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崖山海戰遺址在哪裏 崖山海戰簡介

崖山海戰遺址在哪裏 崖山海戰簡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崖山海戰(宋元崖門海戰),是1279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一次大型海戰。

起因

 宋帝南逃

元軍在襄樊之戰大破宋軍以後,直逼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南宋朝廷求和不成,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臨安陷落。

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着自己的兒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進封趙昰爲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爲副元帥。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捨,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成爲皇帝,是爲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楊淑妃爲楊太后,弟弟趙昺被加封爲衛王,張世傑爲大將,陸秀夫爲籤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爲丞相,文天祥爲少保、信國公並組織抗元。

崖山海戰遺址在哪裏 崖山海戰簡介

元軍追殺宋帝

宋端宗趙昰登基以後,元朝加緊滅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的南宋行朝直奔泉州,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到泉州城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張蒲二人不和,導致蒲壽庚投降元朝。張世傑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廣東。宋端宗準備逃到雷州,不料遇到颱風,帝舟傾覆,端宗差點溺死,也因此得病。左丞相陳宜中建議帶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自己並先驅前往,但後來二王數次召其回朝,陳卻都不返;他最後逃到暹羅(今泰國),直至死在那裏。端宗病死後,由弟弟7歲的衛王趙昺在?州梅蔚(今香港大嶼山梅窩鄉)登基,年號祥興,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皇帝的老師)張世傑護衛著趙昺逃到崖山,在當地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

至元十五年(1278年),丞相文天祥被張弘範部將王惟義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生擒,文天祥作詩——《過零丁洋》。今香港的九龍城的宋王臺和侯王廟都是紀念宋端宗一行人的。另外宋端宗母亦葬於九龍城,人稱“金夫人墓”,後來由於該址興建了聖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隨之湮沒。

崖山戰事

祥興二年(1279年),元將張弘範大舉進攻趙昺朝廷。隨後,攻佔廣州不久的西夏後裔元軍將領李恆也帶領軍隊也加入戰事。相傳起初宋軍兵力約有20萬,戰船千多艘;元軍只有2萬人,戰船五十餘艘,北方人不習海戰,多暈眩不支。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爲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張世傑爲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乘風縱火衝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砍柴的道路。宋軍吃乾糧十餘日,口乾舌躁,許多士兵以海水解渴,臉部浮腫,大量嘔泄。張世傑率蘇劉義、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範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二月六日癸未,張弘範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範認爲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張弘範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範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裏餘,並以奏樂爲以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恆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爲元軍正在宴會,稍微鬆懈了。正午時段,張弘範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着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爲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餘部三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揹着8歲的趙昺跳海自殺。不少後宮和大臣亦相繼跳海自殺。《宋史》記載七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后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爲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下溺死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文天祥因早前已在海豐被俘,被拘禁在元軍船艦上目睹了宋軍大敗;曾作詩《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爲之詩》悼念。

 影響

元朝代宋而建國,促進了國內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的開發,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規模,擴大了中外交通,爲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元朝的大統一,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它結束了唐末以來(五代十國、宋、遼、金、夏)國內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並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局面;它促進了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進一步促進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元朝的統一,還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發展;從蒙古族的歷史發展角度來看,統一的過程就是蒙古族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過程。

 評價

崖山海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一次較大規模的海戰,在中國海戰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抵抗異族侵略的抗元鬥爭是正義的,他們堅決的鬥爭迫使蒙古統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野蠻政策。而崖山之戰是宋朝對蒙古侵略最後一次有組織的抵抗,10萬餘人投海殉難,寧死不降。此戰之後,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淪陷於外族。

崖山之戰從戰術層面看來,張世傑、陸秀夫等人的部署失當,對戰役失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們在絕境中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和那種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勇氣,不能不讓人歎服。這兩個人,一文一武,正是在流浪小朝廷中起了中流砥柱的關鍵作用。南宋雖然覆沒,但輸得是這樣的悲壯,這樣有節烈之氣,勇士們面對外族入侵和壓迫,拼死抵抗,爲爭取民族生存、自尊、自衛而英勇獻身,義無反顧,閃耀着愛國主義的“崖山精神”,鼓舞后人。

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曾說:“崖山這個地方的歷史古蹟是有意義的,宋朝雖然滅亡了,但當時許多人繼續堅持抗元鬥爭,保持了民族氣節。”

爭議

厓門海戰之後,宋朝徹底步入滅亡。網絡流傳“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並且宣稱是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所創,有學者對此作出質疑。

中國歷史學博士葛劍雄反對“崖山之後無中國”一說,他指出與南宋對峙時的蒙古已經滅了金朝,佔有傳統的中原和中國北方的大部分。特別是以“大哉乾元”得名建立元朝後,蒙古統治者已經以中國皇帝自居,以本朝爲中國。就是南宋,也已視元朝爲北朝,承認它爲中國的北方部分。到元朝滅南宋,成了傳統的中國範圍裏的唯一政權,無疑屬於中國的延續。就是文天祥、謝枋得等至死忠於宋朝的人,也是將元朝視爲當初最終滅了南朝的北朝,而不是否定它的中國地位。根據文天祥的價值觀念,他是宋朝的臣子,並出任過宋朝的丞相,宋朝亡了就應該殉難,至少不能投降元朝當元廷的官。但他承認元朝取代宋朝的事實,包括他的家人、弟弟、妻子在內的其他人可以當元朝的順民,甚至出仕。也就是說,在文天祥心目中,這是一場改朝換代,北朝戰勝南朝,新朝取代前朝,在宋朝的忠臣和遺民的心目中,只會是崖山以後無宋朝,而不是崖山以後無中國。

以此爲題材的文藝作品

清末著名譴責小說家吳趼人的《痛史》(1902—1906連載於《新小說》雜誌,共二十七回,未完),故事以“劉秉忠降敵制朝儀,賈似道隱瞞軍情而欺君”開始,結束於“忽必烈太子蒙冤,仙霞嶺義兵撻伐對抗”。其中描寫賈似道的厚顏無恥非常地成功。全書對外族佔據中國洋溢極爲悲憤的感情,大有借反元而反清的言外之意。

日本作家田中芳樹的歷史小說《海嘯》,主要敘述臨安陷落到崖山海戰這段時期中,宋朝文臣武將的奮鬥。作者刻意不以文天祥爲中心,而儘量顧及張世傑、陸秀夫、陳宜中等各色各樣人物的心理與活動。

在李國立製作電視連續劇《天涯織女》,兩個虛構人物──宋理宗之皇女趙嘉儀(劉詩詩飾)和少將軍林慕飛(袁弘飾),倆人聯同宋朝的殘餘勢力,與元軍無數次交手,直到最後親眼目睹了崖門之役的慘敗,但是他們沒有與宋朝文臣武將自殺,相反他們逃脫了元軍的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