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世間印象 > 科學探索 > 黑眶蟾蜍屬於什麼品種?都有哪些餵養的技巧呢?

黑眶蟾蜍屬於什麼品種?都有哪些餵養的技巧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知道大家對黑眶蟾蜍有了解嗎?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一些黑眶蟾蜍相關的介紹,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黑眶蟾蜍品種簡介

黑眶蟾蜍屬於什麼品種?都有哪些餵養的技巧呢?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別名癩蛤蟆、蛤巴、癩疙皰、蟾蜍,黑眶蟾蜍。癩蛤蟆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不過,這種蟾蜍主要棲息於農林、低地,城鎮內的校園、溝渠等地方,尤其是下雨天在農村非常易見。

每到繁殖季節就會成羣出沒於溪澗或具水源的地方,雄性發出鳴亮的求偶叫聲,並互相擁抱,一時蔚爲奇觀。由於牠較其它蟾蜍更接近人類居住地,而且數目相當多,因此俗語中的癩蛤蟆多指黑眶蟾蜍(在臺灣也有指盤古蟾蜍)。

中文學名: 黑眶蟾蜍

中文別名: 癩蛤蟆、蛤巴、癩疙皰、蟾蜍,黑眶蟾蜍

二名法: 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 兩棲綱(Amphibia)

亞綱: 滑體亞綱(Lissamphibia) 是兩棲綱現存的唯一個亞綱。

目: 無尾目(Anura)

亞目: 新蛙亞目(Neobatrachia)

科: 蟾蜍科(Bufonidae)

屬: 蟾蜍屬(Bufo)

種: 黑眶蟾蜍

分佈: 主要分佈於中國境內的寧夏、四川、雲南、貴州、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海南。其他分佈在南亞、中南半島及東南亞。

黑眶蟾蜍形態特徵

黑眶蟾蜍的個體較大,皮膚粗糙除了頭頂部無疣,其它部位全是疙瘩,俗名叫癩蛤蟆。成年後的雄性蟾蜍的體長平均在63㎜左右。成年後的雌性蟾蜍體長應在96㎜。

形體特點

黑眶蟾蜍的後腺較大,長橢圓形。腹面密佈小疣柱。所有疣上有黑棕色角刺。體色一般爲黃棕色,有不規則的棕紅色花斑。腹面胸腹部的乳黃色上有深灰色花斑。

外觀描述

黑眶蟾蜍最大的外觀特徵就是自吻部開始有黑色骨質脊棱,一直沿眼鼻腺延伸至上眼瞼並直達鼓膜上方,形成一個黑色的眼眶,故命名。體型中等至大型,顯現明顯的兩性異形 , 雄性平均體長50至60 mm 、 雌性則可達90 mm或以上。有多樣不同的體色,背部多爲黃棕色或灰黑色等,上面佈滿黑褐色的雜色花斑,腹部則爲乳、黃色, 皮膚粗糙。吻端鈍圓,頭略寬,上下頷附近均有黑色線,單嚥下內藏聲囊 。眼後有香腸狀的耳後腺 ,鼓膜顯著,除頭部外全身均佈滿大小不一的疣粒或小瘤,疣粒及小瘤均有黑色角質刺。在受驚嚇時除耳後腺會分泌出白色毒液外,全身疣粒亦會分泌出毒液以自衛。前肢較細長,後肢則較粗短,均呈圓形,僅有半蹼,指尖亦呈黑色。

黑眶蟾蜍飼養知識

黑眶蟾蜍別名癩蛤蟆這種蟾蜍的耳後腺分泌的白色漿液,採集後叫蟾酥,是非常珍貴的中藥材。目前癩蛤蟆野生資源有限,因此,人工飼養蟾蜍有廣闊前景,也是農村一條致富的好門路。那麼人工飼養癩蛤蟆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黑眶蟾蜍的適應性強,能在不同環境下生存。主要棲身於闊葉林 、河邊草叢及農林等地,亦會出沒在人類活動的地區,如庭院及溝渠等 。全球主要分佈在華東地區,此外在香港 、 臺灣及東南亞等地均有發現。

飼養場地:養殖場地四周建1米高的圍牆,裏面可設養殖池、產卵池和孵化池。飼養池周圍要有草坪或菜地,供蟾蜍捕食、棲息;場地中要安裝燈光,以在夜晚誘引蟲類供其捕食。

繁殖:蟾蜍爲卵生,繁殖能力較強。每年當水溫在10℃左右、空氣相對溼度在90%時產卵。每個雌體一次產卵量爲5000枚左右,卵一般成雙行排列在管狀的膠質卵帶內,卵帶纏繞於水草上。可將卵放在孵化池中進行人工孵化。孵化時水溫保持在10℃以上,並隨時調節水深,控制水溫。遇寒流、暴風雨等惡劣天氣,可用塑料薄膜覆蓋保溫。

黑眶蟾蜍餵食要點

黑眶蟾蜍屬於什麼品種?都有哪些餵養的技巧呢? 第2張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是典型的夜行性動物,白天喜歡棲息在土洞或牆縫中休息,通常在晚上出來找食吃,黑眶蟾蜍喜食昆蟲偶爾也吃蚯蚓。那麼人工飼養黑眶蟾蜍應餵食哪些食物呢?

養殖蟾蜍,要根據它的不同發育階段分池分羣飼餵,供給充足的餌料。幼蟾蜍的餌料是浮游生物,可將豬牛糞、蔬菜下腳料、泔水、屠宰場和食品廠的廢棄物以及糠麩等投入池中,培植浮游生物。成蟾蜍主要以昆蟲爲食,可在養殖場內種植各種植物招引昆蟲,夜間用燈光引誘昆蟲,還可養殖黃粉蟲、蚯蚓,捕捉蠅蛆,或在養殖場內堆積廄肥以孳生蟲子爲其提供食餌。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