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青苗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從立竿見影到曇花一現經歷了什麼?

青苗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從立竿見影到曇花一現經歷了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閲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小編一起走進了解青苗法的故事。

“青苗法”是由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九月施行,其主要內容是:諸路以見存常平、廣惠倉的一千五百萬石錢各為本,如是糧谷,即與轉運司兑換成現錢,以現錢貸給廣大鄉村民户,有剩餘也可以貸給城市裏的各户。民户貸請時,須五户或十户結為一保,由上三等户作保,每年正月三十日以前貸請夏料,五月三十日以前貸請秋料,夏料和秋料分別於五月和十月隨二税償還,各收息二分。

“青苗法”為什麼會從立竿見影到曇花一現?

第一、“青苗法”為什麼可以立竿見影

土地兼併是各朝各代都有的事情,而且各個朝代都嚴厲禁止,但唯獨宋朝對土地兼併不再抑制。

青苗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從立竿見影到曇花一現經歷了什麼?

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下詔:“所在長吏,告諭百姓,有能廣植桑棗、開墾荒田者,並只納舊租,永不通檢。”宋人王明清解釋:“不抑兼併,富室連我阡陌,為國守財爾。緩急盜賊發,邊境擾動,兼併之財,樂於輸納,皆我之物。”

《續資治通鑑長編》上記載: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到嘉祐六年(1061年)統計數字的平均計算,這個期間全國平均總户數為1051.5萬户,其中主户平均為656.27萬户,客户平均為395.2萬户,即大約有37.6%的農户失去了土地。

從上述數據統計就能看出,宋朝的土地集中度極高,主户中的前三等在總户數中所佔比例低於10%,佔有的土地資源卻超過三分之二,有30%~40%的農民沒有任何土地,從這裏也能發現,州府之中,失去土地的百姓已經十分之四了。

宋仁宗時期失去的土地的百姓已經佔了四成,剩下的百姓所有的土地各户也不會有多少,因為隨着時間的推移,平民百姓的土地只會慢慢的變少,絕對不會增加,從宋仁宗趙禎到宋神宗趙頊之間差不多有十年時間,完全失去土地及逐步失去土地的百姓會更多,那麼”青苗法“真正能夠惠及的百姓能有多少,恐怕十不存四了,這個時候土地都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在土地兼併愈演愈烈之下,世家豪門土地越來越多,那麼“青苗法”實施起來,這些錢都會落入這些世家豪門手裏,因為田地都在他們這羣人手裏,眾所周知,宋朝商業發達,這羣人就會拿這筆錢做生意,或者再次放貸出去。

青苗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從立竿見影到曇花一現經歷了什麼? 第2張

這些都是一些地主豪強或者勛貴,拿着朝廷的錢去進行各種商業活動,所獲得的利益遠遠要比朝廷所收的利息更多,這個時候,所有有資本進行接口的肯定會一擁而上享受“青苗法”這道大餐,那當然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為這些人肯定會繳納足夠的利息,因為他們賺取的更多,而且還不用本錢,何樂而不為呢?

第二、“熙寧變法”為什麼曇花一現

嚴格上來講,“青苗法”一直貫穿着整個“熙寧變法”,直到王安石的整個“熙寧變法”失敗才廢除“青苗法”,其實是整個“熙寧變法”曇花一現,“青苗法”只是陪着“熙寧變法”曇花一現。

眾所周知,王安石的變法內容最後一條是“免行法”,這又是一條什麼樣的變法內容,導致王安石徹底失敗的呢?

王安石的“免行條貫”在開封商行中實行之後,各行按照收利多少交納免行錢,免除行户對官府的供應。也就是説,商户們繳納免行税之後不再向官府和權貴免費供應任何商品,官府那怕是皇宮之中買商品,都要由當時的市易司估定物價高低,按價購買。

要知道“免行法”之前,大宋皇宮和權貴們的一切採購,尤其是在開封城的採購都是不花錢的,各商行必須為官府和權貴們無條件地奉上他們所需要的商品,官吏們就有機會上下其手,索取財物,各行所費錢財往往在官府所需物資的十倍以上,不僅如此,官府和權貴們還肆意勒索這些商行提供遠超採購需要的商品,倘不如意,即恃權懲治,小商販多因此失業,多出來的供應就被各個皇族、後族、勛貴瓜分,歷朝歷代這些人都是既得利益者。

青苗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從立竿見影到曇花一現經歷了什麼? 第3張

“免行法”確實為朝廷增加一批收入,同時對商人也較為有利,但是皇族,後族,以及其餘勛貴們不這樣看,因為他們這一羣人是被打擊的對象。從恣意勒索和從中漁利局面變成要花錢了,“免行法”實行,這些人羣必定反對,所以反對王安石越來越多,直到充滿了整個朝堂,這種情況之下,不要説只是宰相的王安石,就算是皇帝也不可能將變法繼續下去了。

公元1085年,宋神宗駕崩,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為宰相,新法幾乎全被廢掉,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已然失敗,從公元1069年至公元1085年期間,短短十六年,確實算得上是曇花一現,而“民不加賦而國用足”也徹底成為了一句空話,這裏面少不了反對派阻撓的原因,但更多還是王安石的原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