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歷史上朱能2年3次救朱棣,爲什麼卻一直被罵?

歷史上朱能2年3次救朱棣,爲什麼卻一直被罵?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朱能2年3次救朱棣,爲什麼卻一直被罵?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1406年,明成祖朱棣登基的第5個年頭,在寒冷冬月又收到噩耗,成國公朱能在南征途中病逝,年僅37歲。痛心不已的朱棣降旨追封朱能爲東平王,同時下令輟朝五日。

在明朝,對於輟朝有明確的規定,親王級別去世才輟朝三日,有功勞的大臣去世輟朝一日。一般情況下,對於格外恩寵的大臣纔會升級爲“親王級別”的三日。

《明會典》記載,“凡親王喪,輟朝三日;公主喪及下葬,各輟朝一日。郡王及文武大臣喪,年終類輟朝一日。”

然而,明成祖朱棣不僅要將朱能追封爲東平王,還要爲他輟朝五日,朱棣爲什麼如此寵愛戰將朱能?

今天,我們結合史料瞭解朱棣靖難第二功臣朱能的故事。

朱能雖然姓“朱”,但與明太祖朱元璋並沒有親戚關係,也就是說,朱能在明朝並非皇親國戚,而是普通百姓。

朱能的祖籍是安徽懷遠,在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渡江之前,朱能的父親朱亮就追隨左右,是名副其實的淮西舊部,明朝建立後,朱亮擔任燕山護衛副千戶。

明史·朱能傳》記載,“朱能,字士弘,懷遠人。父亮,從太祖渡江,積功至燕山護衛副千戶。”

1370年,明朝建立的第3個年頭,朱棣被冊封爲燕王。就在這年,朱能出生在北平,在年齡上,朱棣比朱能要大10歲。

朱能從小跟隨父親在軍營生活,耳濡目染下練就一身本領,1380年,燕王朱棣奉命就藩北平,朱能父親歸入燕王府邸。

1390年,朱棣率領大軍招降北元太尉乃兒不花,當時朱能就在朱棣大軍當中。後來到了1394年,朱能承襲父親官職,擔任燕山護衛副千戶。

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之後,很注意吸納武將謀士,在燕王府衆位將領當中,朱能的年紀最小,卻是最英勇的一個。燕王府邸還有一位名叫張玉的猛將,他也是靖難四公爵之一,張玉擅謀、朱能擅戰,兩人備受朱棣寵信,被倚仗爲左膀右臂。

歷史上朱能2年3次救朱棣,爲什麼卻一直被罵?

《明史·朱能傳》記載,“能於諸將中年最少,善戰,張玉善謀,帝倚爲左右手。”

這裏有必要特別說明一下,張玉是在1391年調任燕山左護衛的,這時候才歸入朱棣麾下,而朱能早就跟隨朱棣招降北元太尉,從時間上來說,朱能跟隨朱棣比張玉更早。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成爲明朝第2位皇帝。建文帝早已感受到來自藩王的威脅,登基之後迅速着手削藩,半年之內接連削掉5位藩王,這讓年齡最大、實力最強的朱棣寢食難安。

歷史上朱能2年3次救朱棣,爲什麼卻一直被罵? 第2張

大家都知道姚廣孝勸說朱棣起兵,很少人知道朱能也是“勸諫團隊”中的一員,朱棣經過深思熟慮,決定裝瘋賣傻,以此迷惑建文帝的眼線,抓緊時間利用機會鑄造兵器、招兵買馬、囤積糧草。

不久之後,建文帝暗中捉拿燕王府邸的百戶鄧庸,本來守口如瓶,最終難以忍受嚴刑拷打,鄧庸告訴建文帝“朱棣已經準備謀反”。得到肯定答案後,建文帝立即密令提前安排在北平的親信張昺、謝貴、張信,祕密逮捕燕王朱棣。

不曾想,建文帝深信不疑的張信,直接給朱棣通風報信,讓燕王提前準備將計就計。當時,張昺帶着謝貴、張信來到燕王府,埋伏在屏風后面的朱能、張玉率先動手,直接殺死張昺、謝貴兩人。

朱能、張玉兩人行動乾淨利索,從此刻開始,正式標誌朱棣起兵靖難。

《明史·朱能傳》記載,“燕兵起,與張玉首謀殺張昺、謝貴,奪九門。”

朱棣面臨的第一件事,是迅速控制北平城,按照早已制定好的計劃,朱能、張玉、丘福分別帶領兵士攻打北平城的九個城門,事情進展非常順利,只剩下西直門久攻不下。

朱能聽說還沒有控制西直門,獨自騎馬前往支援,恰好朱棣也派遣唐雲去勸降,在朱能和唐雲“軟硬兼施”的攻勢下,燕王朱棣徹底控制北平城。

在朱棣起兵奪城的時候,有位名叫馬宣的都指揮使逃往薊州,準備帶領薊州兵馬剿滅朱棣,朱能收受命率兵追擊馬宣。朱能帶着精銳騎兵,大獲全勝,不僅攻佔薊州、殺死馬宣,還順帶攻克遵化、雄縣,瞬間就幫助朱棣擴大地盤。

