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类文史 > 有哪些与王圭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王圭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来源:历史趣闻网    阅读: 2.7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成都华阳人,北宋宰相、文学家。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授扬州通判,入直集贤院,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开封知府等。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册封郇国公。宋哲宗即位后,改封岐国公,病逝于任上,时年六十七,获赠太师,谥号“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封,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如今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

有哪些与王圭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轶事典故

才思敏捷

王珪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有一年中秋,宋仁宗召他到宫中饮酒、赏月、赋诗。宋仁宗和他一起谈诗论文,并将自己写的诗给他看。王珪极尽逢迎之能事,“叹仰圣学高妙”,起身拜贺,令仁宗非常高兴,一直谈论到深夜。仁宗还让身边的宫嫔拿出她们的领巾、裙带或团扇、手帕等物向王珪求诗,并拿出自己的御笔供王珪使用。王珪不假思索,提笔就写,并能根据宫嫔的不同特点题诗,构思遣句,皆有新意。得诗的宫嫔个个高兴,把所得之诗呈仁宗过目。仁宗大为赞叹,并对宫嫔说,你们要给他润笔费。于是宫嫔们又纷纷取下自己的首饰,放到王珪的袖中。此事一时传为佳话,王珪也因此更受皇帝喜欢。

三旨相公

王珪虽身为宰相,担负着管理国家的重大责任,但他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唯皇帝旨意是从。他上殿奏事,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只是说去“取圣旨”,皇帝表态之后,他也不问正确与否,只是恭恭敬敬回答说:“领圣旨。”退朝之后,见到部下,便说“已得圣旨”。“取圣旨”“领圣旨”“已得圣旨”几乎成了他办事的固定程序。时间久了,人们便给他起了一个“三旨相公”的绰号。相公,是古时对宰相的称呼,人们平时就对王珪只知奉承谄媚、不关心国事的做法多有指责,所以,“三旨相公”绰号一出来便很快传开了,成了他毫无作为和没有建树的标志。

有哪些与王圭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第2张

四相簪花

庆历五年(1045年),韩琦知扬州时,官署后花园中有一种叫“金带围”的芍药,有四盆,每盆都开了一朵花,而且花瓣上下呈红色,一圈金黄蕊围在中间,因此被称为金缠腰,又叫金带围。此花不仅花色美丽、奇特,而且传说此花一开,城中就要出宰相。当时,同在大理寺供职的王珪、王安石正好在扬州,韩琦便邀他们一同观赏。因为花开四朵,所以韩琦便又邀请州黔辖诸司使前来,但他正好身体不适,就临时请路过扬州也在大理寺供职的陈升之参加。饮酒赏花之际,韩琦剪下这四朵金缠腰,在每人头上插了一朵。说来也奇,此后的三十年中,参加赏花的四个人竟都先后做了宰相。沈括将此事记载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后来,“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还曾以主题绘制了一幅《四相簪花图》条轴和一幅《金带围图》扇面。

人物评价

宋神宗赵顼:王珪诰有体,他学士不逮远矣。

北宋官员王琪:骐骥方生,已有千里之志,但兰筋未就耳。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真学士也。

北宋官员李清臣:① 然太师陪辅十有五年,其赞策纳议为最多,及先皇帝厌万几,托国事宝慈宫,建立皇太子以定大统,未几,今圣践祚,太皇太后同听断,所以安慰人心,肃宁宫禁,流泽兆庶,怀服戎貊,至于天下卒无事,原其功德,实自宝慈宫开佐圣孙,为宗庙计,而太师一时元臣,与其列请命福宁阁以及双日朝,延和谋谟,陟降癯瘁,滋力克终大事,有勋烈焉。②公平居言色安,徐猝应事物,初若不用意,而敏捷精尽,虽素虑者,无以加也。③尤明典章、善谕事,其语洁齐易听,故多施行。④公泛通六经,深于诗书,善史学,其为文豪赡有气,闳侈瑰丽,而不失义正,自成一家,掌文诰二十年,每一篇出,四方传诵之。⑤公自奉甚约而厚于昆弟,然于亲属终不敢私援荐。(《王太师珪神道碑》)

有哪些与王圭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第3张

脱脱《宋史》:①珪以文学进,流辈咸共推许。其文闳侈瑰丽,自成一家,朝廷大典策,多出其手,词林称之。然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无所建明,率道谀将顺。当时目为"三旨相公",以其上殿进呈,云"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云"已得圣旨"也。②及安石去位,充、珪实代之,天下喁喁,思有所休息。充力不逮心,同僚左掣右伺,至鞅鞅以死,伤哉,其不足与有行也。珪容身固位,于势何所重轻,而阴忌正人,以济其患失之谋,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清代学者毕沅:硅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无所建明,时号“三旨宰相”,以其上殿进呈云“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既退谕禀事者云“已得圣旨”故也。又与蔡确比以沮司马光,而兴西师之役为清议所抑。(《续资治通鉴》)

《四库全书总目》:①其文章气象宏达,词笔典赡,足继二宋后尘。至其诗以富丽为主,掞藻敷华,细润熨贴。 ②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显,不出国门而参预大政,词人荣遇,盖罕其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