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成語“七擒七縱”源自何人?有哪些歷史典故?

成語“七擒七縱”源自何人?有哪些歷史典故?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語“七擒七縱”源自何人?有哪些歷史典故?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往下看。

成語“七擒七縱”源自何人?有哪些歷史典故?

【拼音】: qī qín qī zòng

【解釋】: 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爲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成語故事】:

成語“七擒七縱”源自何人?有哪些歷史典故? 第2張

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爲了鞏固後方,率領軍隊南征。正當大功告成準備撤兵的時候,南方彝族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襲擊蜀軍。

諸葛亮得知,孟獲不但作戰勇敢,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極得人心,就是漢族中也有不少人欽佩他,因此決定把他爭取過來。

孟獲雖然勇敢,但不善於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兵敗退下去,就以爲蜀兵不敵自己,不顧一切地追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擒。孟獲認定自己要被諸葛亮處死,因此對自己說,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不能丟人。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鬆綁,好言勸他歸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