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趙匡胤是如何平定李筠的叛亂的?當時的形式是怎樣的?

趙匡胤是如何平定李筠的叛亂的?當時的形式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閲讀: 9.3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李筠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趙匡胤稱帝后,不少手握重兵的地方節度使處在觀望狀態。對趙匡胤而言,留給他們一點觀望的時間也就足夠了。就在他們觀望、掂量的時候,趙匡胤已經在皇帝的寶座上坐了一百多天。終於有人按奈不住,跳了出來。這個人是否有能力對趙匡胤構成威脅?

趙匡胤是如何平定李筠的叛亂的?當時的形式是怎樣的?

李筠的邏輯

最先跳出來,對趙匡胤表示不服的人是昭義軍節度使、幷州太原人(今山西太原人)李筠。李筠一直在昭義軍節度使的位子上鎮守後周西北邊境,多次與北漢以及支援北漢的契丹作戰,頻頻大捷,先後攻克遼州(今山西左權縣)與長清寨等地,俘獲刺史、大將數百名,成為後周朝廷西北邊境的有力屏障。

論資歷,李筠為昭義軍節度使鎮守潞州、享受高級待遇的時候,趙匡胤還在張永德手下剛剛做上殿前東西班行首的小頭目。一轉眼,彷彿轉瞬之間,趙匡胤變成了大宋的開國之君,成了新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一向狂妄放肆、連周世宗也不得不讓他三分的李筠心裏會平衡嗎?他自稱與周世宗義同兄弟,柴家的天下就這樣沒了,作為兄弟的他會不會因此做出什麼出格的舉動呢?

趙匡胤登基後立即昭告天下,並派遣使者分別到各地節度使通告,詔諭節度使維持原職,並以升職的方式籠絡人心,保持地方的穩定。當朝廷的使者來到潞州,宣諭李筠加兼中書令(正二品)的時候,李筠的反應是拒不受命。左右苦苦相勸,李俊不耐煩了才不得已下拜。

然而這只是剛開始。

招待朝廷使者的酒宴上,李筠突然取出周太祖郭威的畫像,懸掛於廳壁上,對着畫像拜了又拜,淚流滿面。在朝廷使者面前公然悼念前朝主子,這可是大問題。隨從陪侍中還有聰明人,出來及時圓場:“令公被酒,失其常性,幸毋怪也”。

趙匡胤是如何平定李筠的叛亂的?當時的形式是怎樣的? 第2張

有人歡喜有人憂。憂愁的是李筠,是效忠周室,還是歸附新主,李筠此時仍沒有拿定主意。高興的是北漢皇帝劉鈞。劉鈞得知了李筠在接待大宋朝廷使者酒宴上的一幕,知道李筠內心不服,不想向趙匡胤稱臣,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連忙寫了一封信,遣人送到潞州,極力慫恿李筠與北漢聯合,共同起兵對付大宋。

李筠行事總是這麼與眾不同。一方面,他得知北漢願意出兵援助,共同對付趙匡胤,這堅定了他站在大宋朝廷對立面的信心;另一方面,他又把北漢劉鈞的密信轉發給趙匡胤,是向趙匡胤示威呢,還是想讓趙匡胤放心,亦或是麻痺趙匡胤的警惕性?我們對此不得知,不過可以清楚的是,李筠要開始行動了,因為他那比他懂事的兒子多次哭着勸諫,但以李筠的個性,哪裏還聽得進去?

初次交手的試探

李筠種種行為早已引起趙匡胤的不滿。但是,趙匡胤現在還不能對他用兵,一方面他儘量避免武力解決事端;另一方面李筠現在未反,師出無名。所以,他特意親賜詔書,語重心長地安撫李筠,同時又召李筠兒子進京出任皇城使。

李筠也不笨,他清楚趙匡胤此舉的意圖,是想通過兒子作為人質來試探他,他也打着自己的小九九,遂將計就計,派自己的兒子進京,如此一來,他還能準確地把握朝廷的動向,然後伺機起兵,把握會更大些。

李守節一進京,趙匡胤劈頭蓋臉一句話就讓李守節方寸大亂:“太子,汝何故來?”趙匡胤到底技高一籌,為什麼來?還不是你讓來的?但李守節不敢説,單單一個“太子”早已把他嚇得魂飛魄散,因這句話是在告訴他,他父親那點狼子野心早就被趙匡胤看得一清二楚。

趙匡胤是如何平定李筠的叛亂的?當時的形式是怎樣的? 第3張

李守節驚慌失措,不住地磕頭:“陛下何出此言?一定是有人離間父親與陛下的關係”。趙匡胤非常從容地説:“不用狡辯,我早就聽説你多次勸諫,而你父親不聽罷了。你父親派你前來,不過是想讓我殺掉你,然後他藉口出兵罷了。我不會殺你,回去告訴你父親,我即為天子,汝獨不能小讓我耶?”