對於朱能來說,此戰只是“小試牛刀”,靖難之役纔是朱能大顯身手的舞臺。

歷史上朱能2年3次救朱棣,爲什麼卻一直被罵? 第3張

1399年8月,建文帝任命耿炳文爲大將軍,率領王師30萬人馬北上平定“燕王逆賊”。當耿炳文率領的大軍到達真定的時候,朱棣抓住戰機,在南軍立足不穩的時候果斷出擊,耿炳文大敗。

當時,耿炳文率領軍隊撤回到滹沱河南岸,朱棣手下悍將張玉和丘福都認爲“耿炳文實力不容小覷、不宜追擊”,只有朱能站出來表示“勝勇追窮寇”。

《明史·朱能傳》記載,“獨與敢死士三十騎追奔至滹沱河,躍馬大呼突南軍,軍數萬人皆披靡,蹂藉死者甚衆,降三千餘人。”

在朱能的堅持下,他僅率領30位勇猛部將渡河,一路向南追擊耿炳文大軍。由於耿炳文的軍隊正在慌亂撤退,看到朱能氣勢洶洶奔襲而來,南軍頓時慌作一團,耿炳文麾下很多士兵都因踩踏死亡,投降朱能的有3千人

朱能在戰場上的勇猛表現,讓朱棣信心倍增,朱棣親手寫信讚揚朱能。

歷史上朱能2年3次救朱棣,爲什麼卻一直被罵? 第4張

1399年9月,建文帝以李景隆替換耿炳文,趁此戰爭空隙,朱棣率軍北上襲擊大寧,目的是徹底解除後顧之憂。

在大寧戰役中,靖難四公爵之一的陳亨帶領10萬大軍投降,朱棣派遣朱能、張玉等人迅速控制大寧,又將寧王朱權的朵顏三衛收入囊中。此戰之後,燕王朱棣既解除後顧之憂,掌握軍隊數量迅速飆升,還有戰鬥力強悍的朵顏三衛助戰。

1399年11月,朱棣從大寧率軍回援北平,結果在鄭村壩和李景隆正面對戰。朱棣迅速部署軍事安排,燕軍共分爲5個部分,張玉率領中軍、朱能率領左軍,當兩軍發起攻擊,朱能一馬當先、勇猛衝鋒,雖然李景隆大軍在人數上佔優勢,但是仍然不能抵擋朱能等猛將,李景隆大軍退守德州。

1400年,朱棣和李景隆在白溝河再次開戰,戰鬥初期,朱棣並不佔優勢,首先遭遇郭英埋設的地雷,隨後又遭遇悍將平安繞後突襲朱棣軍隊,導致朱棣軍隊前後損失慘重。

朱棣立即重新調整兵馬部署,最大可能發揮麾下四大名將的優勢,其中朱能率領的是左軍,擔任大軍左先鋒。就在朱能勇猛衝殺的時候,突然發現南軍悍將平安,砍傷了右路軍的主將陳亨。

朱能立即衝上去迎戰平安,結果將平安打得連連敗退,因爲朱能的援救,導致平安的軍隊陣型開始混亂,逐漸演變爲潰逃之勢。朱能率領燕軍大舉追殺,大獲全勝回師。

白溝河之戰後,李景隆所率軍隊節節敗退,先退回德州、再逃往濟南,幸虧鐵鉉和盛庸堅守濟南,算是暫時穩住局面。

歷史上朱能2年3次救朱棣,爲什麼卻一直被罵? 第5張

朱能的表現已經非常亮眼,但最出彩的一戰是在東昌之戰。

1400年10月,擁護建文帝的南軍盛庸與“叛逆”起兵的燕軍朱棣,在東昌進行大決戰。朱棣親自率領軍隊出戰,盛庸則假意露出缺口,勾引朱棣軍隊衝入陷阱,隨後將朱棣的軍隊團團圍住。

《明史·朱能傳》記載,“東昌之戰,盛庸、鐵鉉圍成祖數重。”

不僅如此,悍將平安率領兵馬前來,加入圍剿大軍,此時朱棣的處境十分兇險。就在關鍵時刻,朱能和張玉同時看到朱棣被圍困,沒有絲毫猶豫,立即率領軍隊衝擊盛庸的包圍圈,試圖打開缺口營救朱棣。

