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崔浩力贊征討柔然北涼等國,最終為何引來殺身之禍?

崔浩力贊征討柔然北涼等國,最終為何引來殺身之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崔浩(381年-450年7月5日),字伯淵,小字桃簡,清河郡東武城人,南北朝時期北魏傑出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曹魏司空崔林七世孫、北魏司空崔巨集長子。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崔浩出身北方大族清河崔氏,智謀過人,時常自比張良。他歷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謀臣,深受其倚信,為促進北魏統一北方做出重大貢獻。屢次力排眾議,判斷時機,輔佐太武帝滅亡胡夏、北涼等國,擊破柔然,解除了來自北方和關中地區的軍事威脅,打開了通往西域的商道。累拜司徒,封東郡公。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崔浩受“國史之獄”牽連,被夷滅九族,時年七十歲。

力贊征伐

建策伐夏

始光(424年-428年)年間,崔浩被進封為東郡公,拜官太常卿。當時朝中正議論討伐胡夏赫連昌的事。群臣都認為這是件難事,只有崔浩說:“往年以來,熒惑星再次守住羽林星,並都形成鉤己之狀,這就預卜了秦的滅亡。而且今年五星一齊出於東方,這是有利於西伐的徵兆,天應人和,時機到齊了,不可失去這個機會啊。”太武帝於是命令奚斤等出擊蒲板一帶,自己親率輕騎奇襲夏都統萬城,大勝而歸。後來太武帝又要再次征討赫連昌,到了統萬城下,收集兵馬假裝撤退。赫連昌鼓譟而來,衝突前進,將陣營舒展鋪開為兩翼,時值風雨從東南而來,沙塵暴虐,天地昏暗,宦官趙倪進言:“現在風雨從敵軍後面而來,我軍正向著風沙而敵人則揹著風沙,天不助我,況且將士又十分飢渴。希望陛下領著隊伍躲避他們,待日後再圖大舉。”崔浩叱責他說:“這是什麼話!千里之外前來制勝,一日之中怎麼能有變化呢?賊軍現前行不能停止,和後方遠離斷絕,更適宜我軍分隊隱蔽出擊,乘他們不注意而攻打他們。對付風的辦法在於人的謀劃,有什麼規律可循呢!”於是太武帝重新部署,全力反攻,夏軍全軍崩潰,赫連昌逃奔上邽。

崔浩力贊征討柔然北涼等國,最終為何引來殺身之禍?

討擊柔然

攻克統萬城之後,太武帝為擺脫北面柔然與南朝宋腹背受敵的威脅,決意集中力量打擊柔然。公卿大臣們擔心宋軍乘機北進,竭力勸阻,連太武帝的乳母竇太后都極力阻止此行,只有崔浩極力贊成。他很有把握地說:“宋自劉裕去世後,元氣一直未恢復,對我構不成直接威脅。我們統一北方的大業,首先應對北方的強國夏國、蠕蠕下手。夏國已被我打敗,大傷元氣,氣數已盡,滅亡夏國已是時間問題了。蠕蠕氣焰囂張,不可一世,常口吐狂言,我國還未真正重創它,所以必須調集精兵,趁蠕蠕驕橫輕敵的時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長驅直入蠕蠕境內,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到時一定能獲全勝!”

群臣見狀,推出曾擔任赫連昌手下太史的張淵、徐辯出面勸阻。張淵的理由是:“當年是已己年,屬於‘三陰之歲’,‘太白在西方’,故不能舉兵,否則必定失敗。”他年輕時以勸阻苻堅南伐而名噪一時,群臣認為如今天時、人事都不和諧,不能輕舉妄動。太武帝經此勸說後,猶豫不定,於是命崔浩與張淵等當庭辯論。 [56] 崔浩針鋒相對,說:“陽是恩德,陰是刑殺,所以出現日食時,君主要積德,出現月食的時候,要注意刑罰。帝王使用刑法,對犯罪的人則綁縛肆市處決,對於犯大罪的敵國,就應該使用甲兵消滅它們。今天出兵討伐有罪之國,正是加強刑罰。我觀察天象,近年以來月亮執行遮蓋昴星,到現在仍然如此。這表明,三年之內天子將大破旄頭星之國。柔然、高車都是旄頭星的部眾,希望陛下不要猶豫。”

