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朱由檢與朝臣因南遷問題爭論不下,最終錯過最佳時機

朱由檢與朝臣因南遷問題爭論不下,最終錯過最佳時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閲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由檢,即明思宗、崇禎帝,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在位共十七年,年號“崇禎”。朱由檢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生母為孝純皇后劉氏。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朝就此滅亡。從此後的事態發展來看,崇禎皇帝南遷,明朝並非沒有一戰之力。那麼,崇禎皇帝為何寧願選擇自縊而亡,卻不選擇南遷呢?

朝堂曾因南遷爭論不下,崇禎對此猶豫不決

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號“大順”,改元“永昌”。此時的局勢對明廷來説已經極為不利,農民軍已成燎原之勢,再加上陝西、山西、河北等地正在遭遇持續長達十年的瘟疫,京師已經隨時有被圍攻的危險。

於是,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大臣李明睿建議朱由檢放棄京師,儘快南遷。李明睿的這個建議顯然已經説動了朱由檢,但朱由檢依然難以下定決心,因而對李明睿説道,“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李明睿繼續勸説,“天命微密,當內斷聖心,勿致噬臍之憂”。意思是當斷則斷,萬萬不可再有所猶豫。

朱由檢與朝臣因南遷問題爭論不下,最終錯過最佳時機

在朱由檢的猶豫不決中,南遷之事便一直拖延到了三月,此時李自成已經一路勢如破竹地直驅京師而來。然而,即使到了這種危急時刻,朱由檢仍然不願承擔放棄京師的罵名,雖然正式提出了南遷之議,但卻依然是以李明睿的名義提出的,他對大臣們説,“李明睿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於社稷,朕將何往?又勸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諸卿以為如何?”

結果,此意果然遭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對,在陳演的示意下,兵科給事中李時亨説道,“奉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

陳演更是揚言,“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民心。不殺李明睿,何以治天下!”結果,事情鬧到這一步,再也沒人敢提南遷之事,而朱由檢也因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對,最終放棄了南遷。

以當時情形判斷,南遷的確非常危險

那麼,如果朱由檢堅決南遷,是否有可能成功呢?事實上,即使朱由檢真的下定決心南遷,此事仍然極難成功,原因有以下幾點:

朱由檢與朝臣因南遷問題爭論不下,最終錯過最佳時機 第2張

1、南北被義軍隔斷,南遷太過危險。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時,農民軍在北方已成燎原之勢,而從北京到南京的大片地區,都是起義軍的活動區域,這種情況下貿然南遷,護衞兵力太少的話,將會變得極為危險;而如果護衞兵力太多,行進速度則必將受到嚴重影響,且目標過大,難免會陷入到了義軍的重重打擊之中。

2、朝臣爭執不下,無法達成一致。對於南遷這樣的大事,由於大臣們爭論不下,而始終難以有所決斷。其實大臣們反對的原因無非三點,一是南遷路途危險,自己小命重要;二是大臣們多年的根基,以及積攢的財產全在北京,要他們放棄這些南遷談何容易;三是太原陷落後,李建泰曾建議護送太子南遷,從而有備無患,然而一旦以南方為主,北方大臣又該如何自處?雖然明廷已經危機重重,奈何大臣們卻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爭得面紅耳赤,完全不顧國家存亡,正如朱由檢後來所説,“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是亡國之臣爾”。

3、前線敗得太快,朝廷反應不及。以上不過是朝堂爭論不下的原因,而真正導致南遷失去希望的,則是前線戰事的迅速惡化。從李自成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起兵攻向京城,堪稱勢如破竹,到二月時形勢便已經急轉直下,到三月朱由檢發佈“命天下兵勤王”的詔令時,李自成已經攻入山西並迅速向京城挺進,京師已經是危機重重。結果,就在吳三桂剛剛率兵抵達山海關時,北京城便已經告破。

綜上所述,不論是朱由檢南遷,還是太子南遷,一方面由於朱由檢自己猶豫不決,另一方面由於朝廷爭論不下,已經錯過了最佳應對時機,再加上前線敗的速度實在太快,等到三月初四南遷之議失敗,無論是號召天下兵馬勤王,還是再選擇遷都,都已經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