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清朝的鎮國公、輔國公與一等公,誰才是權利最大的那一個?

清朝的鎮國公、輔國公與一等公,誰才是權利最大的那一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閲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看電視劇,常常會聽到鎮國公、輔國公與一等公,聽名字就知道是很高的官職,那麼清朝的鎮國公、輔國公與一等公,誰才是權利最大的那一個?

清朝的這皇室宗親、蒙古貴族、外姓功臣三大類封爵,就身份地位而論,皇室宗親地位最高,其次則是蒙古貴族,再次才是外姓功臣。但是這指的是身份地位,實際收入待遇上還有所不同,實際收入待遇還是皇室宗親最高,其次就是外姓功臣,再次之則是蒙古貴族。

先大致説一説皇室宗親爵位主要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其中親王、郡王、貝勒以及貝子這四等爵位屬於皇室宗親中的高級爵位,受封者大多是皇帝近親。

清朝的鎮國公、輔國公與一等公,誰才是權利最大的那一個?

鎮國公和輔國公屬於皇室中的中級爵位,而鎮國公和輔國公又分為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和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這兩者在收入待遇上是相同的,鎮國公是年收入700兩銀子和700斛祿米,輔國公則是年收入500兩銀子和500斛祿米。

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和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的主要區別在身份地位上,清朝比較注重地位面子,所謂八分就是分別指朱輪、紫韁、寶石頂、雙眼花翎、牛角燈、茶搭子、馬坐褥和門釘這八種待遇。

朱輪和紫韁是指的出行馬車的車輪和馬兒的韁繩,奉恩鎮國公和奉恩輔國公的馬車是可以使用紅色馬車輪和紫色韁繩,這代表着身份地位的區別和象徵,而不入八分的鎮國公和輔國公是不允許使用這兩樣的。

清朝的鎮國公、輔國公與一等公,誰才是權利最大的那一個? 第2張

寶石頂是指的帽子上的頂子為紅寶石頂,在皇室宗親的爵位這來説一般只有奉恩鎮國公和奉恩輔國公以上的爵位才能享受紅寶石頂,而外姓大臣一品官就可以享受紅寶石頂待遇,外姓大臣的一等公爵位也是紅寶石頂,在皇室宗親這就有區分了,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以下的爵位都是佩戴二品官的珊瑚頂子。

雙眼花翎則是指帽子後面佩戴的羽毛加單眼、雙眼或三眼,爵位越高的眼數越多,親王到貝子這一級別直接就佩戴三眼花翎,奉恩鎮國公和奉恩輔國公佩戴雙眼花翎,從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往下的宗室爵位則只能佩戴單眼花翎。

牛角燈是夜晚照明的射燈;茶搭子是用於熱水保温的設備,就相當於暖壺;馬坐褥是騎的馬鞍轡下墊的一層褥子,增加坐騎舒適性。這些待遇也都是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所不能享有的。

清朝的鎮國公、輔國公與一等公,誰才是權利最大的那一個? 第3張

門釘則是指家裏大門上的釘子,門釘數量根據身份等級高低則不同,皇帝最高,所以紫禁城內的門釘都是九行九列八十一顆門釘,親王家的門釘屬於僅次於皇宮的門釘數量,是九行七列六十三顆門釘,郡王爵位到奉恩輔國公這一級別府上門釘數量是相同的,都是七行七列四十九顆門釘,不入八分公爵府上門釘都是五行九列五九四十五顆門釘。

在門釘上外姓大臣受封的一等公爵家中的門釘數量與奉恩鎮國公和奉恩輔國公家中的門釘數量相同,都是七七四十九顆門釘,外姓大臣獲封侯爵家中的門釘數量則是和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家中的門釘數量相同,外姓大臣侯爵以下爵位家中的門釘數量都是五行五列二十五顆門釘。

清朝皇室宗親的爵位中從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以下都屬於低等爵位,但是相比之下皇室宗親的爵位不管是收入待遇還是身份地位待遇都要比蒙古貴族和外姓功臣要高一點。

蒙古貴族其實也有一套和清朝皇室宗親同級的封爵,蒙古貴族只是在蒙古親王之上多了一個汗王封爵,按道理蒙古汗王的身份地位要比皇室宗親中的親王還高,可是蒙古汗王年收入2500兩銀子和綢緞40匹,而清朝皇室宗親的親王年收入是1萬兩銀子外加1萬斛祿米,雖然身份地位上清朝的親王沒有蒙古汗王高,但是年收入卻比蒙古汗王高很多,蒙古汗王的年收入等同於皇室宗親爵位中的多羅貝勒年收入。

