下的歷史選擇,岳飛與宋高宗的理念不合,以及岳飛的性格問題,關係更爲密切。

01.南宋初期面臨的形勢,趙構的歷史選擇

靖康二年(1127年),金國大軍攻破北宋都城汴梁,在中原大肆劫掠後俘虜徽欽二宗北歸,並扶持張邦昌建立僞楚政權,北宋統治就此告終。同年五月初一,康王趙構在部分武將大臣的支持,以及張邦昌的主動歸降下,於南京應天府稱帝,改靖康二年爲建元元年,南宋政權就此建立。

岳飛被冤殺是無可避免的,爲什麼這麼說?

南宋建立之初,擺在宋高宗趙構面前的有兩個難題,其一是面對隨時可能再度南下的金軍,南宋是否能夠抵抗的問題,畢竟相較於北宋而言,南宋體量太小、實力較弱,自己建立的這個小朝廷能不能保住,趙構心裏沒底。

其二是皇位合法性的問題,雖然徽欽二宗已經被俘虜,但畢竟還沒有死,而趙構自己又不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能不能獲得當時所有大臣和武將的支持,他心裏沒有底,如果金國扶持徽欽二帝與自己打擂臺,自己又該怎麼辦。

因此,對於當時的宋高宗趙構來說,他急需要解決的,便是南宋的生存問題和帝位的合法性問題,而這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後來的選擇。

爲了穩住現有防線,同時也爲了獲得仍在各地抵抗的武將的支持,趙構稱帝后先是任命抗戰派大臣李綱爲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又在李綱建議下起用宗澤爲東京留守負責汴梁防務,設河北招撫司和河東經制司,任命張所和傅亮爲河北招撫使和河東經制副使,以支持兩河軍民抗擊金軍。

對於李綱整頓軍務,重用韓世忠、張俊、苗傅等將領,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帥府、佈置防線等建議,因爲有利於支撐局面,宋高宗自然能夠接納,但對於李綱主張“一切罷和議”,堅決抵抗的策略,宋高宗卻並不滿意。此外,相較於“巡幸東南”,趙構認爲李綱建議的“先到東京,再巡幸南陽”太過冒險。

畢竟,在宋高宗趙構看來,想要實現南宋的生存和帝位的合法性兩個問題,最佳的途徑仍然是與金國議和。

由於施政理念不合,再加上妥協派汪伯彥、黃潛善等攻訐,李綱在僅僅主政七十五天後,便被罷相,而宗澤亦在接連上書請求趙構返回東京失敗後含恨而終。

李綱被罷相後,趙構一面“巡幸東南”,從應天府沿運河跑到揚州,一面接連派人向金國“祈請”求和,結果非但沒能達成所願,反而換來了金國的再度南下。

從建炎元年(1127年)十二月到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國兵分三路大舉南侵,而宋軍由於尚未從“靖康之難”緩過勁來,再加上缺乏統一協調指揮,以及杜充等將領的軟弱無能,各自爲戰的南宋軍隊紛紛潰敗,趙構更是在金軍兵臨揚州前夕又南逃到了杭州。金軍由於追之不及,再加上北方義軍蜂起,金軍這纔在劫掠一番後北撤。

然而,還不等趙構從金軍的撤退中緩過氣來,不滿朝廷形勢的將領苗傅、劉正彥又於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發動兵變,殺死籤書樞密院事大肆王淵,大肆誅殺宦官,並意圖迫使宋高宗退位,扶立年僅三歲的皇子趙旉,幸好劉光世、韓世忠等及時來援,這才瓦解了這次統治危機。

岳飛被冤殺是無可避免的,爲什麼這麼說? 第2張

平息了內部叛亂後,趙構又跑到江寧,並將之改稱建康,然後再度派人向金國求和,甚至表示“願去尊號,用正朔比於藩臣”,結果再度換來金國的大舉進攻。

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至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金兀朮再度率領三路大軍南下,趙構再度求和不成,便在將長江防線交給杜充後,再度開始一路南逃。由於杜充投降,南宋江淮防線很快告破,宋高宗又一路從越州(今浙江紹興)、明州(今浙江寧波)、定海縣(今浙江寧波鎮海區),最後逃到了昌國縣(今浙江舟山)。

金軍方面則一路追擊,後因不習水戰,這才被宋朝水軍擊敗,再加上因天氣炎熱且孤軍深入,金國這才撤軍。

在這次戰爭中,韓世忠、岳飛等將領迅速成長,在黃天蕩之戰和建康之戰中給予了撤退的金軍一定打擊。金國則在北撤後,冊封劉豫做了傀儡皇帝,並將力主議和的秦檜釋放。

金國退兵後,爲了鞏固北部防線,趙構立下了分路防守的策略,使得負責北部防線的諸將權力得到加強。此外,趙構於紹興元年(1131年)十一月回到臨安。

此後,宋金於江淮和關中一帶反覆拉鋸,雙方互有勝負,宋軍雖然難以收復中原,但金軍也再難輕易取勝。等到金軍在紹興四年(1134年)七月再度大舉進攻時,由於南宋已經形成了較爲系統的防線,金軍非但沒能取得成功,反而多有損兵折將。