李守節回去原原本本地將趙匡胤説的話學給他父親聽,又苦苦勸諫。李筠非但不聽,還認為底牌都亮了出來,也無需遮遮掩掩,反而加快了謀反的步伐。趙匡胤目的就是這樣,他也加快了部署。

李筠很傻很天真

建隆元年(960年)四月,李筠令幕府起草討伐趙匡胤的檄文,內容無非是列舉趙匡胤的罪名,以其犯上作亂為根基,言語激烈,詞多不遜。其次將自己的親信送到北漢作為人質,請求北漢出兵支援。最後派遣軍隊襲擊澤州,佔領了軍事要地。澤州素有中原屏障之稱。

五月,李筠與北漢劉鈞在太平驛相會。李筠把希望都壓在了北漢的援助上,但是,李筠與北漢的共同反宋聯盟存在着先天的缺陷,根本就不是什麼制勝的法寶。

趙匡胤是如何平定李筠的叛亂的?當時的形式是怎樣的? 第4張

1、利益相悖

北漢與後周有世仇,而且李筠在昭義節度使的位置上也不止一次地與北漢構兵。因此,劉鈞對李筠尚心存疑慮。不過,劉鈞舉一國之力聯合李筠實現滅宋的野心是千真萬確的,他們之所以能達成盟約,也是在共同敵人強大之下的無奈之舉。

2、關係不平等

他們的聯盟有一致命之處,雙方地位不平等。他們不像歷史上的孫劉聯盟一樣,雖然各有各自的小算盤,但是他們基本上是平等的;而李筠與劉鈞的太平驛相會,李筠一方面以臣子之禮拜見劉鈞,被封為西平王,另一方面又口口聲聲説忠於周室不敢臣宋。

地位之間的不平等必然會導致心態的不平衡,當然,如果結盟的一方不是李筠,而是甘於忍讓臣服之人,聯盟還能繼續下去,偏偏當時北漢沒有考慮到李筠性格因素。

趙匡胤是如何平定李筠的叛亂的?當時的形式是怎樣的? 第5張

3、內部相互猜忌

太平驛相會,李筠非常失望,他高估了北漢的力量,原本以為能夠憑藉北漢的軍隊幫助自己成就大氣候,沒想到北漢的軍隊“兵衞寡弱”,劉鈞也不像一個能成事的人(不似王者),這一趟下來,李筠“內甚悔之”。

更令李筠氣憤的是,劉鈞根本不信任他,派盧贊隨軍監視。盧贊多次要求跟李筠商談軍情,驕橫自專慣的李筠根本不搭理他,二人遂產生摩擦。劉鈞得知後雖派宰相衞融前去調解,但之後的事實也證明了他們的聯盟不堪一擊。

趙匡胤老練精明

李筠反叛的消息傳至開封后,趙匡胤立刻召見樞密使吳廷祚。吳廷祚分析了李筠的優勢與劣勢。優勢在客觀的地利方面,潞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若李筠西下太行山,佔據孟州、洛邑等地,以虎牢關為屏障,足以與大宋一爭高下;劣勢在李筠的性格方面,有勇無謀,驕橫恣肆。

因此,針對李筠的優勢與劣勢,大宋應該首先佔據通往太行的要塞,斷絕他的後路,然後引其出洞,就地殲滅,大宋剛剛建國,不宜打持久戰,必須速戰速決。趙匡胤同意了此方案,並進行了部署,在部署之中,有一條看似不起眼的重要部署:令韓令坤屯兵河陽。

屯兵河陽就是在河陽駐紮軍隊,但並不參加直接的戰鬥。趙匡胤的軍事才能在這一戰顯露無疑,這次征討勝利了自不必説,萬一出師不利,可使趙普分兵守住河陽,再做長遠打算,東山再起。這是開國第一站,趙匡胤只能勝不能敗,且要速戰速決,要不然會有更多人跳出來反抗他。

反觀李筠,上下不同心,利益不一致,下屬覺得局勢不利立馬倒戈,劉鈞也腳底抹油溜之大吉,只留下李筠一人退守澤州城作困獸之鬥。趙匡胤到達澤州城親自督戰,大宋將士鼓足勇氣攻下澤州,李筠投火自焚,自此,趙匡胤前後兩個月將這場動亂平息。

趙匡胤是如何平定李筠的叛亂的?當時的形式是怎樣的? 第6張

小結

李筠手下有個名為閭丘仲卿的從事,早就看清了與北漢聯盟的嚴重性後果,他對李筠分析形勢説:“主公你是孤軍起兵,形勢十分被動;劉鈞的援助恐怕不會有啥用處;趙匡胤兵多將廣,兵甲精鋭,很難和他正面直接交鋒。”

“事已至此,不如西下太行,直抵懷、孟,塞虎牢,據洛邑,東向而爭天下。”

閭丘仲卿對時局與地利的分析非常精準,這一點也正是趙匡胤所擔心的,可剛愎自用的李筠並沒有聽取這個建議,他對自己的影響力估計過高:我是周室老將,和周世宗就像兄弟,禁軍裏都是我熟悉的朋友,看到我來,一定會立即倒戈。

分析一下李筠的形勢,佔領軍事要地澤州無疑是正確的,既可以作為潞州的緩衝地帶,也可以由此西下太行。但他並沒有聽取手下的建議,做下一步的準備。先寄希望於北漢,看到北漢沒有希望後又寄希望于禁軍舊識,希望他們陣前倒戈,這點真的很天真。

李筠的天真與趙匡胤的老練正好形成鮮明對比。李筠的衝動冒失正中趙匡胤下懷,趙匡胤平定李筠之亂後收穫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正所謂“殺雞儆猴”。李筠消失的太快,猴兒都被嚇傻,一個個乖乖進京面聖,接受朝廷安排,臣服趙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