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世間印象 > 歷史劇 > 《長安十二時辰》中有多少不同的兵種?這些兵種是怎麼消亡的?

《長安十二時辰》中有多少不同的兵種?這些兵種是怎麼消亡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安十二時辰》中有多少不同的兵種?這些兵種是怎麼消亡的?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看《長安十二時辰》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比較高程度的去了解唐朝時期的一些習俗、制度等。在劇情中出現過非常多的不同的軍隊名稱,比如張小敬的不良人,崔器的旅賁軍,還有諸如守捉郎、右驍衛等,名字一多,不瞭解這些歷史的人可能就會看得有些迷惑,那麼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唐朝時期的軍隊制度。

《長安十二時辰》中有多少不同的兵種?這些兵種是怎麼消亡的?

《長安十二時辰》熱播之中,無數人的視野被帶回盛唐長安城。繁華表象之下,多方勢力暗中爭鬥。反映在明面上,則是刀槍劍戟間的角力。

龍武軍、右驍衛、旅賁軍,看的人未免有些眼花繚亂。真實歷史也確實如此,唐代長安城駐有“北衙六軍”、“東宮十率”和“南衙十六衛”等幾支軍隊,構成可謂相當複雜。

那麼各路人馬分屬哪支隊伍,又如何分清他們?這裏就不妨研究一下“唐代前期的禁軍制度”,或許對大家有所幫助。

唐代的中央禁軍有“南衙禁軍”和“北衙禁軍”,南北之分主要因爲其駐紮位置不同。唐代長安城中,皇城與宮城位置居北。專門屯駐北邊皇家禁苑內的軍隊被稱爲“北衙禁軍”。而宿守於宮城南面和皇城的軍隊則被稱爲“南衙禁軍”。

關於二者職責,根據陳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的概括:北衙禁軍是“衛宮之軍”守衛皇帝,南衙禁軍爲“衛城之軍”守衛長安。此外,東宮還有一支專職守護太子的“東宮十率”。它在機構、職能上比擬南衙禁軍,只是規模上稍小(關於東宮十率是否屬於南衙禁軍,尚有待討論)。

《長安十二時辰》中有多少不同的兵種?這些兵種是怎麼消亡的? 第2張

南衙十六衛軍

先來說右驍衛所屬的“十六衛”。十六衛軍,組織嚴密、兵力強盛,是唐代前期禁軍的主導力量,也是隋唐府兵制的結晶。其草創於西魏、北周時期,經隋代發展至唐初達到完備與鼎盛。

十六衛,顧名思義共分爲十六個衛,分別是: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

其中前十二衛除了五府三衛的衛士(多是勳貴子弟),還統轄有府兵(折衝府)。他們的任務即“掌握以保衛宮城南部及皇城內百官衙門的禁軍”。如此,它們既是府兵的領導機構,又是衛戍長安的禁軍。

值得注意的是,此十二衛對天下“折衝府”只是遙領。真正打仗時會有皇帝委派的將領負責戰時指揮。二者相互制約,使得府兵散於天下,卻仍由中央控制。

不同於前十二衛,後四衛“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不轄府兵,任務也稍有不同。左、右監門衛執掌的是諸門禁衛,這點從名字上看得出一二。

左、右千牛衛專職侍衛皇帝。人員選拔也比較特殊,至少是四品以上官員的子弟纔有資格入選。且待遇優厚,最次也是七品官階。當然,根據時代的不同,十六衛的名稱也在不斷變化之中。瞭解隋唐的人多少都知道程知節,他曾執掌的左屯衛軍即後來的“左威衛”。又例如《神探狄仁傑》中提到的李元芳的千牛衛大將軍,在唐初的武德年間又被稱作左右備身府、左右府。

《長安十二時辰》中有多少不同的兵種?這些兵種是怎麼消亡的? 第3張

太子黨——“東宮十率”

太子勢力有幾何?東宮十率,顧名思義是東宮太子執掌的一支隊伍。它的編制和模式均比擬“十六衛軍”,某種程度上就是一支“小·十六衛”。東宮十率分別是:左、右衛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左、右監門率;左、右內率

與十六衛軍相似,東宮十率的前六率轄有軍府,軍號分別是超乘、旅賁、直盪。而左右監門率和左右內率府與十六衛軍監門衛和千牛衛一樣,負責東宮諸門禁衛和侍衛太子。

許多人會疑問,太子掌握一支“小·十六衛軍”會否引發變故?事實上“東宮十率”所掌握的府兵人數遠小於十六衛軍。左、右率府下轄“親·勳·翊三府、廣濟等五府”。左、右司御率府下轄“郊城等三府”。左、右清道率府下轄“絳邑等三府”。合計不過十幾府,與十六衛所掌的六百多折衝府相比可謂實力懸殊。

