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蜀漢滅亡時劉禪明明有三個選擇 劉禪爲什麼要選擇投降

蜀漢滅亡時劉禪明明有三個選擇 劉禪爲什麼要選擇投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蜀國滅亡時,劉禪有三條路可走,爲什麼最後選擇了投降,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蜀漢景耀六年(263)年秋,魏國發動了滅蜀戰爭,鄧艾鍾會諸葛緒兵分三路,對蜀漢政權發動了最後一擊,漢中很快失守,姜維廖化率蜀軍主力扼守劍閣,企圖憑藉天險阻擊魏軍,蜀漢君臣都把希望寄託在姜維身上。但軍事奇才鄧艾採取迂迴戰術,成功偷渡陰平,突襲江油,並於綿竹大破諸葛瞻,迅速進逼成都。

蜀漢滅亡時劉禪明明有三個選擇 劉禪爲什麼要選擇投降

鄧艾偷渡陰平

雖然此時周邊要隘尚在,西南還有半壁江山,主力部隊姜維、廖化仍在頑強抵抗,但成都空虛,人人惶恐,百姓紛紛遁入山林避難,諸縣官吏望風而降,在外無援兵勤王,內有羣臣“逼降”的窘境下,劉禪經過痛苦的掙扎後,決定向鄧艾投降。

在城破國滅之際,蜀漢朝廷亂成一團,劉禪召集大臣商議,有人主張南逃,進入雲貴地區,再圖反攻復國。有人主張先投奔東吳,再做打算。有人以實力懸殊,逃跑無益,戰必亡國爲由,力主投降,在這三條路中,劉禪爲什麼最後選擇了投降呢?

蜀漢滅亡時劉禪明明有三個選擇 劉禪爲什麼要選擇投降 第2張

蜀後主劉禪

01南逃雲貴,反攻復國,這是一條死路

諸葛亮雖然在建興三年(225年)就率軍平定了牂柯、益州、越嶲、永昌四郡,收服蠻王孟獲,並設庲降都督鎮守南中,穩定局勢,但並未徹底“征服”以上地區,所以諸葛亮大軍剛剛撤走,雲貴地區便“南夷復叛,殺害守將”,幸虧有“土著都督”李恢力挽狂瀾,才勉強保住了雲貴的版圖,但從這之後一直到蜀漢滅亡,雖然經過六任庲降都督的精勤治理,仍多次爆發大規模叛亂,233年,南中豪帥劉胄起兵反叛,240年越雋郡當地夷人作亂,258年永昌蠻夷叛亂,不僅僅是諸葛亮,隨後掌權的蔣琬、姜維對此均無可奈何。

蜀漢滅亡時劉禪明明有三個選擇 劉禪爲什麼要選擇投降 第3張

蜀漢丞相諸葛亮

對蜀漢政權而言,西南諸郡始終都是“化外之地”,極不安定。以致鄧艾、鍾會發動滅蜀戰爭時,“南蠻”均“見死不救”。在此危難時刻,如果往雲貴地區逃難,能否得到當地“自治政權”的接納,並優禮相待,劉禪和羣臣都沒有信心,這條路太冒險了,弄不好就會粉身碎骨。

02投奔東吳,另做打算,這是一條險路

第二條路是流亡東吳,另做打算。吳蜀是戰略同盟,想必會伸出“友誼之手”拉劉禪一把,而且沿水路,由錦江下岷江再入長江到達吳國境內,相對比較安全。但有人站出來反對,認爲鼎足之勢已不復存在,吳國爲了不開罪於強大的魏國,定會將蜀國君臣拒之於國門之外,甚至還可能爲了吳國的利益而出賣盟友,萬一吳帝孫休將劉禪交給司馬昭,那等待劉禪的將是滅族之禍,大臣們也會跟着遭殃,就算吳國能夠容納亡國之君,但仍然是俯首稱臣,天子寄居他國,與投降無異。

而論及投降,還不如採取就近原則,主動投降魏國,劉禪不失公侯爵位,臣子們也能保住富貴。

至於“骨氣名節”,在大多數臣子眼裏,只是身外之物,昨爲舊朝臣,今做新朝官,換身衣服而已,昨日露愁容,今朝展笑顏,什麼忠孝仁義,道德廉恥,都戰勝不了自私的人性。

所以當北地王劉諶以死諫阻劉禪投降,力主背城一戰時,羣臣均投去冷漠和嘲諷的目光。

03投降鄧艾,君臣保命,這是唯一的生路?

前兩條路都是“死路”,那就只有投降鄧艾這一條“生路”了,在譙周等“投降派”的苦勸下,劉禪見大勢已去,只得開城投降,後被遷徙到洛陽,受封爲安樂公,並在魏國過得優哉遊哉,“樂不思蜀”。劉禪的子孫和隨行官員也都封侯加爵。

蜀漢滅亡時劉禪明明有三個選擇 劉禪爲什麼要選擇投降 第4張

投降派譙周

關於劉禪的投降,歷來都頗受後世詬病,但其實這是站着說話不腰疼,設身處地看問題,劉禪的一生充滿了許多無奈的選擇,接受權相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接受“荊州派”的結黨專權,接受不情願的獻城投降。作爲三國之中最弱的一方國主,劉禪君臨天下41年,以自己貌似“昏弱”的政治智慧,防止了內部傾軋,穩固了蜀漢政權,並致力於西南開發。

劉禪雖稱不上賢主,但也並不是昏君。

在劉禪眼裏,爲了保全“三子”(臣子、妻子、女子),使百姓免遭戰火塗炭,投降是唯一的“生路”。但在北地王劉諶眼裏,還有第四條路,那就是“背城一戰”,以死殉國,但他的聲音湮沒在了一片乞憐聲中,劉諶最後殺死妻子,然後自殺,以一種壯烈的“犧牲”向卑躬屈膝的蜀漢君臣展現了寧死不降的血性!

蜀漢滅亡時劉禪明明有三個選擇 劉禪爲什麼要選擇投降 第5張

劉禪之子劉諶,自殺殉國

君臣甘屈膝,一子獨悲傷。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