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晏子是個怎樣的人?為何他能深得民心呢?

晏子是個怎樣的人?為何他能深得民心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閲讀: 6.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晏嬰為君王盡到臣子的本分,面對強權不卑亢,以自己的賢德成就民心所向,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晏嬰是春秋時期齊國的上大夫,他歷經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50多年,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與思想家,後世為他著有《晏子春秋》,記錄晏嬰言行的歷史典籍,為後世諸多文人官員學習的榜樣。那麼,晏嬰有着怎樣的傳奇故事?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晏嬰,人稱晏子,齊國上大夫晏弱的兒子,周靈王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上大夫。之後侍奉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齊國國政長達50餘年。晏嬰身材短小、其貌不揚,但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忠心為國,屢諫齊侯,在齊國很有威望。

崔杼作亂殺死齊莊公後,晏嬰得知消息,便不顧生命安危,毅然帶着侍從趕往國都弔唁。晏嬰來到崔杼門前,侍從看到他的神色,很擔心地説:“您是準備為國君殉葬嗎?”晏嬰道:“國君也不是我一個人的國君,我為什麼要為他殉葬?”

晏子是個怎樣的人?為何他能深得民心呢?

這時又有人問他:“那我們要逃跑嗎?”晏嬰説:“國君的死又不是我的罪過?我為什麼跑?”隨從聽他這樣説,更加疑感了,道:“既然您不為國君殉葬,又不想逃亡,那我們就回去吧。”晏嬰説:“眼下國君都死了,我們又能回到哪兒去呢?身為萬民的君主,首先要盡到的本分就是管理國家,而不是仗勢欺人;作為國君的大臣,應當協助國君主持國政,而不是僅僅為了獲取俸祿。所以如果君主為國家而死,臣下就應該為他死;君主為國家而逃亡,臣下就應跟他逃亡。但如果君主只為一己私慾而逃亡,除了他龐愛的人,誰還會承擔責任呢?”

這段話是晏嬰為齊莊公哭喪説的,也充分展示晏嬰的能言善辯,同時指桑罵槐,大罵崔杼這奸臣謀害君王。

説完這段話,晏嬰徑自闖進崔家,摘掉帽子,撲在齊莊公的屍體上嚎啕大哭,哭完便離去。聽到這些話,崔杼心裏很不是滋味,他的貼身隨從想殺掉晏嬰,卻被崔杼攔住了,崔杼感慨道:“他是百姓所愛戴之人,倘若殺了他,我定會失去民心。”

晏子是個怎樣的人?為何他能深得民心呢? 第2張

胸懷坦蕩,拒不妥協

齊莊公死後,崔杼便和慶封密謀擁立新君,最終選定了齊莊公的異母兄弟杵臼為國君,就是齊景公。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勢,崔杼排除異己,逼迫滿朝文武與他歃血為盟,對他表明忠心,如有違背,馬上將其處死。大臣們一個接着一個向崔、慶表了忠心,很快輪到了晏嬰,只見他淡定舉杯,慷慨激昂地對天發誓:“我只忠於君主和國家。但凡為虎作倀,助紂為虐者均不得好死!”説完,一飲而盡。

崔杼見狀怒火中燒,拔出寶劍頂住晏嬰的胸膛,要他重新起誓。晏嬰卻淡定自若,厲聲回答:“要殺要剮隨便你,但我決不屈服!”崔杼更加惱羞成怒,欲將其殺死。這時,崔杼的心腹趕忙向前制止,並悄悄地對崔杼地説:“萬萬使不得呀!”您殺莊公,因為他昏庸無道,所以沒有引起百姓的反抗,而您殺晏嬰,麻煩可就大了。最終,崔杼沒有殺晏嬰,安然無恙地回到家中

巧言進諫,任相於齊

齊景公即位之初,讓晏嬰去治理東阿,並沒有重用他的意思。晏嬰在東阿任職三年,齊景公聽到的對晏嬰的評價都是負面的,甚為惱怒,便把晏嬰召來責問,要將他免職。

晏嬰趕忙上前謝罪説:“君主不要生氣,臣已經知道過錯,如果您肯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重新治理東阿,三年後一定讓您聽到讚譽之聲。”齊景公同意了。果不其然,三年後,從東阿回來的人紛紛誇讚晏嬰的才能。齊景公很開心,決定召晏嬰並獎賞他,誰知晏嬰卻拒絕了賞賜。

齊景公很奇怪,問其原因。晏嬰説:“三年前臣治理東阿,兢兢業業,以民為先,恪盡職守,循章辦事,也因此損害了各種權勢集團的利益。於是,為了讓臣早日下台,他們想盡辦法在您面前毀謗臣,大王聽後自然就不高興。後三年,臣反其道行之,原來那些讒言自然讚美之聲。所以臣覺得,前三年治理東阿,大王是應該給予臣獎勵,臣卻要面對責罰;後三年大王應是懲罰臣,結果臣面對的卻是褒獎。所以臣實在不能接受。”

齊景公聽了晏嬰的講諫,才明白錯過了他這個賢才,深悔自己以前聽信讒言,於是任晏嬰為齊相,讓他輔佐自己治理齊國。晏嬰不僅有政治遠見,更有出眾的外交才能。

公元前531年,晏嬰出使楚國,楚王見他身材矮小,屢次藉機羞辱齊國。憑藉他的巧言善辯,一一化解楚王的羞辱,維護了齊國的尊嚴。楚王慚愧,最終以厚禮相待。

在為相期間,晏嬰為官清廉,非常注重節儉,為國為民着想,屢次勸諫齊景公放寬政令,減輕賦税,令百姓休養生息。在晏嬰的輔佐之下,齊國面貌煥然一新,成為一代賢相。

晏嬰能在齊國動亂中保全自己,可見他的才能。崔杼敢殺國君卻不敢殺晏嬰,可見晏嬰在齊國人心目中的影響力。後世為他著書《晏子春秋》,裏面記錄了晏嬰言行,勸諫君主勤政,拒絕貪圖享樂,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籍。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化作管仲,孔子也曾稱讚説:“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