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燕桓侯遷都臨易的原因是什麼?他是什麼用意

燕桓侯遷都臨易的原因是什麼?他是什麼用意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閲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燕桓侯為何要遷都臨易呢?

春秋時期,周室闇弱,周圍民族也不斷劫掠各國。

燕國直接面對山戎,飽受侵擾。《左傳》記載,燕桓侯即位之前,山戎曾越過燕國,南下伐齊。燕都薊靠近山戎,桓侯南遷臨易,應該是迫於山戎的壓力。這樣可增加200多裏地的緩衝地帶,如有歷史學家説:“比在城時處於北戎眼鼻子底下提心吊膽過日子,自然要好一些。

可光靠躲是不行於的,公元前664年,山戎攻燕,燕軍極力抵抗,山戎騎兵還是衝到臨易城下,桓侯繼承人燕莊公向鄰居齊國求救。正值齊桓公在位,他任用管仲為相,提出“尊王攘夷”,號召諸侯尊奉周王室,聯合抵抗少數民族。燕國求救,正是“攘夷”之機,齊桓公一口應允,親率大軍到臨易幫助燕軍打退山戎,山戎北逃,齊桓公帶隊追擊,一直打到孤竹(今河北盧龍一帶)。

燕桓侯遷都臨易的原因是什麼?他是什麼用意

返程中留下兩個故事:一是“老馬識途”。齊軍從孤竹返回,因是春天去冬天回,景象大變,一時找不到回家的路,管仲中説:“老馬之智可用也。”於是讓老馬在軍前自由行走,跟着馬找到路。這件事記載於《韓非子》。

另一個是“燕留地”。燕莊公為表感謝,送齊桓公出境,不知覺送進了齊國國境50裏。周禮“諸侯相送不出境”,齊桓公稱“吾不可無禮於燕”,就挖溝為記,將燕莊公越境土地全送給燕國,取名燕留地,燕莊公築燕留城以志紀念。這事《史記》中有記載,城址在今河北鹽山一帶。

要光這愛好羣臣就忍了,偏他愛得太深,想讓男寵姬宋當執政大夫,這下大臣們不幹了於公元前539年聯手殺了姬宋,惠公嚇得跑到齊國,求齊景公出兵幫他回國“平亂”,齊軍北上,燕國大臣在臨易擁立惠公弟弟為新君,並斑以寶物和美女送給齊景公求和成功。之後,燕國人覺得距齊國太近也不好,都城就從臨易遷回西邊,有了後來的燕中都和燕下都。

又過了近二百年,燕文公曾兩次打敗齊國,東部邊境安全係數增加,公元前355年左右,都城又遷回臨易一帶,史書記載這個城叫易。易和臨易是什麼關係?有學者認為易就在距南陽遺址不遠的容城縣古賢村,那裏有周代遺址,古賢就是古縣,是古縣城,原名易。新區正進行的文物調查,或能給出答案。

燕桓侯遷都臨易的原因是什麼?他是什麼用意 第2張

燕國都城搬了好幾回,主要是缺乏安全感。

電視劇《羋月傳》中,羋月陪兒子到燕國做質子時飽受磨難,劇中情節是受人迫害,燕地條件艱苦倒是事實。處在列國最北邊,山高氣寒,交通不便,經濟條件不好,國力比較弱。力量不足又處於邊地,國都就得找安全點的地方,還要修長城。

燕長城是雄安新區重要文化遺存,8個調查隊中就有一支專門調查燕長城燕國修了兩道長城。

燕北長城在河北北部和內蒙古、遼寧一帶東邊延續到了朝鮮境內,後來秦始皇修長城就利用了燕北長城。雄安境內是燕南長城。《史記·張儀列傳》中張儀嚇唬燕王説:“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雲中、九原,驅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大王所有也。”他所説長城就是燕南長城。

燕南長城從燕下都所在的易縣開始,向東延伸,因沿易水也稱易水長城,是燕國的南部邊界。涉及河北中部七個縣,總長約259公里包括雄安三縣,其中容城有約7公里、安新約28公里、雄縣約36公里。

這是《河北省志·長城志》中的數字,實地尋訪,如果不是事先做功課或有人指引,很難找到這些長城。在多數地方即使走到跟前,被告知是長城,也感覺看到了“假的長城”,一來在平原沒有八邊嶺、金山嶺長城那樣羊的英姿,二來歷經滄桑大多已面目全非。

燕桓侯遷都臨易的原因是什麼?他是什麼用意 第3張

燕南長城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在大部分地段在地表已看不到明顯的遺存,有的部分修成了公路,有的部分被理在白洋澱北大堤之中。

容城黑龍口村東長城遺址較明顯,尚存長400多米、高2米左右的夯土牆。在安新諫城南長城遺址,曾挖掘到戰國時期防禦工程和使用的劍、戈、矛、戟、箭鏃等兵器。

“折戟沉沙鐵未銷”,燕國雖條件有限,卻不甘隨波逐流,燕國在戰國舞台上慷慨悲歌,唱出了自己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