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釋迦牟尼出家前是怎麼樣的?有着怎樣的生平故事

釋迦牟尼出家前是怎麼樣的?有着怎樣的生平故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閲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出家前

佛陀時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國,基本上都是君主制。此外還有若干獨立或半獨立的小國,釋迦族統治的迦毗羅衞就是其中之一。它臣屬於憍薩羅國,位於今天尼泊爾境內,接近印度邊界。釋迦族從事以稻作為主的農業。當時釋迦族的政治體制,有學者認為是貴族共和制,即由少數統治者協商進行統治;另有學者認為釋迦族實行的是專制的少數寡頭政治。

釋迦牟尼的父親淨飯王是釋迦族的首長之一;母親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鄉天臂城待產,在藍毗尼園產下佛陀。相對晚期的佛典編者對此添加戲劇性描寫:摩耶夫人懷孕前夢見白象入胎;她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是站着生下佛陀的;阿含經更説佛是從摩耶右脅生出的;相士阿私陀聽聞太子出生,進宮預言太子將會成佛,而他等不到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摩耶夫人在他誕生七天後去世,他由淨飯王的續妃波闍波提撫育(大乘佛教傳此人是佛的姨母;另説由乳母撫養)。七歲開始接受學業培養,包括吠陀和五明學藝,以及兵法和武術等。十六歲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另説有三夫人),生有一子名羅睺羅。在一部早期經典中,他自述青年時期生活奢侈,極盡聲色娛樂,有暖、涼、雨三時宮殿輪換居住。這是當時貴族階層無論武士或商人習以為常的奢侈情況。但他因深深困擾於生死問題而出家。

釋迦牟尼出家前是怎麼樣的?有着怎樣的生平故事

釋迦牟尼出家的原因

國族形勢的影響:在當時十六國爭霸的時代,釋迦族的迦毗羅衞國(東方剎帝利)臣屬於憍薩羅國(西方婆羅門勢力),釋迦族不斷受到強鄰的侵略威脅,地位十分脆弱。作為沒落部族的王子,面對國族暗淡前景,他有意為迦毗羅衞爭取思想權威的地位,從而鞏固剎帝利的統治。

沙門思潮的影響:當時的印度,在重解脱的宗教風氣下,對哲學和思想的追求相當普遍。出現以不同形式出家的沙門,這是婆羅門的對立面。深居於森林茂密之處進行沉思,是印度的傳統。這淵源於稍早於《奧義書》的《森林書》時代,到佛陀時代已成為印度上層階級的一種風氣。

成長環境與個性:幼年喪母的他,在年少時便具有強烈的內省傾向和敏鋭的感受力。傳説他在隨父外出農耕祭典時,獨自在樹下坐禪,達到初禪之境;他見蟲子被農夫掘起,又被飛鳥啄食,痛感眾生相殘。這種對世間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結婚生子後也沒有消除。所謂“四門遊觀”事件:他出城分別見到老人、病人、死人,當最後看到出家沙門時便決定出家,一般認為這是釋迦牟尼出家動機的象徵性説法。

覓道的經過

出家到摩揭陀國:佛陀29歲出家(或19歲、25歲)。他在某天中夜離城,行至阿那瑪河畔,剃去鬚髮並去除飾物。然後南行至當時印度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國,這裏羣集眾多新型思想家。據載他在首都王舍城託缽時引起了頻婆娑羅王的注意,國王勸他放棄出家並交給他一支軍隊,他拒絕了。剃髮和託缽是當時出家沙門的風尚,表示與婆羅門的對立。

釋迦牟尼出家前是怎麼樣的?有着怎樣的生平故事 第2張

禪修:他從學阿羅陀迦蘭,達到“無所有處定”。阿羅陀希望他留下,但他因為不滿足於此而退出;又從學鬱陀蘭弗,達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處定”,即泯“想”和“非想”的差別,住於“平等寂靜”的知見,感到心似乎與“不動的真理”合一。但這仍然無法解決問題,他還是離開了。