此後,南宋以韓世忠屯楚州、劉光世屯合肥、張俊屯盱眙、岳飛屯襄陽,使得江淮防線固若金湯。與此同時,由於金太宗完顏晟於紹興五年(1135年)病逝,年僅十六歲的完顏亶即位,金國內部也發生嚴重分歧,後由於主戰派完顏宗翰失勢,主和派的完顏昌掌權,金宋關係開始短暫緩和。

02.紹興議和前後的局勢,岳飛等被罷奪兵權

由於宋金形勢的逆轉,從紹興六年(1136年)開始,韓世忠、岳飛等將開始北伐,劉虞的僞齊政權面對南宋軍隊節節敗退,而張浚主政後則促使趙構返回建康,形勢對於南宋來說開始逐漸好轉。不過,張浚主政後因“謀收內外兵柄”釀成淮西兵變,結果最終被彈劾罷相。

岳飛被冤殺是無可避免的,爲什麼這麼說? 第3張

由於僞齊與南宋作戰敗多勝少,已經成爲金國的嚴重負擔,再加上完顏昌將僞齊視爲完顏宗翰殘餘勢力,於是金國乾脆於紹興七年(1137年)十一月出兵佔領汴梁,將劉豫貶爲蜀王。此後,在完顏昌的主持下,金國開始與南宋接觸議和。

對於南宋來說,此時無疑是克復中原的最佳時機,然而由於趙構始終奉行議和態度,再加上早已經被金國打怕,他並沒有掌握住這個機會,反而對於金國態度的緩和大爲欣喜,派王倫前往金國落實和議條款,並在紹興八年(1138年)二月從建康返回臨安之後,便任命秦檜爲右相兼樞密使,負責與金國和議事項。

經過雙方的反覆磋商,金宋最終於十二月底基本達成一致,即南宋向金國稱臣、向金國納貢,金國則將原本賜給僞齊的汴京、洛陽、商丘和長安等地區歸還南宋,並釋放徽宗梓宮和韋太后、欽宗等宗族。

不過,就在紹興九年(1139年)王倫出使金國,敲定最後條款之時,對於割讓土地極爲不滿的完顏宗弼等人發動政變,主和派的完顏昌倒臺,王倫亦被扣押。

即便金國主戰派再度掌權,趙構仍然沒有放棄和議的幻想,反而再派工部侍郎莫將等人出使,結果再度被扣押。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金國正式撕毀和議,再度出兵南下。雖然由於南宋尚未來得及接收交割地區,導致河南、陝西等州縣在月餘間重新淪陷,但南宋軍隊卻也奮起反擊,在各地大敗金軍,例如東京副留守劉琦取得順昌大捷,岳飛更是從鄂州發動北伐,先後取得郾城大捷和潁昌大捷,一直打到離東京只有四十五里的朱仙鎮。

雖然宋軍連連取勝,但宋高宗對於克復中原並沒有什麼信心,他反而有意利用宋軍在戰場的取得的勝利,作爲與金國議和的籌碼,因此即便岳飛已經逼近汴梁,宋高宗還是下令全線班師,結果岳飛好不容易收復的地區又被金軍奪回。

岳飛被冤殺是無可避免的,爲什麼這麼說? 第4張

實際上,金國對於攻滅南宋此時也沒有什麼底氣,完顏宗弼之所以主戰,實際上與宋高宗的目的一樣,只是爲了換取更多的談判籌碼,想要與南宋劃淮爲界罷了。

紹興十一年(1141年)正月,完顏宗弼再度南下攻宋,張俊等雖然取得柘皋之戰的勝利,成功收復廬州,但旋即便又在濠州之戰中被擊退,金軍得知岳飛前來增援後,再加上天氣漸熱,也不敢繼續作戰,只得退回淮河以北。

雙方雖然仍在交戰,但私底下的議和之舉卻是從未停歇,完顏宗弼先是釋放了扣留的宋使王倫和莫將,對南宋釋放議和的善意,同時又派人祕密與主和的秦檜聯繫,商議和議事項。

同年四月,趙構爲了儘快與金國達成和議,採納範同的建議,召韓世忠、張俊、岳飛三人回到臨安,任命韓世忠、張俊爲樞密使,岳飛爲樞密副使,此舉看似提拔,實際上卻是明升暗降,奪取了三人的兵權。

