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諸葛亮最終走向了失敗?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諸葛亮最終走向了失敗?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諸葛亮爲什麼會失敗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一,用情過深,讓諸葛亮處處受到感情的羈絆。不可否認,諸葛亮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不然的話,劉備也不會在臨終時將蜀漢命運和子孫福祉全都託付給他。諸葛亮的重情重義乃至用情過深,體現在他對四個人的態度上。

第一個人是劉備,自從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便"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如此用情,堪稱好臣子。第二個人是趙雲,趙雲死的時候,諸葛亮更是痛斷肝腸,哭稱"去我一臂也",如此用情,堪稱好領導。第三個人是張苞,張苞的死,讓諸葛亮懷念起當年的關羽張飛這些老戰友,如此用情,堪稱好戰友。第四個人是劉禪,諸葛亮作爲蜀漢實際統治者,並沒有像大部分權臣那樣架空皇權,他對劉禪,始終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如此用情,堪稱好長輩。

可見,諸葛亮如此用情,完全稱的上一個好臣子、好領導、好戰友、好長輩,但他作爲一個統御三軍的蜀漢核心人物,這就明顯用情過深了,人一旦被感情所羈絆,就會處處受到心靈的掣肘,所以在波雲詭譎的三國戰場上,當諸葛亮後來面對冷血無情、不擇手段司馬懿時,纔會屢屢受挫。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諸葛亮最終走向了失敗?

二,用腦過度,讓諸葛亮過早的燃盡了生命的燭火。諸葛亮在歷史上留下的最佳口碑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這句話也從側面反映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諸葛亮事必躬親,凡事親力親爲,最終用腦過度,活活把自己累死了。

諸葛亮的用腦過度,在北伐戰爭中表現的尤爲明顯。當時的諸葛亮年事已高,體力和腦力,均已不能支撐長久的、高強度的消耗,但他仍然在六年的時間裏密集的組織了六次北伐。在每一次北伐中,諸葛亮既要在前線與司馬懿鬥智鬥勇,還無時無刻不爲後勤糧草的供應而殫精竭慮。工作量之大,工作強度之高,均超出了一個正常勞動者的工作極限。其實,諸葛亮的用腦過度,很大程度上是咎由自取,當時的蜀漢陣營中,不乏像姜維魏延、王平、馬謖這樣的得力干將,但是諸葛亮始終不懂做領導的藝術,沒能成功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最終讓自己陷入了越幹越累、用腦過度的惡性循環。

終於,在第六次北伐時,諸葛亮的超級大腦終於不堪重負,這顆三國時期最亮的星,還是淒涼的落在了秋風五丈原的暗夜中。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諸葛亮最終走向了失敗? 第2張

三,用兵過慎,讓諸葛亮無法成爲一個優秀的軍事家。常言道,諸葛一生唯謹慎,諸葛亮的用兵,向來是穩字當頭,穩紮穩打,按部就班,但實事求是的講,一味求穩,並不是一個優秀軍事家的正確做法。諸葛亮的用兵過慎,有兩個事例可以說明。

第一個事例就是劉備要伐吳時,諸葛亮堅決反對,他認爲這樣屬於勞師遠征,會給主要敵人曹魏以可乘之機,當然,從最終劉備戰敗的結果來看,諸葛亮的擔憂不無道理。可是,如果我們分析劉備伐吳的整個過程,就會發現,諸葛亮還是犯了過於謹慎、經驗主義的錯誤。劉備大軍在伐吳初期,一度勢如破竹,孫權甚至被迫提出了割讓荊州換取和平的方案,由此可見,劉備的伐吳還是戰果豐碩的,遠遠超出了諸葛亮的預期。只不過,劉備後來犯下了致命失誤,葬送了到手的戰果,但這並不能掩蓋劉備開放式的用兵膽略和冒險主義精神,也不能掩蓋諸葛亮過於謹慎的用兵習慣。

第二個事例,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子午谷奇謀。當魏延提出來5000精兵偷渡子午谷直搗長安時,諸葛亮認爲過於冒險,斷然否決了該方案。然而對錯不辯自明。諸葛亮已經忘記了,幾百年前,劉邦就是靠着"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通過走山間小路,一舉挺進中原。諸葛亮更是不知道,幾十年後,魏國的鄧艾就是涉險偷渡陰平小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掉了蜀漢。兵法之妙,貴在一個"奇"字,這竟然被我們堂堂的"武侯"所忽略了。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諸葛亮最終走向了失敗? 第3張

四,用人過嚴,讓諸葛亮揮霍了蜀漢本就捉襟見肘的人才資源。諸葛亮這個人呢,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堪稱三國時期的道德楷模兼勞動模範,但他在嚴於律己的同時,並沒有做到寬以待人,這主要體現在他對領導、對下屬這兩個方面。

諸葛亮對領導,是十分挑剔的。劉備三顧茅廬,他才肯出山,這還是在他確認了劉備是個能成大事的人之後。即使是他成爲劉備的下屬後,他對劉備也十分嚴格,有一次劉備親手編織了一頂草帽送給諸葛亮遮陽用,諸葛亮就反問劉備"主公已經沒有遠大志向了嗎",這讓關羽張飛很是不爽,認爲諸葛亮"不識擡舉"。

諸葛亮對下屬,更是十分挑剔。魏延是一個曾經弒殺舊主的人,但他進入蜀漢陣營後卻是忠心耿耿、從無二心,卻因爲前科問題,屢屢受到諸葛亮的針對,最終被算計致死。在這方面,馬謖也是個典型,他作爲諸葛亮的高級內參,才華橫溢,潛力無限,卻因爲街亭一次失誤,就被諸葛亮斬首示衆,在他臨死那一刻,估計也會納悶:同樣是立下軍令狀,怎麼當年關羽就不用死?

結語:用情過深、用腦過度、用兵過慎、用人過嚴,正是這四點,使得諸葛亮最終走向了失敗。這對我們也是很有借鑑意義的,重情重義、善於思考、行事謹慎、交友慎重,這些本身都是好事,但凡事都有個度,過猶不及,太過了,就會適得其反,毀掉事業,毀掉自己,毀掉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