瑜伽禪定是印度東方哲學的具體形式,到釋迦時代則十分流行。這裏的“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包含在原始佛教教理的“四無色定”中。佛教在禪定上安立智慧,表示只修定並無法契合真理。禪定雖是心的鍛鍊,但出定後又回到動搖不停的心,所以禪定自身是盲目的。

苦行:釋迦牟尼苦行處是尼連禪河畔的優婁頻羅聚落。苦行流行於各時代,主張折磨不淨的肉體達到解脱,受出家人普遍崇敬。佛以六年時間深入極端苦行,摧殘自己的身心,竟使其他苦行者以為他將喪命。最終他認為苦行無益,因無法達到覺悟與涅槃,所以放棄。他回憶起小時候在樹下的初禪體驗,認為這可能有所幫助。他在尼連禪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蘇耶妲的乳糜之供。憍陳如等五隨從因此厭棄他。這成為佛後來表達佛教立場的開端,即佛教的教義不提倡無意義的苦行。

證覺成道

他通過正常飲食恢復了體力,來到距苦行處不遠的伽耶城,不久後開悟成為“佛陀”。此時他35歲(或31歲)。據上座部所説,成道前,當他努力調伏自心,七年來圍困他的“魔”在此時“現形”。其“十魔軍”有:色慾;不樂梵行;飢渴;貪愛;懶惰昏沉;恐懼;疑惑;毀損執着;獲取奉承、榮譽與非正名聲;貢高我慢。諸天無法戰勝“魔軍”,也曾有修行者投降。他以“慧”戰勝“魔軍”。

關於釋迦牟尼覺悟的內容,《阿含經》中的説法竟有十五種之多,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或説由四諦而悟;或由十二因緣而悟;或四禪中得三明而悟。作為完整系統化的四諦和十二因緣,或不視為成道內觀的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內容,都是關於緣起和寂滅的學説。

釋迦牟尼出家前是怎麼樣的?有着怎樣的生平故事 第3張

佛陀開悟後享受於法樂中。他感到其學説尚不能被接受和理解,有不願説法的心理。據上座部説,梵天王得知佛不願説法,感覺事態嚴重而下凡勸請,他保證世間將會有人能夠理解佛法,佛最後同意説法。此處以婆羅門教的上帝勸請佛陀,意將佛教地位抬高到神教之上。

初轉法輪

佛靜坐約一個月(期間有二商人供養麩蜜)後開始遊行。他欲尋找離開自己的五比丘。途遇詭辯外道鬱婆伽問他師從何人,他表明無所師從而成道,這位異學者只説“也許吧”,搖搖頭往另一條路走了。這裏暗示為一條邪路,鬱婆伽的反應象徵有些人還不願瞭解這種新的學説。

他來到位於波羅奈城郊外的鹿野苑,這裏距伽耶城約210公里,有野鹿自由活動,當時的宗教家聚集於此。他找到五比丘,他們有意表示冷淡。佛表明自己已經證悟,將示法教化。五人持續了相當長時間的質疑,但最後認可了他並聽聞教導。他們在鹿野苑過着集體生活,五比丘一一領會了説法的內容,成為佛的首批弟子。釋迦牟尼在鹿野苑的首次説法,被稱為“初轉法輪”。

這段時期説法的內容,一般認為他首先闡明“中道”,後説“四諦”或“八正道”。對此也有很多分歧,也有人認為“八正道”或“四諦”的系統化此時並未完成。上座部和説出世部的記載都説後來佛向五比丘作了一番更深奧難懂的講話,他將經驗現象分析為“五藴”並提出“無我”的學説。

釋迦牟尼出家前是怎麼樣的?有着怎樣的生平故事 第4張

前期的教化

在波羅奈城的活動:最初説法之後,釋迦牟尼暫時留在鹿野苑。波羅奈城當時是水陸交通樞紐,經濟貿易很活躍。該國富商俱梨迦長者之子耶舍在聽聞説法後決心出家;耶舍父母和妻子也皈依佛教;耶舍的朋友們也紛紛出家,據説有54人。在波羅奈度完雨期後,佛囑咐他們獨自分頭遊歷各地,而他自己獨往摩揭陀的優婁頻羅聚落。