03.喪失兵權後連遭彈劾,岳飛最終冤死獄中

岳飛、韓世忠等人被罷奪兵權後,秦檜對於他們的迫害卻並未停止,秦檜先是欲借軍吏耿著之事陷害韓世忠,但卻被岳飛提前告知韓世忠化解,秦檜於是又將矛盾對準了岳飛。

在秦檜的授意下,万俟卨、羅汝楫先是以岳飛不服朝廷調令爲由彈劾,理由是在淮西戰事中,朝廷命岳飛出戰,岳飛卻“逗留不進”、主張“棄守山陽”,幸虧其他人奮勇殺敵,這才避免了戰敗。面對這種污衊,岳飛根本無法辯駁,只得於紹興十一年(1141年)八月被迫辭去樞密副使,返回江州廬山舊居賦閒。不過,岳飛的請辭並沒能換來安穩的生活。

眼見違抗軍令的罪名不能將其置於死地,秦檜便又意圖製造更大的罪名,在秦檜的授意下,張俊利用岳家軍內部矛盾,先是威逼都統制王貴誣陷岳飛,又收買張憲部下統制王俊,讓其出面誣告張憲“謀反”,並命人替其寫好了一份告首狀。

岳飛被冤殺是無可避免的,爲什麼這麼說? 第5張

於是,王俊趁着張憲外出,先將告首狀投送王貴,王貴又轉交給秦檜心腹林大聲,林大聲又將之轉遞給了樞密行府張俊手中,張俊於是以“謀反罪”將張憲逮捕。

之後,張俊私設公堂,對張憲嚴刑逼供,意圖迫使張憲咬出岳飛,然而張憲卻抵死不從,張俊眼見無果,便又捏造口供,稱張憲“爲收岳飛處文字謀反”,朝廷於是以此爲由召岳飛返回臨安府,秦檜於是派殿前都指揮使楊沂中前往廬州逮捕岳飛。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月十三日,岳飛被投入大理寺獄中,其長子岳雲則早在岳飛之前便被下獄。

岳飛本由何鑄審問,但何鑄卻查出其中有冤情,如實稟報秦檜後,秦檜卻稱“此上(趙構)意也!”遂改命万俟卨主審此案。万俟卨本就是誣陷岳飛的主要參與者,自然是用盡手段迫使岳飛認罪,但岳飛卻是寧死也不自誣,甚至以絕食抗爭。

万俟卨見逼供不成,便又羅織了所謂岳飛父子與王貴、張憲“有異謀”、岳飛曾口出狂言“指斥乘輿”、岳家軍在援淮西時擁兵不進“坐觀勝負”等數條罪名,欲將岳飛一舉定爲死罪。

就在岳飛下獄受刑之時,宋金“紹興和議”達成,南宋向金國稱臣納貢,並將淮河以北全部劃歸金國。

岳飛被冤殺是無可避免的,爲什麼這麼說? 第6張

万俟卨將審問結果公佈後,立即引起軒然大波,大理寺丞李若樸、何彥猷認爲岳飛無罪,與万俟卨竭力爭議,卻全部慘遭罷官。宗正卿趙士㒟以全家百口擔保岳飛無罪,也遭万俟卨彈劾而革職並逐出臨安。文士智浹、布衣劉允升、範澄之等也分別上書爲岳飛申冤,但都受到株連,劉允升被下大理寺處死,智浹、範澄之後來都死於流放地。

岳飛被下獄後,未免迫害被迫請辭賦閒的韓世忠,得知消息後也出面質問秦檜,秦檜卻說“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意思是說岳雲與張憲的書信雖然沒辦法證明謀反,但岳飛謀反之事未必便沒有。聽了這話,韓世忠憤然道,“相公,‘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万俟卨等通過秦檜上報奏狀,提出將岳飛處斬刑,張憲處絞刑,岳雲處徒刑。宋高宗趙構當日批覆:“岳飛特賜死。張憲、岳雲並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將防護。”

結果,一代名將岳飛最終在大理寺獄中被殺,岳雲和張憲亦被斬首,家屬則被分送廣南、福建路州、軍拘管。

04.理念不合卻又桀驁不馴,或爲岳飛被殺緣由

在岳飛被誣陷冤殺的過程中,秦檜、張俊、万俟卨等人固然是首惡,但從南宋初期宋高宗趙構的選擇和岳飛被處死前後趙構的態度來看,趙構實際上也是難辭其咎。而關於趙構和岳飛的矛盾,恐怕還要從兩人的理念不合說起。

岳飛被冤殺是無可避免的,爲什麼這麼說? 第7張

正如前文所述,爲了解決南宋的生存和自己帝位的合法性問題,再加上南宋前期面對金軍的戰績和南宋初立無力承擔長期戰爭消耗等原因,宋高宗趙構根本沒有克復中原的決心,一心只想與金國議和。

