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隋文帝為何採取“大索貌閲”政策?隋朝户口又激增了多少?

隋文帝為何採取“大索貌閲”政策?隋朝户口又激增了多少?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閲讀: 9.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索貌閲”是隋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中一項用以整頓户籍和賦役的措施。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隋初,農民隱漏户口、詐老詐小的現象極為嚴重,直接影響到國家財政收入和對勞動力的控制。為了查實應納税和負擔徭役的人口,隋文帝於開皇五年(585年)下令州縣官吏“大索貌閲”,即按户籍上登記的年齡和本人體貌進行核對,檢查是否謊報年齡,詐老詐小。如有不實,保長等要辦罪。通過檢查,大量隱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賦税收入。

隋文帝為何採取“大索貌閲”政策?隋朝户口又激增了多少?

歷史背景

公元581年,楊堅取得帝位,是為隋文帝,年號開皇。開皇初年,隋朝户口僅380萬户,到大業五年(609年)增加到890萬户。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裏,户口激增了一倍有餘。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在於隋文帝採取了“大索貌閲”這項影響深遠的政策。

自南北朝以來,户口隱漏日趨嚴重,國家所能直接掌握的勞動力減少,而地方豪強地主佔有的人口增多,嚴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如在北方,由於規定未婚只繳半租,有的地方户籍上都不見有妻子的登錄。有的豪強大族,一户之內有數十家,人數多達數萬,國家賦税收入因此鋭減。

內容

大索貌閲是嚴密清查户口的一項措施。開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國各州縣大索貌閲,核點户口。所謂“大索”就是清點户口,並登記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目的在於蒐括隱匿人口;所謂“貌閲”,則是將百姓與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對,目的在於責令官員親自當面檢查年貌形狀,以便查出那些已達成丁之歲,而用詐老、詐小的辦法逃避承擔賦役的人。

隋文帝規定,凡出現户口不實的情況,地方官吏里正、保長、黨長要被處以流刑。官方還鼓勵百姓互相檢舉,並強令親屬關係遠於堂兄弟者,一律析籍分户。通過此次檢查,北方地區當年即新增男丁443 000人,新編入户籍的達1 641 500人,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壯大了隋朝的國力。

大索貌閲的內容,則是要貌定百姓的三疾狀況。“三疾”按病殘程度區分:部分喪失勞動力者為殘疾;全部喪失勞動力者為廢疾;不僅全部喪失勞動力而且喪失生活自理能力者為篤疾。

據此,為免除(或部分免除)賦役負擔,或享受給侍丁待遇提供依據。隋代定户等時三黨五黨共為一團,唐代貌閲亦按地區分成團。故貌閲百姓亦稱團貌。封建國家通過團貌嚴格控制人民,尤其是賦役的主要承擔者——丁口,為鞏固封建統治,維護封建法治提供了保證。

唐代則繼承隋法,把貌閲加以完善及制度化。唐代貌閲首先是通過貌閲百姓形狀,以定其所報的黃、小、中、丁、老是否屬實。

隋文帝為何採取“大索貌閲”政策?隋朝户口又激增了多少? 第2張

特點

大索貌閲,就是根據相貌來檢查户口,是不是隱瞞了,或者報了虛假年齡。輸籍定樣則是在第一個的基礎上確定户口數,編制“定簿”,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税。

這樣,既增加了收入,也防止地方豪強和官僚勾結,營私舞弊。同時,從豪強手裏將原來依附的人口解放出來,也有利於增加國家的勞動力,調動他們的生產積極性。農民的賦税包括租、調和力役幾種,在隋朝,對年齡有明確的規定:三歲以下的男孩和女孩都叫做黃,四歲到十歲的叫做小,十一到十七叫中,十八到六十叫丁,六十以上叫老。

作用

隋文帝楊堅推行均田制,整頓户籍。實行“大索貌閲”要求官吏經常檢查人口,根據相貌來檢查户口,使編户大增。和實行“輸籍定樣”在第一個的基礎上確定户口數,編制“定簿”,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税。

開皇三年,清理出陰漏男丁44.3萬人共計164.15萬口。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閲,户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户頭,以防容隱。於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

這些舉措防止地方豪強和官僚勾結,營私舞弊。將從豪強手裏依附的人口解放出來,增加了國家的勞動力,調動貧苦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國家掌管的納税人丁數量大增。

意義

對隋代“大索貌閲”時限的考證,正是紮實精深的史料考證,奠定了這部人口史鉅著的堅實的基礎。對於世界人口研究與世界人口史研究,都有着舉足輕重的意義。

影響

隋文帝將北朝的均田和租調製略作改動,推行到全國。接着,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了大規模的“刮户運動”,“大索貌閲”,挨家挨户地檢查户口,不遺漏一人。為了更好地配合“刮户”,還根據高熲的提議,實行“輸籍之法”,即由政府提前定好賦税徭役數目(低於地主所收的税役)及早頒佈天下,使豪強地主的附屬户看到作國家的編民更好,自動脱離豪強地主,成為國家的納税户。這些措施不僅僅為了增加國家賦税收入,還打擊了豪強地主,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減輕了民眾的賦税負擔,可謂一舉三得。

同時,隋朝實行均田制,在授田普遍不足的情況下,政府卻竭力將盡可能多的百姓編入户籍,以此增收賦税,加派徭役,導致矛盾激化、民怨鼎沸是必然的,為隋朝的短祚埋下隱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