摩揭陀國的初期教化:釋迦牟尼返回優婁頻羅,事火外道三迦葉及其門徒改宗佛教。皈依佛教的摩揭陀人中,不少是受到三迦葉的影響。佛成道次年到王舍城,頻婆娑羅王成為護法居士並贈送竹林精舍。成道第四年,本是詭辯派的舍利弗和目犍連帶領同門皈依佛教,二人指導了教團在理論上的重大完善和發展。摩訶迦葉也在此時期皈依,佛滅後他成為教團的實際統領者。憍薩羅國富商須達多,在王舍城投宿期間皈依釋迦,此人對後來佛在憍薩羅國的傳教起着重要作用。

訪問釋迦國:結束摩揭陀國的教化,佛訪問釋迦國(不止一次)。一般認為其獨子羅睺羅和異母弟難陀(當時是訂婚期)都在首次訪問時出家。淨飯王表明,從前佛出家他很痛苦,難陀出家也一樣,現在羅睺羅又要走,他非常傷心。他要求別讓父母不許之子出家,佛加入了這項新規定。佛的堂弟阿難、阿那律、提婆達多等後來均出家;宮廷理髮師優波離也出家了。

舍衞城教化

釋迦牟尼前期以摩揭陀國的王舍城為中心傳教,較晚才涉足北方憍薩羅國的舍衞城。皈依於王舍城的須達多長者,是舍衞城的首位佛徒;由於他的活動,佛教才在舍衞城奠定了基礎。他買下太子祇陀的一塊地,修建祗園精舍贈送給教團,釋迦牟尼後半生才得以在舍衞城傳教。

佛教在舍衞城的傳播,經歷了敵對勢力各種阻礙。本土宗教以六師外道佔支配地位;從國王起,傳統婆羅門教形式上仍受重用。據載,舍衞城一個祭火婆羅門見釋迦牟尼正在託缽,對他破口辱罵。佛教在當時環境不被輕易接受,佛陀也遭到他們的陷害。和妓女有關的旃遮偽裝懷孕事件、孫陀利被害事件,這兩起婆羅門勢力製造的陰謀都發生在舍衞城傳教最初期。

釋迦牟尼出家前是怎麼樣的?有着怎樣的生平故事 第5張

儘管有外界種種阻礙,佛教也在舍衞城得以廣弘。波斯匿王的皈依有重要作用,他看到佛受民眾崇敬,自己也成為佛教的熱心保護者。其他重要弟子如富樓那、須菩提、迦旃延,都是在舍衞城皈依佛教的。其中須菩提是須達多長者的外甥,其他二人則是慕名而遠道來訪的。

晚年境況

晚年的釋迦牟尼頗為不順,不幸事件接踵而來。

僧團分裂(提婆達多叛逆):佛陀事業末期,還是碰到了嚴重的內部糾紛。佛的堂弟提婆達多因意見不合而造成僧團分裂,這發生在成道後30年左右。據説提婆達多想獲得僧團領導權。他在戒律上提出傾向苦行的“五法”,佛不同意,他遂帶領支持者離開僧團。提婆達多與外道六師之一的晡刺拿是親密好友,二人的思想都否認輪迴和善惡業報。在當時沙門體系內,對苦行與輪迴説的立場是較重大的問題。這兩方面,提婆達多都與釋迦牟尼根本對立。

南北傳佛典中提婆達多謀殺佛陀的種種暴行和捲入政治陰謀的記載,被認為是佛陀派記錄者的捏造和誇大。提婆達多一度在僧團享有聲望,受到如來大弟子稱讚,具有一定的徒眾和力量。季羨林認為,提婆達多和釋迦牟尼並非私人恩怨,而是當時僧伽內部兩條思想路線的鬥爭。但提婆達多作為鬥爭失敗者,在後世佛徒筆下不會有好的形象。有一種稍後的證據,提婆達多的團體存在了上千年(法顯、玄奘、義淨都在印度見到提婆達多派的僧人),這證明了他的影響深遠。