對於岳飛等主戰派的將領來說,他們不僅在積極抵抗金軍的侵略,更是一心想要收復中原地區,他們的這種主張無疑與宋高宗產生了極大的矛盾。在這種理念衝突下,如果說韓世忠等人面對宋高宗還懂得妥協,那麼岳飛就是在一直頂着幹,這導致他與宋高宗的關係逐漸疏遠,甚至極爲緊張,而這也最終導致了他的被冤殺。

實際上,岳飛這種桀驁不馴的性格,早在建炎初年便已經表現了出來。

當時,趙構在應天府即位稱帝后,便開始積極準備避戰南遷,岳飛得知之後,便向趙構“上書數千言”,堅決反對南遷。彼時岳飛雖然因爲靖康年間的戰功已經嶄露頭角,但畢竟官位較低,他的越級上書只換來了“小臣越職,非所宜言”的八字評語,更是因此被革除軍職軍籍、逐出軍營。

被逐出軍營後,岳飛又北上大名府,投奔河北招撫司,並獲得招撫使張所的欣賞,被先後破格提拔爲統領、統制,隸屬於名將王彥。後因李綱罷相,河北招撫司被撤銷,孤軍奮戰的王彥在突圍途中軍隊潰散,而岳飛則因與長官王彥不合,竟然直接拋棄上官、分裂軍隊,獨自率軍轉戰太行山區,這無疑又是一次嚴重的違紀事件。

岳飛被冤殺是無可避免的,爲什麼這麼說? 第8張

南宋初期,隨着李綱、宗澤等老派將領的逐漸凋零,再加上南宋初期面對金軍兩次南下的糟糕表現,岳飛、韓世忠等中堅將領開始迅速崛起。到紹興七年(1137年)時,岳飛已經官拜太尉,湖北、京西路宣府使,兼營田大使,已經成爲了南宋朝廷極爲倚重的將領。

這一年,宋高宗原本許諾將劉光世的部隊歸入岳飛麾下,但後來卻又食言,導致岳飛擴軍北伐的計劃泡湯,岳飛一氣之下便選擇了撂挑子,上書乞罷帥職,而且不等朝廷答覆,便直接跑去廬山給亡母守喪去了。宋高宗無奈,只好派岳飛部將去勸其歸來,結果岳飛拒不接受詔命,以致其部下都無可奈何的說了一句“相公欲反耶?”岳飛下山後,宋高宗畢竟有錯在先,便也沒有怪罪他。

紹興九年(1139年),宋金初步達成議和條件,宋高宗大赦天下以慶賀“和議”成功,而岳飛卻命人起草了一份《謝講和赦表》,表示堅決反對和議,發誓要“唾手燕雲,復仇報國”,朝廷先後三次下詔加封其開府儀同三司,也皆被其拒絕,趙構無奈之下只得下詔寬慰,岳飛這才作罷。

紹興十年(1140年),宋金大戰中南宋軍隊多有斬獲,結果宋高宗下詔全線撤軍,這令已經挺進朱仙鎮的岳飛極度不滿,由於“十年之功,廢於一旦”,岳飛在憤懣之下再度萌生退意,不僅再三懇請朝廷解除其軍職、歸田而居,更是在返回途中再度撂挑子跑到廬山爲母親守喪去了。這一次,雖然趙構仍未同意岳飛的請辭,但也再沒有對其予以寬慰,可見雙方的關係已經逐漸淡薄。

岳飛被冤殺是無可避免的,爲什麼這麼說? 第9張

要知道,由於“五代十國”以來的亂局,以及宋太祖趙匡胤本就是武將奪權,宋朝對於武將權力擴大本就極爲忌憚,更何況是在兩宋交際這種特殊時期。

彼時,宋高宗對於武將的態度也是十分矛盾,他既希望才能出衆的武將抵抗金軍,爲南宋贏得生存空間,同時又對於武將“不尊朝廷”極爲疑懼,尤其是在苗劉兵變和淮西兵變後,宋高宗趙構更是懼怕這些領兵在外的武將脫離掌控,進而轉化爲割據勢力或者威脅到皇權。

如果是在戰爭狀態下,出於戰爭需要,宋高宗或許還會對岳飛這種桀驁不馴的將領有所包容,如今眼見宋金和議已成定局,岳飛等將領無疑便成爲了宋高宗的心腹大患,趙構在紹興十一年(1141年)收奪岳飛、韓世忠、張俊兵權之舉,實際上就是在宋金議和即將達成情況下,解決軍事割據的手段。

正是由於這種矛盾,在秦檜等人公然誣陷岳飛的情況下,趙構非但沒有站出來保全岳飛,反而在朝野之中反對聲音如此之高的情況下,仍然處死了岳飛、岳雲等,這又何嘗不是對武將們的一種震懾呢?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自古以來因受帝王猜忌,冤死的功臣武將何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