同樣蒙古貴族中的鎮國公年收入則只有300兩銀子和綢緞9匹,遠比清朝皇室宗親封爵中的鎮國公爵位收入低了一半多。而在公爵這一級別上,外姓功臣的一等公爵位年收入則和皇室宗親的鎮國公爵位年收入一樣多,二者都是700兩銀子和700斛祿米。清朝皇室宗親的輔國公爵位年收入為500兩銀子和500斛祿米,這個收入等同於外姓功臣的一等伯爵位年收入,而蒙古貴族的輔國公爵位年收入則只有200兩銀子和綢緞7匹,遠不如皇室宗親和外姓功臣。

所以清朝統治者很會玩政治平衡,在身份地位和門面牌場上給足了蒙古貴族的面子,可是在實際收入中外姓功臣收入則比較高,這樣一來蒙古貴族在面子上也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外姓功臣則獲得了實際利益。當然,最終還是以皇室宗親為尊,畢竟皇室宗親代表的是清朝皇室門面。

清朝的鎮國公、輔國公與一等公,誰才是權利最大的那一個? 第4張

除了收入和門面排場之外,還有就是在清朝的國家大型典禮上和朝會時最能看出官爵的地位高低。

清朝平時朝會或者國宴再或者國家大型典禮活動上,王公貴族和文武百官是要排班站隊列的,從親王爵位到奉恩輔國公這一級別屬於王公班列,爵位最高的親王排在最前方離皇帝最近,奉恩鎮國公和奉恩輔國公就屬於王公列隊中的末尾了。

而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以下的皇室宗親爵位都是屬於隨旗行走班列,他們都要站在隸屬於自身的八旗之列,跟着本旗旗主站隊排列,也是按照爵位高低排列,所以不入八分鎮國公和輔國公就屬於隨旗行走班列中的頭排人物了,因此奉恩鎮國公和輔國公就屬於鳳尾,而不入八分鎮國公和輔國公就屬於雞頭了。

同樣外姓大臣有官職在身,就得按大臣的品級班列排列,先看官員爵位,爵位最高的站最前面排頭,再看官級,這樣排的話,那麼外姓功臣的一等公爵位就站在最前面了,但是即便如此,他們也比奉恩鎮國公站在王公班列的最尾部離皇帝還遠一些。

清朝的鎮國公、輔國公與一等公,誰才是權利最大的那一個? 第5張

總之在朝會和國宴還有大型國家典禮活動上,離皇帝最近的永遠都是那些近親皇室成員,奉恩鎮國公和輔國公即便站在王公班列的最尾部,也要比隨旗行走和大臣品級班列的人離皇帝近,也代表着他們的地位更高。

其實鎮國公爵位在清初時期屬於是第三等爵位,也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那時候清朝還叫後金,並沒有設立親王和郡王爵位,皇室最高爵位是貝勒,然後是貝子,第三等則是鎮國公和輔國公,在這時期鎮國公爵位屬於是高等爵位。

因此在努爾哈赤時期他的兒子還有不少人被封為鎮國公或者輔國公,隨着清太宗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這時候才正式效仿明朝的爵位制度,設立了親王和郡王爵位,鎮國公爵位也由原來的高等爵位變成了中等爵位。

清朝的鎮國公、輔國公與一等公,誰才是權利最大的那一個? 第6張

雖然皇太極設立了親王和郡王兩大頂級爵位,但是當時這兩大頂級爵位只冊封給立下極大戰功的皇子們。比如努爾哈赤的嫡次子代善,他不僅對清朝開國立有極大的戰功,而且在後來努爾哈赤去世後鼎力支持獨尊皇太極繼位執政,對皇太極有擁立之功,因此皇太極更改大清爵位制度時,就把二哥代善冊封為地位僅次於皇帝的禮親王,這既是對代善戰功的獎勵也是對他的尊崇。

可以看到第一批被封王爵的人大多是像代善這樣有軍功的皇子,可是努爾哈赤有16個兒子,還有不少沒有像代善這麼能征善戰為大清開國立有軍功的人,所以皇太極對這些兄弟並沒有封以王爵,只保留了他們之前在努爾哈赤時期的爵位。

再加上後來清朝設定了承襲爵位降級承襲的制度,但是降級承襲爵位中規定,努爾哈赤一脈的嫡系子孫最低降級到不入八分鎮國公或輔國公為止,因此在努爾哈赤後來的嫡系子孫中還有不少都是鎮國公或者輔國公爵位的人,這些人作為努爾哈赤的嫡系子孫,他們雖然在皇室宗親中爵位只屬於中等,但是地位絕對要比外姓功臣的一等公要高。