釋迦牟尼出家前是怎麼樣的?有着怎樣的生平故事 第6張

雙賢入滅:被譽為“雙賢弟子”的舍利弗與大目犍連,在佛陀晚年遊化各方,使佛法得以有序開展。在耆那教記錄中,甚至認為佛教教團是由舍利弗統率而非釋迦牟尼。然而這兩人先於佛陀相繼去世。舍利弗因病而死於故鄉那羅陀村;目犍連在羅閲城遭婆羅門襲擊,傷重而死。不久後佛陀在一次説法時説:“舍利弗和目犍連入滅後,我覺得這樣的集會,猶如虛空……”

釋迦族被吞併:釋迦牟尼晚年,釋迦族被憍薩羅國吞併。北傳佛教説琉璃王攻入迦毗羅衞大舉屠殺,釋迦族人幾近滅絕,佛曾兩度試圖阻擋。在強鄰兼併政策下,弱小的迦毗羅衞遲早要接受被吞併的命運。南傳經典並無釋迦族被滅的説法,釋迦族人在佛滅後也有參與後事。據斯里蘭卡佛教文獻及耆那教文獻所記載,部分釋迦族人為躲避屠殺從迦毗羅衞城逃到毗發瓦那。

入滅前後

“我已老、衰耄矣。我之旅路將盡、年壽將滿,年齡已八十矣。

阿難,猶如舊車輛之整修,尚依革紐相助,勉強而行。”

生命的最後一年,釋迦牟尼在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住了一段時間。

從靈鷲山回故國迦毗羅衞,是最後的旅途。然而他在返回故鄉的途中逝世了。

摩羯陀出發:正策劃攻打拔耆國的阿闍世派大臣拜訪佛陀,但他的攻打計劃沒有得到佛陀的支持。隨後佛陀在法堂集會,講述使僧伽發達的法則和“七覺支”。佛陀出發,途中幾度為比丘説法,包括“四諦”、“戒定慧”、“佛法僧”幾個主題。

釋迦牟尼出家前是怎麼樣的?有着怎樣的生平故事 第7張

吠舍離安居:佛到拔耆國都吠舍離,受庵摩羅宴請。後往梨婆村準備過雨季,村莊食宿不夠,佛與阿難留駐,弟子們四散居住。佛患重病,知大限將至,他努力抑制病苦,之後病情有所好轉。阿難請佛教命,佛表明他説法無任何隱藏;教導“自依止,法依止”和“四念處”;後來發表關於佛法提綱的講話。雨季過後辭別吠舍離,一路説法不斷。

拘屍那入滅:佛在南末羅國,受鐵匠純陀宴請後腹痛痢血。稍息後在拘孫河沐浴,前往北末羅國都拘屍那迦,中途讓阿難回去安慰純陀。渡過尼連禪河至一娑羅樹林,已疲憊不堪,阿難鋪好卧具,佛躺下側卧。須跋陀前來求見被阿難拒絕,佛讓見面。他問教派僧侶是否證知,佛表明若無八正道則無真正的沙門果,須跋陀皈依成為最後的弟子。佛交待,以後法和戒律就是老師;若僧團願意,“小小戒”可舍。最後説:“諸行皆是壞滅法,應自精進不放逸,勤求出道。” 佛在禪定中安詳而逝。

後事:佛入滅時身邊大弟子只有阿那律和阿難在,遺體被移至郊外天冠寺。七天後大迦葉和僧眾集合,與末羅居民以輪王禮荼毗。遺骨在集會堂安置七天,末羅人以歌舞香花表達恭敬。周圍八國遣使,經徒盧那調解,遺骨平分八份;徒盧那把瓶子帶回供奉;遲到的孔雀族人見遺骨已被分完,便帶走骨灰。所以共八座佛骨舍利塔、一座瓶塔、一座骨灰塔。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