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祕密立儲制度是由誰創造的 祕密立儲制度的利弊

祕密立儲制度是由誰創造的 祕密立儲制度的利弊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0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祕密立儲制度,是清朝一項獨具特色的制度,由雍正帝所發明。

簡介

皇帝將遺詔封入密匣內,一般放到北京乾清宮正殿正大光明匾額後;將來天子駕崩之時,由王侯宗室、顧命大臣等人揭匣公證,立敕書所定之儲君爲帝。終清一朝祕密建儲制共產生三位皇帝,雍正傳乾隆帝、嘉慶道光帝、道光傳咸豐帝。

歷史

在中國封建歷史中,由於皇權的崇高,取得儲君位置變得尤爲重要。在清以前除元朝外大多數王朝,基本遵循“嫡長子大宗繼統”的原則。但由於嫡長子不一定爲皇子中最爲有能力的人,所以經常會出現嫡系甚至庶子、其餘宗室出手爭奪儲位之例,如唐朝的玄武門之變

後金及清初期汗位的繼統雖然由於後金滿族並未完全漢化,所以嫡長子繼統思想的影響不深。由於常備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實際上是可以在諸如立汗(皇)位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後金及清初期的汗位則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推舉擁戴而確立。如皇太極的登位根據《清史稿》是由於長子代善及其子與諸貝勒商定推舉而成,努爾哈赤也並未立遺詔。而皇太極駕崩後亦無傳位遺詔,最後造成豪格與多爾袞爭位,並最後因多方勢力平衡的妥協方案才造成福臨的繼位。

祕密立儲制度是由誰創造的 祕密立儲制度的利弊

順治帝在位期間鞏固了王朝統治,同時提高了皇權,尤其在多爾袞逝世,順治帝親政後,皇權得到了實質上的鞏固。由此才真正使得康熙帝的繼位是因先皇詔書而得。然而選擇康熙帝的真正原因是因爲傳教士湯若望的建議,讓得過天花並康復的玄燁繼位,以保證新帝不會因爲天花而動搖國本。實際上當時玄燁的哥哥福全仍然在世,但沒有出過痘,且一隻眼睛有殘疾。

康熙帝是目前史學界認爲第一個建立儲君的清朝皇帝,並在晚年嘗試祕密建儲。康熙帝因早年孝誠仁皇后產二皇子胤礽時難產,加之與孝誠仁皇后之感情,立胤礽爲太子。此時康熙帝已有大阿哥胤褆。這也就奠定了早年太子黨與大阿哥黨的爭鬥。而後因太子被廢且儲位長期擱置並逐漸演變爲“九子奪嫡”之亂。最終康熙帝以詔書方式傳位於四皇子雍正帝。

雍正帝是第一個真正以祕密建儲的方式傳位的皇帝,用密匣立儲傳位於皇四子弘曆(即乾隆帝),乾隆卻直接內禪給皇十五子顒琰(即嘉慶帝),嘉慶帝也祕密建儲,傳位於皇二子旻寧(即道光帝),但旻寧即位雖然得到皇太后認同,也得到軍機大臣和向來支持立嫡長子的漢族大臣的認同(道光是嘉慶帝的嫡長子),但在祕密建儲的過程上是瑕疵甚多,不是真正的祕密建儲制。

道光帝依祕密建儲制傳咸豐帝。但咸豐帝只有一子存活,同治帝則無子即過世,至此祕密建儲制也名存實亡了。有清一代祕密建儲制僅產生三位皇帝。

 雍正創立

清朝建立以來,在皇位傳承上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前朝的經驗固然可以借鑑,但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嫡長制雖可避免兄弟之爭,但不能保證選優。太子制則容易引起皇室內部傾軋,骨肉相殘。因此,怎樣立儲、怎樣傳位,也是皇帝深感傷腦筋的一件事情。清初是其建立政權、平定叛亂、恢復經濟、鞏固統治的關鍵時期,但皇權鬥爭也始終沒有停止過,即使像康熙這樣英明的皇帝,也被皇子之間你死我活的競爭弄得心力交瘁。於是,雍正帝即位後,吸取了歷代圍繞預立太子發生的皇子、后妃之間爲爭儲位明爭暗鬥、傾軋不休、骨肉相殘、造成混亂的教訓,以及自己爭奪皇位的親身經歷,創立了祕密立儲制度。從此,不再公開立皇太子,而是祕密立儲,直到自己駕崩之後,由誰來繼承皇位才真相大白。具體方法是:由皇帝親書立儲諭旨一式兩份,一份密封在錦匣內,安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駕崩時,由御前大臣將兩份遺旨取出,共同拆封,對證無誤後當衆宣佈由誰繼位。雍正就是用這種新的制度選立了乾隆皇帝。

終結

乾隆也曾兩次用祕密立儲的方法立儲。一次是他剛繼位不久,選立皇次子永璉爲儲君,沒想到永璉三歲就死了。第二次是1773年,立皇十五子永琰爲儲君,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以後的嘉慶、道光也均以此法立儲。到了咸豐時,一方面因國事紛擾,另一方面咸豐僅有一子,所以無須祕密立儲。同治、光緒均無子嗣,不需要立儲,祕密立儲制度遂告終結。

 儀式

無論是通過祕密立儲還是通過其他方法繼承皇位,都有一個“金鳳頒詔”的儀式。即先由禮部鴻臚寺官在紫禁城太和殿奉接皇帝詔書,蓋上御寶,把詔書敬放在雲盤內,捧出太和門,出午門,置於黃輿內,然後鼓樂高奏,禮儀隆重,由禮部官員送上天安門。天安門的城樓大殿前正中設立宣詔臺,由宣詔官宣讀詔書,文武百官按等級依次排列於金水橋南,面北而跪恭聽。宣詔畢,遂將皇帝詔書放在一隻木雕金鳳的嘴裏,再用黃絨繩從上徐徐降下,城樓下的禮部官員跪接詔書,再用黃紙謄寫,分送各地,宣示天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