盛庸精心佈置的“剿殺計劃”,豈會輕易放棄,朱能、張玉和南軍混戰廝殺,塵土遮天蔽日。最終,勇猛的朱能還是衝進包圍圈,找到已經掉下馬的朱棣。

朱能將坐騎讓給朱棣,自己步行跟隨掩護,幸好朱能搶到一匹馬,最終護送朱棣脫離險境。當朱棣回到營帳,稍稍坐定回神,才發現朱能身上鮮血直流,有10多處刀劍傷痕。

1400年10月的東昌之戰,是朱能第1次戰場救主,挽救朱棣性命。

歷史上朱能2年3次救朱棣,爲什麼卻一直被罵? 第6張

與朱能同時衝進包圍圈的,還有靖難四公爵之一的張玉,他並不知道朱棣已經被朱能救走,在戰場上反覆衝殺尋找朱棣,始終不見蹤影,最後被盛庸軍隊圍困,用盡最後一絲力氣,戰死沙場。

前文已經說到,朱棣將張玉、朱能視爲左膀右臂,張玉爲救自己而戰死,讓朱棣悲痛萬分。在靖難之初,朱棣麾下有四大名將,分別是丘福、朱能、張玉、陳亨。早前,陳亨被平安所傷救治無效死亡,如今,張玉也戰死沙場,朱棣只剩下朱能、丘福兩位名將了。

換句話說,朱棣對朱能更加看重、更加珍視。

1401年2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誓師南下,盛庸與朱棣在夾河列陣對峙。本來盛庸準備了很多火器,沒想到建文帝不準殺死朱棣,盛庸只能放棄優勢火器。

朱棣這次仍然衝鋒在前,盛庸指揮軍隊“硬碰硬”,雙方血戰4個時辰,朱棣麾下猛將譚淵不幸戰死。

歷史上朱能2年3次救朱棣,爲什麼卻一直被罵? 第7張

譚淵的戰死導致燕軍士氣低落,不願再戰的情緒迅速蔓延,在此緊急時刻,朱能率領軍隊前來支援,燕軍頓時士氣高漲,勢如破竹沖垮盛庸。

《明史·朱能傳》記載,“譚淵死,燕師挫。(朱)能至,再戰再捷,軍復振。”

盛庸率領的南軍兵敗撤退,結果悍將平安前來支援,再次見到“死對頭”,朱能躍馬上前大戰,平安敗退至真定,朱能乘勝追擊,連續攻佔常德、定州、衡水等地。

1401年2月的夾河之戰,是朱能在戰場上第2次挽救朱棣。

歷史上朱能2年3次救朱棣,爲什麼卻一直被罵? 第8張

1402年4月,朱棣已經先後攻佔東阿、汶上等地,在悍將平安、何福的夾攻下,燕軍在淝河戰敗,朱棣麾下大將王真戰死。

此外,建文帝派遣徐輝祖(徐達長子)帶軍支援,由於燕軍在戰場上接連遭遇失敗,衆位將領都建議“暫時退兵”,重整兵馬再圖大計。

此時的朱棣也陷入兩難境地,猶豫不決,但是朱能突然站起身,呵斥衆位將領,“漢高祖劉邦當年10戰9敗,最後仍然贏得天下,自從舉兵靖難以來,連連獲勝,如今遇到小挫折就要撤回,難道還會有機會向他人稱臣嗎?”

《明史》記載,“燕軍屢敗,諸將議旋師,能獨按劍曰:“漢高十戰九敗,終有天下。今舉事連得勝。小挫輒歸,更能北面事人耶!”

歷史上朱能2年3次救朱棣,爲什麼卻一直被罵? 第9張

朱能的話振聾發聵,衆位將領都不敢再說撤退,合力死戰。無巧不成書,當燕軍害怕徐輝祖前來增援的時候,建文帝認爲“京師不能沒有大將防守”,將徐輝祖調回南京。

不久之後,朱能率領軍隊繼續南下,這次成功擊潰平安率領的銀牌軍,稍後又擊敗趕來支援的陳暉,在靈璧之戰中,將包括平安在內的多位南軍將領活捉,還收降10餘萬南軍。

1402年4月的淝河之戰,是朱能在戰場上第3次挽救朱棣。

也許有人說,這兩次不能算朱能挽救朱棣。實際上,這兩次戰場上關鍵時刻,朱能的出現都改變戰場局勢走向,直接影響到朱棣能否順利南下攻入南京稱帝。

歷史上朱能2年3次救朱棣,爲什麼卻一直被罵? 第10張

朱棣在戰場上並非處於優勢,每次大戰都至關重要,如果失敗退回北平,想要再次舉兵南下將會更加困難,朱棣畢竟只是一位藩王,雖然以“清君側”的名義出兵,始終不是正義之師。反觀建文帝,擁有充足的兵源和後勤補充,拖得越久對建文帝越有利。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回憶起朱能當時“擲地有聲”的話,心中感念,說“輔吾成大業者,能也”。由此可見,朱棣也認爲朱能“呵斥”退兵想法,對自己能夠登基稱帝幫助巨大。