張淵等羞愧難言,辯解說:“柔然,是遠荒外不確定的東西。我們得到他們的土地,也不能耕種收穫糧食,得到他們的百姓也不能當做臣民驅使。而且他們疾速往來,行動沒有規律,很難攻取並徹底制服,有什麼事如此急迫,要動員大隊人馬去討伐他們?”崔浩說:“張淵、徐辯如果談論天文,還是他們的本職,至於說到人間的事情和當前的形勢,恐怕不是他們能確切瞭解的。這是漢朝以來的老生常談,用在今天,完全不切實際。為什麼呢?柔然本來是我們國家北方的藩屬,後來背叛而去。今天我們要謀殺叛賊元凶,收回善良的百姓,使他們能夠為我國效力,不是毫無用處的。世上的人都信服張淵、徐辯深通天文,預知成功或失敗。那麼,我倒想問問他們,在統萬城沒有攻破之前有沒有潰敗的徵兆?如果不知道,是沒有能力;如果知道了卻不說,是對陛下不忠。”當時前夏主赫連昌在座,張淵等自以無先言,慚不能對。拓跋燾非常高興,對大臣們說:“我已決定了。亡國之臣不可以同之相謀劃,確實是可信的呀。”

為了打消太武帝最後的疑慮,崔浩又進言:“劉義隆今日君臣,非劉裕時可比,他們如果敢來,譬如小馬小牛鬥虎狼,有何畏懼?’如今夏季,柔然的習慣分散放牧,秋天牲畜肥壯,方才集中,天寒時南下擄奪,出其不意,大舉襲擊,必定成功,只怕諸將不肯深入,不能全勝’。”崔浩口若懸河,舌戰群臣,終於令太武帝徹底打消了疑慮,決計大舉討伐柔然。這次遠征,根據崔浩的“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謀略,果然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柔然主力潰敗,提出和親。從此不再是北魏的主要威脅。也正如崔浩的擔心,當魏軍進到琢琊山,諸將怕有伏兵,勸太武帝停止進軍。七月,魏軍班師。後來得到情報,再前進兩天,就可以把殘部消滅光。太武帝為此後悔不已。

攻滅北涼

延和元年(432年),太武帝滅亡北燕,在統一北方的道路上,只剩下西北角的北涼苟延殘喘。

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討論伐諒之事,群臣反對,尤其是安西將軍李順反對得最厲害。李順作為太武帝的特使出使北涼十二次,對北涼的情況瞭如指掌。也曾在太武帝面前預言北涼沮渠氏離敗亡不遠。但是此人貪財,逐漸被北涼人用重金收買。太武帝此前數次想對北涼出兵,都被李順勸阻。這次他看到太武帝決心很大,只好編造謊言說:“從溫圉水以西直到姑臧,遍地都是枯石,絕對沒有水草。當地人說姑臧城南的天梯山上,冬天有積雪,深達幾丈,春季和夏季的時候,積雪融化,從山上流下來,形成河流,當地居民就是引雪水入渠,灌溉農田。如果涼州人聽說我們大軍開到,一定會斷絕渠口,讓水流盡,我軍的人馬就無水可用。姑臧方圓百里之內,土地因無水寸草不生,我軍人馬難以久留。”

崔浩力贊征討柔然北涼等國,最終為何引來殺身之禍? 第2張

崔浩反駁說:“《漢書·地理志》中講道:涼州的畜產,天下最為富饒。如果那裡沒有水草,牲畜怎麼繁殖?另外,漢朝絕不會在沒有水草的土地上興築城郭,設定郡縣。況且,高山冰雪融化以後,只能浸溼地皮,收斂塵土,怎麼能夠挖通渠道,灌溉農田呢!這種話實在是荒謬不可信。”李順惱羞成怒地說:“耳聞不如眼見。我曾經親眼看到,你有什麼資格和我辯論?”崔浩一針見血地說:“你接受了金錢賄賂,就想要替人家說話,你以為我沒有親眼看到就能被你矇蔽嗎?”

後來太武帝決意親率大軍討伐,當看到姑臧城外水草茂盛,便十分痛恨李順,對崔浩說:“你當年說過的話,今天果然應驗了。”崔浩回答說:“我不敢不講實話,一向如此。”

寵遇過人

除了以上事件中以外,崔浩在平息薛永宗、蓋吳暴亂,征討吐沒骨部落,吐谷渾以及南征劉宋等戰爭中屢獻奇謀,屢建奇功。太武帝曾對崔浩說:“你才智淵博,歷事我的祖父與我父親,盡忠三世,因此我對你特別看重。希望你凡有所思,直言相告,助我治世。我有時脾氣不好,也許不能採納你的建議,但過後靜思,卻總覺得你說得很有道理。”他還曾指著崔浩,對新歸降的高車酋長們說:“你們別看此人纖弱不堪,手無縛雞之力,但他胸中所懷,卻遠遠勝過甲兵。但我征戰前猶豫不決之時,都是他使我下定決心,而且總是大獲全勝。這都是他的功勞!”他曾召集眾尚書,下令道:“日後凡屬軍國大計,你們不能決定的,都應先徵詢崔浩的意見,然後再可實施’。”

太武帝對崔浩不僅是信任,而且很親近。他有時到崔浩家中向他請教,崔浩接待太武帝倉促之間,來不及製作精美的食品,就搬出家常菜餚,太武帝總是高興地拿起來就吃。崔浩進宮見駕,地點也不限於朝堂,可以出入寢宮。

