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關羽在被抓之前 關羽爲什麼不選擇自殺

關羽在被抓之前 關羽爲什麼不選擇自殺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爲什麼關羽被活捉前不自盡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諸葛亮臨走時是咋說的?“東和孫權,北拒曹操。”

雖然不像演義裏口嗨一句“犬子不配虎女”,但在《三國志》裏關羽是明確拒婚了的。

爲何要拒婚?這是很重要的地方。

因爲在建安二十四年,關羽不是單純的武將,而是名副其實的“廟堂家”了。

關羽在被抓之前 關羽爲什麼不選擇自殺

按照《隆中對》的要求:荊州的地位與益州等量齊觀,負責這個地方的領導需要主抓全面工作,是蜀中央委派到地方的一把手。

這也是孫權考慮與關羽結親的原因——摸摸關羽到底是什麼底牌。

劉備集團的訴求是:匡扶漢室,還於舊都。但這個集團里人心齊不齊,是不是每個人都這麼想?許以重利厚以官爵,關羽會不會有異心,都是值得孫權去嘗試探索的東西。

關羽在被抓之前 關羽爲什麼不選擇自殺 第2張

從後人的角度來看,關羽對劉備忠義無雙;但站在孫權的角度來看,漢室衰微,羣雄並起,所謂的漢室不過是明日黃花而已。

就官職而言,“漢壽亭侯”是曹操給的正式編制,後來關羽復投劉備,今天的我們認爲是“不忘初心”,但對孫權來說恐怕不是這麼回事。

以大魏吳王的認知,關羽是州郡級別的負責人,有錢有地有資本,用亂世常理來推測就是多半會有覬覦之心。荊州的位置不差,人的私慾戰勝感情的例子比比皆是,誰能保證關羽不是糜芳呢?

很可惜,聯姻被拒,無論是辱罵拒絕也好,還是好言婉拒也罷,說明關羽是向劉備看齊的,並無私心。

那麼關羽爲何要向劉備看齊呢?

因爲他覺得他是需要維護劉備這個核心的,這是第一要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心,當私心與公心相違背的時候,關羽選擇了以私心服從公心。他的廟堂訴求與劉備集團是同步的。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廟堂”之上,勿論感情。

逃到麥城的時候,關羽曾向孫權“使使請降”。這是一種廟堂手段,在國事層面去爭取妥協和平衡。

此時的關羽被四面圍困,局勢危如累卵,硬剛是剛不贏的。拋開“忠義無雙”的人設,關羽向北可投曹操,向東可投孫權,最終選擇東投的原因還是遵循了集團的——“東和孫權,北拒曹操”。

這就是“廟堂家”的選擇——以國策爲準繩。投降之後,通過平衡與協商解決公家矛盾,而關羽作爲集團的3號人物,的確也具備了足夠分量的本錢……

只是,孫權被利益矇蔽了雙眼,一心只要荊州,混淆了國家利益與私人恩怨的重要性,關羽的“議降”反而成爲了累贅。

此累贅爲——認爲荊州得失大於兩國關係。

因此,孫權並不是一個格局很高的人,他只有割據一方的層次,從來沒有更廣闊的廟堂願景。

關羽是一個“廟堂家”,這就是他被活捉前沒有自盡的原因。沒有一個“廟堂家”有隨便求死的自由。如果他自盡了,孫權就有很多理由可以推脫了。譬如:

1、呂蒙的行動是爲解救關羽。是你自己判斷錯誤,擅自對我用兵,我無奈反擊,結果你自盡了……

2、我們採取行動的確是爲了荊州,但沒人要想害關羽的性命,是你自己嚇自己,跟我們沒關係。

如此,話語權就送給了孫權,待大局已定我再恭恭敬敬把你的屍首送還成都,你劉備還能怎地?不是我的錯啊。

作爲“廟堂家”,關羽的“議降”是考慮了集團關係,他不願違背兩家本來的既定國策。荊州可以失,但國策不能丟。

投降,會辱沒自己的聲譽,但遵循了劉備集團的利益。死,很簡單,但把皮球踢還給了孫權。死在孫權手裏,不惜身,把道義留給了國家。

此外,大多數人都忽略了一個事情,按照當時的正常情況,沒人認爲關羽會死。

建安二十四年,曹孫劉的情況是這樣的。

獻帝沒死,3家都沒有稱帝,劉備是漢中王,曹操是魏王,孫權是預備吳王,都還是東漢的地方王。

關羽在被抓之前 關羽爲什麼不選擇自殺 第3張

無論劉協拉胯到何種程度,從法理層次講也是天下的共主。

戰場上,蝦兵蟹將死了,死了就死了。但關羽可不是蝦兵蟹將,他是蜀漢的第3號人物,三王割據的重要角色。

按照正常的情況來看, 這種層次的角色被活捉了,是不會死的。因爲大家都是漢臣,不要小瞧這個共主。共主不是共主的話,那曹操又爲何要抱着共主這條大腿呢?

打歸打,規矩還是要講的。

很可惜,孫權掀了這個桌子。按照共主的條件,孫權並不具備處死關羽的權限。當時沒人認爲孫權真的會處死關羽。

按照關羽的身份——類同與同期的于禁,最差的情況也就是監禁,然後以此爲條件,向劉備集團提籌碼。

可孫權的處理,的確是讓所有人大跌眼鏡啊。重複一次,是孫權掀了桌子。掀了之後又害怕了,把關羽的屍身丟給了曹操,但曹操卻守了規矩,認認真真爲關羽治了喪。這就是格局的不一樣。

次一年,曹丕稱帝,劉備稱帝,這個時候纔沒有了東漢,大家之間的關係纔是國戰。而建安二十四年,是沒有魏蜀吳一說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