因此,在夾河之戰和淝河之戰中,朱能關鍵時刻發揮作用,相當於是挽救朱棣的生命。

接下來,在泗州之戰的時候,南軍沿着河流列陣等待,朱能和丘福帶着幾百位勇士,逆水上行20里路,悄悄泅渡過河,迂迴到敵人身後,突然發起衝擊,雖然人數僅有數百人,但是個個英勇無畏,順利將南軍的陣型衝散,朱棣則趁機帶領大軍渡河掩殺,再次大獲全勝。

歷史上朱能2年3次救朱棣,爲什麼卻一直被罵? 第11張

自從朱棣奪取泗州之後,朱能又擊敗盛庸,攻破揚州等地。1402年6月,燕王朱棣順利渡過長江,兵臨南京城的金川門,在“助手”李景隆的幫助下,朱棣入主南京,建文帝消蹤滅跡。

1402年6月17日,朱棣在南京奉天殿登基稱帝,史稱明成祖,成爲明朝第3位皇帝。

3個月後,朱棣論功賞賜、大封功臣,朱棣共封了4位公爵,分別是淇國公丘福、成國公朱能、榮國公張玉、涇國公陳亨,其中張玉、陳亨是追封的。從朱棣冊封的公爵來看,朱能名列第2,是朱棣心中的“靖難第二功臣”。

《明史·朱能傳》記載,“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國公,祿二千二百石,與世券。”

歷史上朱能2年3次救朱棣,爲什麼卻一直被罵? 第12張

有人認爲,朱棣麾下的張玉、朱能,與朱元璋麾下的徐達、常遇春相媲美,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朱能和戰無不勝的常遇春,頗有幾分神似之處。同時,朱能和常遇春還有一點相似之處,兩人都是建功立業之後,突然英年早逝。

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過程中,常遇春征戰四方、貢獻巨大,洪武2年在北伐途中暴卒,年僅40歲。在明成祖朱棣靖難登基的過程中,朱能衝鋒陷陣、所向披靡,永樂4年暴卒在征伐安南的路上,年僅37歲。

1406年,即永樂4年,明成祖朱棣決定討伐安南,朱能擔任徵夷將軍,沐晟、張輔擔任副將,朱棣親自前來爲朱能送行,沒想到卻是兩人的最後一面。當年10月,朱棣接到前線奏報,是副將張輔送來的,報告朱能因爲不適應當地煙瘴之氣,在行軍途中病逝。

歷史上朱能2年3次救朱棣,爲什麼卻一直被罵? 第13張

明成祖朱棣悲痛萬分,追封朱能爲東平王,破例輟朝5日,追贈諡號“武烈”。

《明史》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玉歿後,軍中進止悉諮能。能身長八尺,雄毅開豁,居家孝友。位列上公,未嘗以富貴驕人。善撫士卒。卒之日,將校皆爲流涕。”

大致意思是,張玉去世以後,凡是軍中大事,朱棣都找朱能詢問意見,朱能性格堅毅、開明豁達,對長輩極爲孝順、對朋友義氣友善,被封爲成國公之後,沒有因爲身份顯貴而驕橫,對待士卒坦誠親切,在朱能去世的時候,軍中將領、士卒全部痛哭流涕。

朱能去世後,兒子朱勇承襲成國公爵位,明英宗御駕親征,朱勇擔任大軍先鋒,在土木堡之變中戰死沙場。從第1代成國公朱能算起,身後爵位傳遞12代,每代成國公朱家都誓死捍衛明朝江山,在明朝中後期,成國公朱家長期處於勳貴階層的最高層。

歷史上朱能2年3次救朱棣,爲什麼卻一直被罵? 第14張

第12代成國公是朱純臣,他是崇禎皇帝的駙馬,1644年,李自成攻打北平城,崇禎命朱純臣統領兵馬、輔助太子朱慈娘,然而朱純臣轉頭就打開朝陽門,迎接李自成大軍入城,還上表勸說李自成稱帝,最後被李自成處死。

成國公朱家前11代人都對明朝忠心耿耿,但是最後一代成國公卻成爲“明朝叛徒”。南明時期,朝廷對勳貴家族多次追封賞賜,只有成國公朱家揹負着罵名。

朱純臣的想法決定,導致成國公朱家沒能有始有終,但是顯然不能讓第1代成國公朱能背鍋。

縱觀悍將朱能的一生,以燕王“藩邸家臣”的身份追隨朱棣,勸說起兵靖難,從伏殺建文帝親信到奪取北平九門,2年時間內3次救朱棣於危難,靖難之役全程參與、戰功卓著,爲人虛懷有禮,最後死在征伐路上,無愧於靖難第二功臣的稱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