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类文史 > 五代十国时期,为什么有大批养子继位?

五代十国时期,为什么有大批养子继位?

来源:历史趣闻网    阅读: 1.3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是对五代和十国的合称。受传统宗法制的影响,在古代封建社会,皇位传承长期维持着“父死子继”的形势,即便皇帝没有儿子,也会采取“兄终弟及”的模式,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却有大批养子继承皇位,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五代十国时期,为什么有大批养子继位?

五代十国时期,各股势力互相征战不已,对于那些枭雄们而言,收养一些颇有能力的年轻人做“干儿子”,这种名义上的父子身份,无疑能使对方更为忠心的为自己效命;而对于那些年轻人而言,背靠这些已经颇有势力的“干爹”,也要比白手起家轻松的多,双方自然一拍即合,以致当时收养养子现象极为普遍。

原本这些枭雄们,更多只是希望借用“干儿子”的能力,帮助自己征伐天下,然而令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不少都落入了这些“干儿子”手中。

五代十国时期,为什么有大批养子继位? 第2张

后梁太祖朱温曾想绕过儿子将皇位传给养子朱友文,结果引发内乱,朱友文被朱友珪所杀,朱友珪随后又被弟弟朱友贞所杀。

后唐,庄宗李存勖死于“兴教门之变”,其诸子也或死或失踪,于是养子李嗣源平乱后继承皇位;明宗李嗣源去世后,虽然传位于第五子李从厚,但旋即便被养子李从珂夺取了皇位。

在后晋,高祖石敬瑭生有七子,因大多早夭,只剩幼子石重睿一人,石敬瑭临终前本让宰相冯道辅立石重睿,却不想去世后,掌握实权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却选择了拥立养子石重贵。

在后周,由于太祖郭威两个儿子皆被后汉隐帝所杀,去世后由养子柴荣继承皇位。

在南吴,南吴政权的实际掌控者、权臣徐温奋斗了一辈子,结果最终权力却落到了养子徐知诰手中,后徐知诰干脆灭了南吴,改朝换代见了南唐,并恢复了自己的本名李晟。

在北汉,睿宗刘钧去世之后,由于膝下无子,两个养子刘继恩、刘继元先后即位。

五代十国时期,为什么有大批养子继位? 第3张

如上所述,五代十国时期,虽然大部分皇帝都将皇位传给了儿子,但仍有不少养子最终成功登上皇位,而这个比例在古代王朝之中,已经算是相当高了。

而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个人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

原因之一:乱世之中武力称雄,父子相继观念被打破。虽然古代皇位传承,长期以来受“宗法制”影响较深,但这种宗法礼仪观念更多只适用于稳定时期,在五代十国这种乱世,由于战乱不休、政权更替频繁,根本无法保证这种礼仪观念的持续。再加上唐末以来军阀割据的影响,正如后晋将领安重荣所言,“天子兵强马壮者唯之,宁有种耶”,乱世之中更多是以武力称雄,而非血脉传承。

原因之二: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小。在以上出现养子继承皇位的政权中,其政权大多具有少数民族血统,例如后唐、后晋、北汉都是沙陀人建立的政权,这些政权虽然汉化程度普遍较高,但由于是乱世政权,受传统的君臣、父子观念影响相对较小,像朱温那种淫儿媳、王继鹏杀父夺位这类事件比比皆是。

原因之三:养子能力普遍较强,长期实战得到充分锻炼。君王收养“养子”,无疑是为了让其帮助自己打天下,因而这些养子普遍能力较强,再加上这些“养子”长期在外征战,在长期实战中得到了充分锻炼,如此一来成才率自然要远高于君王之子。因此,一旦养子与亲子争权,多以亲子失败告终。

五代十国时期,为什么有大批养子继位? 第4张

原因之四:生存环境太过恶劣,君王之子容易死于非命。生逢乱世,哪怕是权臣和君王之子,也常常会死于非命,例如后唐庄宗李存勖,五个儿子中,长子李继岌在“兴教门之变”后兵溃自杀,其余四子皆在“兴教门之变”后不知所踪;又如后晋高祖石敬瑭的七个儿子中,便有六个早早夭亡;再如后周太祖郭威,因受后汉隐帝刘承佑忌惮,两个儿子全部被杀。

原因之五:养子大多握有实权,争权夺利占据绝对优势。养子本就颇有能力,长期在外征战得到锻炼的同时,又大多掌握着兵权,且或多或少的立有战功,这导致他们不仅掌握了实权,而且往往在朝中拥有着较高声望。与此同时,君王的亲子却大多得不到有效锻炼,即使有着节度使之类的名号,往往也只是挂名而已,根本没有足够的威信和战功指挥军队,又如何与那些养子争权?

综上所述,由于唐朝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再加上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乱频发、政权更替频繁,导致五代十国始终是武强文弱、武力为尊的情形,由于养子成才率普遍较高,又掌握着兵权且多立有战功,导致养子极容易夺取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