清朝的鎮國公、輔國公與一等公,誰才是權利最大的那一個? 第7張

而且清朝是有着八旗制度的,皇室近支宗親(主要指努爾哈赤的嫡系子孫和其侄子濟爾哈朗的後人)大多有旗分牛錄,清朝很多皇室鎮國公可能爵位不高,但是在八旗內部有自己的旗分牛錄也就是旗丁屬人,而清朝的外姓功臣基本都是屬於在旗的人。如果某位外姓功臣的一等公爵恰好是某位鎮國公所在旗下的旗人,雖然鎮國公不是旗主,但他只要有旗分牛錄也算是一等公的半個主子,如果一等公又恰好是該鎮國公旗分牛錄之下的屬人,那鎮國公就是一等公的主子了,一等公見到鎮國公就得下跪請安,這樣就更能明白鎮國公的地位要比一等公高多了。

但是到了清朝中期之後,皇室宗親的權力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帝王的削弱和打壓,皇室宗親們大多隻剩下崇高的身份地位,實際權力並不大。而外姓功臣尤其是在清朝中期之後,能獲封一等公的人都是立下極大戰功或者特別受皇帝寵愛的人,這些人在官場上也都是出將入相的人。

比如乾隆的小舅子傅恆,他幫助乾隆平定了大小金川叛亂、攻滅了準噶爾汗國、反擊攻打緬甸邊患,立下了很多戰功,他不光是一等忠勇公,在官場上還是大學士、軍機大臣,可以説是出將入相,權力極大,一般的鎮國公不管是奉恩還是不入八分的都已經是乾隆遠親了,在權力和信任度方面肯定是遠不如傅恆。

可是傅恆死後也只能按照外姓功臣的一等公的級別舉行葬禮,乾隆念在傅恆立有大功的份上,特意下旨讓傅恆以皇室宗親的鎮國公爵位級別舉行葬禮,這也説明了在身份地位和排面上傅恆即便立下再多的戰功也不如皇室宗親的鎮國公高,但是在權力和皇帝的信任度上傅恆絕對要比當時的鎮國公都強很多。

清朝的鎮國公、輔國公與一等公,誰才是權利最大的那一個? 第8張

外姓功臣的一等公即便像傅恆這樣,權力再大,再受皇帝寵信,見到自己旗屬的鎮國公也得恭敬的行禮,這是清朝的祖制規矩,當然,鎮國公也不會太過傲慢,畢竟在實際權力方面自己遠不如人家,只是表面上互相做做樣子而已。

就像乾隆時期的大貪官和珅,他不僅深受乾隆喜愛和信任,官職高權力也很大,還有一等忠襄公的封爵,但他隸屬於正紅旗,如果他看到掌管自己旗屬牛錄的正紅旗鎮國公,他也一樣得給人家跪下磕頭請安,這也説明了鎮國公的地位要比外姓功臣的一等公的地位高得多。

不過一般情況下皇帝為了避免已經位極人臣的一等公見到自己旗屬主子請安的尷尬局面,通常皇帝都會為立有軍功的一等公抬旗,把他們抬入到上三旗中。

清朝自順治親政之後,兩黃旗加正白旗被收歸皇帝親自統領,也就是沒有旗主王爺,兩黃旗加正白旗這三旗也就被稱之為上三旗,而且後來在康熙時期又規定上三旗中不得有皇室近親,康熙的兒子們成年之後分府治事大多被分到下五旗,皇室宗親也在康熙時期被分到下五旗,因此上三旗沒有皇室宗親成員,把這些一等功臣抬旗到上三旗,就代表着他們以後只向皇帝磕頭請安即可,不用再給其他的旗屬皇室宗親磕頭請安了。

清朝的鎮國公、輔國公與一等公,誰才是權利最大的那一個? 第9張

但是能被皇帝抬旗的一等公絕大多數都是立有戰功功臣宿將或者后妃的父親這類外戚,像和珅這種文官即便乾隆再寵愛,也不能為他破例抬旗。

所以通常情況下基本能獲封一等公的人,大多都是朝廷重臣,他們的權力要比鎮國公大得多,當然,承恩公這個爵位除外,一般獲封一等承恩公的人大多是后妃的父親,屬於是外戚,清朝為了防止外戚專權,外戚是幾乎沒有太大權力的。而鎮國公的權力雖然通常沒有一等公大,但是身份地位卻要比一等公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