國史之獄

在太武帝鎮壓蓋吳起義的過程中,崔浩曾親見寺僧藏匿武器,崔浩篤通道教,主張廢佛。太武帝由此下令關閉長安沙門,焚燒寺院,搗毀佛像,史稱“三武之禍”。寇謙之以殺僧過多,曾苦求崔浩,阻止滅佛,崔浩不但沒有聽從,反而極力勸告太武帝要加大打擊佛教的力度。當時“一境之內,無復沙門”,朝野間怨聲載道。

崔浩力贊征討柔然北涼等國,最終為何引來殺身之禍? 第3張

崔浩掌權後,企圖按照漢族的世家大族的傳統思想,整理、分別和規定氏族的高下。早在神麚三年(431年)時,崔浩便“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表弟盧玄勸阻他說:“創制立事,各有其時;樂意做這件事的人,能有幾人!請你要三思。” 但崔浩不從,從而得罪了眾多的鮮卑貴族。

崔浩之弟崔恬嫁女兒給王慧龍。太原王氏是名門大族,世代遺傳齇鼻,在江東被稱為“齇王”。崔浩見王慧龍時,一看到他的齇鼻,就說:“的確是王家男兒,真是貴種!”又多次對朝中的鮮卑諸公稱讚他長得俊美。司徒長孫嵩聽了大不高興,就向太武帝告狀,說王慧龍是從南方歸降的,崔浩嘆服南人,是“有訕鄙國化之意”。太武帝大怒,把崔浩傳來訓斥,崔浩脫帽叩頭,自責了一番才得到寬恕。

太子拓跋晃監國時,崔浩自恃才略及太武帝的寵任,專制朝權。一次曾推薦冀、定、相、幽、並五州人士數十人,都自起家直接任郡守。拓跋晃對崔浩說:“早先徵聘的人才,也是被作為州郡官入選的,他們擔任這一職務已經很久了,辛勤勞苦卻一直沒得到過朝廷的報答,應該首先補充他們作郡縣守令,讓新徵聘的人代替他們做郎吏。而且太守、縣令管理百姓,應該由經歷過世面有經驗的人來擔當。”崔浩固執己見,最終把他推薦的人派出去任職。當時,中書侍郎兼著作郎高允得知後,對東宮博士管恬說:“崔公恐怕免不了一場災禍。為了順遂自己未必正確的私心而同朝廷有權勢的人對抗爭勝,他將用什麼來保全自己呢!”

但直接給崔浩帶來殺身之禍的直接原因,是《國記》事件。

在太延五年(439年)十二月時,太武帝命崔浩以司徒監祕書事,中書侍郎高允、散騎侍郎張偉參著作事,續修國史。太武帝叮囑他們,寫國史一定要根據實錄。崔浩他們按照這個要求,採集了魏國上代的資料,編寫了一本魏國的國史。據高允後來陳述,崔浩主要起到總裁大綱的作用,此外還與高允負責國史中《先帝記》和《今記》部分的編寫。

當時,太武帝要編國史的目的,本來只是留給皇室後代看的。但是《國記》修畢後,參與其事的著作令史閔湛、郗標建議把《國記》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筆,同時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經》。閔湛、郗標巧言令色,平時以諂事崔浩而獲得崔浩的歡心。他們的建議被崔浩採納。於是,在天壇東三裡處,營造了一個《國記》和《五經注》的碑林,方圓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萬才告完成。

由於《國記》秉筆直書,盡述拓跋氏的歷史,詳備而無所避諱,其中直書了拓跋氏一些不願人知的早期歷史。而石碑樹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來行人議論。鮮卑貴族看到後,無不憤怒,先後到太武帝前告狀,指控崔浩有意暴揚國惡。太武帝命令收捕崔浩及祕書郎吏,審查罪狀 [57] 。崔浩被捕後,承認自己曾經接受過賄賂。其實他對自己所犯何罪,也不明白。太武帝親自審訊崔浩時,他也惶惑不能應對。太武帝一度想要誅滅崔浩和他的幕僚宗欽、段承根等人,以及他們的部屬、僮僕等一百二十八人的五族,共有數千人。經高允力爭,這才改變想法。

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初十(450年7月5日),太武帝下詔誅殺崔浩。崔浩被關在囚車裡,由士卒押送到平城南郊,押送的幾十名士兵在他的頭上撒尿,史稱“呼聲嗷嗷,聞於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同時,“祕書郎吏及長曆生”數百人也被定罪殺死;而清河崔氏同族無論遠近,包括其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連坐滅族,史稱“國史之獄”。

崔浩死後不久,太武帝北巡陰山,後悔誅殺崔浩。時北部尚書宣城公李孝伯病重,有傳言他已經逝世。太武帝聽說後,感嘆道:“李宣城可惜!”既而又說:“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 [22] 崔浩被殺一年後,太武帝反思“刑網太密”,令人改定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