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揭祕:昏君衞懿公是怎麼被趕下台的?

揭祕:昏君衞懿公是怎麼被趕下台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閲讀: 5.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面的故事中我們曾講過衞宣公“扒灰”和衞懿公“愛鶴”的故事,衞國曆史上出了很多君子,但國君多數是昏君,甚至是極品昏君,今天我們講的衞獻公就是極品之一。

公元前577年,衞定公去世,太子衞衎繼位,是為衞獻公。衞定公去世時,衞獻公竟然一點哀傷的意思都沒有,行為十分無禮,氣得衞定公夫人定姜悲歎説:“這個人一定會讓衞國敗亡,而且必定會從我這個未亡人身上開始動手。上天要降禍給衞國啊!為什麼不讓子鮮來主持衞國呢?(子鮮是定姜的兒子,也叫鱄,衞獻公是衞定公與寵姬敬姒的兒子)”衞國一眾大夫聽到之後,嚇得紛紛轉移財產。

揭祕:昏君衞懿公是怎麼被趕下台的?

衞獻公繼位後的好長一段時間內,由於孫文子和定姜等人的制約,倒也不敢胡作非為,但隨着他坐穩國君的位置,逐漸變得輕慢蠻橫起來。

衞獻公有位寵姬,十分愛好音樂,提出要學習彈琴,衞獻公抵不出寵姬三番四次請求,就派了宮中樂師師曹來教這位寵姬。這位寵姬哪裏真心想學音樂,只是圖個新鮮而已,學得非常不認真。師曹是個死心眼,見這個女學生學得三心二意,就拿起手板在她手心重打了幾板。寵姬什麼時候受過這等委屈,仗着衞獻公寵愛,一把鼻涕一把淚跟衞獻公哭訴,説師曹無視衞獻公的威嚴,無端責打自己。世界上什麼風最厲害,當然是枕頭風。衞獻公一聽,你一個小小樂師敢瞧不起國君,欺負國君的女人,膽子是不是太大了點?也不仔細問原由,召來師曹,讓衞士狠狠打了他三百大板,直打得皮開肉綻。師曹無端捱了一頓痛打,嘴上雖不敢説,心中恨不得將衞獻公剝皮抽筋。這一年是公元前564年。

揭祕:昏君衞懿公是怎麼被趕下台的? 第2張

孫文子是衞國執政正卿,掌握着衞國大權,衞獻公對他又恨又怕,欲除之而後安心。公元前559年,衞獻公約請孫文子和甯惠子(寧喜)一起吃飯,既然國君有請,兩位大夫不敢怠慢,早早去穿好朝服等在朝堂上,等呀等,太陽都快要落山了,也不見衞獻公的蹤影。衞獻公去了哪裏呢?他正在苑囿裏射雁,把宴請孫文子和甯惠子的事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兩位大夫聽説國君在狩獵,就餓着肚子來到苑囿裏。衞獻公聽説兩人求見,就才想起宴約的事。

如果衞獻公保持理性和清醒的話,至少應該向兩位國家重臣表達一下歉意,也不知道他是不是昏了頭,竟然連打獵的皮帽皮帽都不脱下來,穿着獵裝就接見兩位大臣,還裝模作樣地説:“兩位大夫這麼晚過來,是有什麼要事嗎?”似乎完全忘記了請人吃飯的事。

春秋禮制,國君接見臣下,要穿上朝服,以顯示莊重。孫文子和甯惠子見衞獻公穿着獵裝接見自己,就已經覺得受到侮辱,又聽衞獻公對爽約一事滿不在乎,心中頓時火起,但礙着對方是國君,自己是國家重臣,總不能為一頓飯當場翻臉,兩人就找了個藉口離開了。

孫文子一氣之下,連國事都不管,直接回到自己的封邑戚地去了。派兒子孫蒯代表自己去朝見衞獻公。

揭祕:昏君衞懿公是怎麼被趕下台的? 第3張

衞獻公設宴招待孫蒯,席間,衞獻公讓大樂師唱誦《詩經.巧言》中的最後一章,詩歌有一句是這樣的:“那個站在河邊的人啊,你既沒有勇氣武力,又沒有什麼才幹,只會製造禍亂”,暗中譏諷孫文子沒有才能,卻飛揚跋扈,對國君有不臣之心。

孫文子是衞國權臣,大樂師不敢得罪他,就推辭説聲音嘶啞,不能誦唱。一旁的師曹主動請求誦唱,不僅唱得有聲有色,還在唱完後又高聲朗誦了遍。師曹明顯是想刺激孫蒯,讓孫文子一家報復衞獻公,以報自己被衞獻公痛打的恥辱。所以誰都可以得罪,千萬不要得罪心胸狹窄的小人。

孫蒯果然害怕,回去後向父親孫文子稟報。孫文子聽後,歎了口氣説:“國君對我們有忌恨之心了,如果不先下手為強,就會被他殺死。”決定對衞獻公下手。

孫文子將家屬、族人和家臣們都召集到戚地,告訴他們,自己要推翻衞獻公。族人和家臣們都靠孫文子生存,自然積極響應孫文子的號召。於是一眾人從戚地出發,向國都開進。

半路上,孫文子遇見大夫蓬伯玉,就對蓬伯玉説:“國君的暴虐,是你所知道的,我很擔心國家會隨時傾覆,蓬大夫你有什麼看法?”其實就是想拉蓬伯玉入夥做墊背,為叛亂尋找藉口。蓬伯玉回答説:“國君掌管着國家大權,作臣子的怎麼能夠冒犯?即使推翻他另立新君,誰又能保證他一定比舊主強呢?”拒絕了孫文子的邀請。蓬伯玉覺得留在衞國很危險,回到家略作收拾,就從最近的關口逃出衞國。

衞獻公聽説孫文子反叛自己,很害怕,就讓子蟜、子伯、子皮和孫文子在丘宮訂立盟約,孫文子哪裏肯答應,將三人都殺掉,嚇得大夫子展趕緊逃到齊國。衞獻公打不過孫文子,就跑到了鄄地,又派子行去向孫文子求和,孫文子一不做二不休,把子展一刀剁成兩段。衞獻公見求和不成,只得逃往齊國。

明知實力不濟,根基淺薄,還公開向豪強挑戰,逞口舌之快,衞獻公是在自尋絕路,這種事在春秋還真不少。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