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忠貞不渝的虞姬為何常被後人稱為“花瓶”呢?

忠貞不渝的虞姬為何常被後人稱為“花瓶”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閲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後人讀虞姬故事,每每傷感於她“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楚腰”的忠貞,感動於她“碧血化為江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的痴情,卻忽視了她像烏騅馬一樣始終陪伴在項羽身邊的事實。也就是説,項羽的所作所為她都親眼看到了。那麼,項羽犯錯誤時,她為什麼一言不發呢?

秦朝末年,項羽曾經先後在襄城、城陽、咸陽大肆屠城,無論秦兵還是平民,一個也不放過。戰爭難免要殺人,但屠殺手無寸鐵的百姓,確實不應該。此外,他還有兩次殺俘的罪行,一次是在新安,坑殺秦軍降兵20萬,一次是在破齊之後,活埋了大批已經投降的田榮部下士兵。即便是對待戰俘,如此大規模的殘忍屠殺,也令人髮指。對於這些,“常幸從”的虞姬不可能不知道,可是她在千萬生靈即將塗炭之際,竟然冷若冰霜,一言不發。

或許有人會説,古代女子不得干政,然而,翻開歷史,後世朝代中不乏君王的賢內助,在君王犯錯誤時極力勸諫。明太祖朱元璋以暴虐嗜血著稱,但馬皇后卻憑着她的仁愛和智慧把很多生命從朱元璋高高舉起的屠刀下救了出來。一次,朱元璋要殺太子的老師宋濂,馬皇后急忙跪下求情:“老百姓尚且尊師,何況帝王家呢?”朱元璋不聽,馬皇后便絕食為宋濂祈福,最終迫使朱元璋改了主意。

忠貞不渝的虞姬為何常被後人稱為“花瓶”呢?

一個生命將被毀滅,馬皇后尚且竭盡全力挽救之,相比之下,眼見萬千生命慘遭殺戮,虞姬不管是玉顏冷漠無動於衷,還是有動於衷卻不敢進諫,都算不上一個宅心仁厚之人,與馬皇后不可同日而語。

足智多謀的亞父范增,像愛護兒子一樣關愛項羽,不過由於説話居高臨下、不留情面,讓項羽產生了逆反心理。作為一名旁觀者,又是心思縝密、感情細膩的女性,虞姬應該知道範增對項羽的一片忠心,因此應該耐心安慰項羽,勸他好好和范增合作。但歷史上好像沒有發生這樣的佳話,項羽和范增的關係越來越僵,最後范增被迫離開,傷心地死在了回鄉的路上。而失去范增後,項羽的事業迅速滑向了谷底。

忠貞不渝的虞姬為何常被後人稱為“花瓶”呢? 第2張

顯而易見,在處理君臣關係上,虞姬沒有當好項羽的賢內助。而後世也不乏在這方面做得好的女性,比如長孫皇后。正是在她的力諫下,唐太宗放棄了對魏徵的殺心,君臣重歸於好。

虞姬在關鍵時刻始終保持沉默,不禁令人想起了一個詞—花瓶。彼時彼地,虞姬一言不發;此時此地,筆者不禁要説:兩千年後的我們在為虞姬傷感之餘,是不是應該更深入更全面地審視一下這個人物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