某種程度上講,“東宮十率”的作用除了守護太子,再者就是爲太子將來培養武將班底。而且唐代的太子並不好做,無論是唐高祖、太宗或玄宗,太子命運都不可謂不艱難。

太子所在的東宮與太極宮只有一牆之隔。實際上太子入宮卻要繞道城北,通過玄武門進宮。正因此李世民才能在玄武門設伏雖然“東宮十率”是否算是南衙禁軍,尚有待討論。但毫無疑問,“十六衛”和“東宮十率”都是唐代初期長安城中最主要的軍事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十六衛和東宮十率中的監門衛、千牛衛及監門率和內率都不轄府兵。所以有時會被“忽略”掉,只提及作爲府兵領導機構的“十二衛和東宮六率”。

《長安十二時辰》中有多少不同的兵種?這些兵種是怎麼消亡的? 第4張

皇帝親兵——北衙禁軍

龍武軍爲何盛氣凌人?這裏講講龍軍所屬北衙禁軍。如果說南衙十六衛屬於正兒八經的國家軍隊,北衙禁軍完全就是皇帝的私人武裝。北衙六軍起於守護玄武門一帶的“北門屯兵”。貞觀年間,經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的唐太宗,深知玄武門等北門防務的重要性。

於是,在整頓府兵制的同時,又設置了“北衙七營”和“玄武門左右屯兵”。屯營兵稱爲“飛騎”,從中挑選百人爲皇帝的貼身警衛,號“百騎”。

唐高宗龍朔二年,左右屯營按南衙十六衛的編制,改爲左、右羽林軍。自此北衙禁軍正式脫離十六衛,成爲直屬皇帝的獨立軍事力量。而龍武軍則由屯營中“百騎”發展而來。左、右羽林獨立成軍後,“百騎”編制繼續保留,並在武周和中宗時期逐漸發展爲“萬騎”。

終於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萬騎”的編制從羽林軍中分出,變身成爲左、右龍武軍。所以作爲玄宗親設的隊伍,所以龍武軍格外的受重視。隨着“均田制”遭到破壞,以其爲依託的府兵制和十六衛漸漸衰落。到唐玄宗時期,南衙十六衛軍的戰力已大大下降,而北衙禁軍無論地位還是權利都遠在十六衛軍之上。

最後關於左、右神武軍,唐玄宗在設置龍武軍時,曾設過左右神武軍(萬騎),但不久又廢棄。所以神武軍真正成軍是在唐肅宗至德二年時,號“神武天騎”。以往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被稱作“北門四軍”。再加上左右神武軍,便合稱“北衙六軍”。

作爲皇帝的私人武裝,“北衙禁軍”對唐代政治有着無與倫比的影響力。陳寅恪先生曾論述到:“自高祖、太宗、至中宗、玄宗,中央政治革命凡四次,俱以玄武門之得失及屯衛北門禁軍之向背爲成敗之關鍵”。

以左右羽林軍爲例,光宅元年武則天調羽林軍入宮,廢除唐中宗易如反掌。神龍元年,張柬之在取得羽林軍的支持後,又推翻了武周...可謂“得北衙者得天下”。

《長安十二時辰》中有多少不同的兵種?這些兵種是怎麼消亡的? 第5張

《長安十二時辰》中不止一次暗示了“轉盛爲衰”的信號。唐高宗、武周和唐玄宗時期,唐朝對外戰爭頻繁,人員損耗巨大。這導致由府兵爲主要組成力量的南衙禁軍兵員逐漸不足。十六衛軍自此勢衰。

而且從武周時期開始,府兵衛士的地位大大降低。本應保護長安、侍衛皇帝的衛士,經常被派往權貴之家充作僮僕之役,爲人所不恥。

再加上大量農民爲躲避沉重的兵役、徭役而逃亡,折衝府兵額嚴重不足。爲了維持軍力,募兵開始進入軍隊。唐玄宗開元十一年招募的長從宿衛十二萬人,取代府兵成爲南衙十六衛的主體。

又過了些年,折衝府沒了,“府兵制”才徹底消亡。《新唐書》記載:玄宗天寶八載(公元749年)五月九日,因“折衝諸府至無兵可交,李林甫遂請停上下魚書”,玄宗下詔“停折衝府”。

不過,雖然府兵制壽終正寢,但十六衛軍編制仍在。千牛衛仍是皇帝的親近侍衛,金吾衛仍然擔任巡邏、警戒、依仗任務,甚至還參加了後來的“甘露之變”。但是它的地位與職能卻早已爲“北衙禁軍”所取代...最終在風燭殘年中走向消亡。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