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唐朝“大非川之戰”爲什麼會慘敗?詳解其原因

唐朝“大非川之戰”爲什麼會慘敗?詳解其原因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唐朝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世界上的頭號強國,那麼擁有鼎盛國力的唐朝“大非川之戰”爲什麼會慘敗?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詳解其原因。

咸亨元年(670年)四月,位於唐朝西南的吐蕃王國出兵攻佔了唐朝在西域的十八個州。戰報傳至長安後,朝野一片震驚。要知道當時的唐王朝正是如日中天,無人敢惹,周邊國家都是想盡辦法去討好,哪有像吐蕃這樣主動來搞事情的。

爲了嚴懲吐蕃的主動挑釁,唐高宗李治任命名將薛仁貴爲主帥,郭待封(名將郭孝恪之子)爲副帥,率十餘萬大軍西進,討伐盤踞在青海湖地區的吐蕃大軍。

青海湖一帶對唐軍來說並不陌生,當年這裏是吐谷渾的地盤,後來吐谷渾國王慕容伏允主動作死向唐王朝發起挑戰,結果直接被唐朝名將李靖率軍打到滅國。不過唐朝並沒有吞併吐谷渾,而是重新扶持了一個親唐的吐谷渾國王,讓吐谷渾作爲唐朝屬國存在。

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吐蕃向青海湖地區擴張。唐朝當時正在對高句麗用兵,無暇西顧。所以幾乎是眼睜睜看着吐谷渾被吐蕃所滅。輕鬆吞併青海湖地區後,吐蕃的野心進一步擴張,他們繼續向北推進,直至吞併了唐朝在西域的諸州,這才引發了上文中所說的那一幕。

唐朝“大非川之戰”爲什麼會慘敗?詳解其原因

薛仁貴、郭待封率軍抵達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後,薛仁貴決定由他本人率主力向盤踞在烏海(今苦海)方向的吐蕃軍隊發起攻擊,同時讓郭待封率2萬人在大非嶺上築營固守,保護軍隊的糧草與輜重。

然而將門出身的郭待封打心眼裏瞧不起平民出身的薛仁貴,他認爲自己的能力遠在薛仁貴之上。因此當薛仁貴率部出擊後,郭待封也帶着自己所率的2萬人馬深入敵境。結果,郭待封的軍隊在途中遭到吐蕃大軍的伏擊,糧草、輜重盡失。

薛仁貴得知此消息後,被迫下令全軍退守大非川。然而還沒等唐軍站穩腳跟,吐蕃國相論欽陵就帶着40萬大軍殺到。薛仁貴指揮唐軍奮力抵抗,可在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下,唐軍最終還是全軍覆沒。薛仁貴、郭待封等少數將領在接受了屈辱的和談條件後才僥倖保住性命。

唐朝“大非川之戰”爲什麼會慘敗?詳解其原因 第2張

“大非川之戰”是唐朝開國以來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慘敗,唐軍天下無敵的神話也因此戰被徹底打破。從表面來看,郭待封違抗軍令,擅自出擊是戰敗的直接原因。然而從深層次分析,唐軍戰鬥力下降導致的影響可能更大。

雖然吐蕃方面號稱有40萬大軍,在人數比例上是唐軍的四倍,可真正的戰鬥部隊遠低於這一數字。而在此戰之前,唐軍以少勝多,打敗數倍甚至十倍於己的敵軍的戰例不計其數。“大非川之戰”中卻意外遭遇了全軍覆沒的慘敗,這不得不說是唐軍實力衰退的明顯信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