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恪:李淵的孫子,楊廣的外孫,最後結局如何?

李恪:李淵的孫子,楊廣的外孫,最後結局如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1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李恪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唐太宗李世民作為雄才大略,勵精圖治的一代明君,共有十四個兒子,俗話說"龍生九子各不同",他的兒子們似乎沒有遺傳到他的良好基因,或早夭,或謀反,或無德,大多以悲劇收場。

他的十四個兒子中,除了二、十一、十二子早夭,十三子李福因平庸無能得以善終外,其餘十個都不得善終,其中三子吳王李恪的下場更令人同情和惋惜,他因捲入政治鬥爭中,最終被陷害致死,"海內冤之",天下人都為他抱不平。

李恪:李淵的孫子,楊廣的外孫,最後結局如何?

李恪是唐太宗的第三子,他的母親則是隋煬帝之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有著很高的聲望和政治地位,李恪本身頗有才幹,史書上稱他"善騎射,有文武才",唐太宗認為他和自己很像,文武雙全,對他尤為寵愛,因此他在百姓和大臣中的聲望也越來越高,當時唐太宗已立李治為太子,又想用李恪代替李治,和長孫無忌商量時,遭到他的堅決反對後作罷,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帝乃止。但這卻為李恪之死埋下了禍根。

作為"保皇黨"的代表,為了永絕後患,徹底解除李恪潛在的政治威脅,長孫無忌利用起房遺愛謀反案,最終誣殺了吳王李恪。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此時唐太宗和房玄齡都已經去世,作為太宗愛女的高陽公主愈加恃寵嬌縱,當時房玄齡的封爵原本屬於長子房遺直,她為了幫丈夫房遺愛奪得封爵,公然誣陷房遺直非禮自己,房遺直也把高陽公主的各種罪狀揭發出來,雙方互相攻訐,由家庭內訌上升到對簿公堂。

於是唐高宗下令讓長孫無忌來處理,這件事本來和吳王李恪毫無關係。但在長孫無忌的利用下,房遺愛誣陷李恪和自己同謀,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自己降罪,最後也難逃一死,更無辜的是李恪被牽連致死。

關於這起冤案,史書上多有記載,並且一致認同李恪的冤案。《唐會要》中記載:"恪有文武才。太宗嘗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長孫無忌既輔立高宗。深所忌嫉。永徽中。會房遺愛謀反。遂因事誅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

僅憑房遺愛的一面之詞,就以謀反罪名將李恪定罪,未免難以讓人信服,因此需要羅織起一整套罪行來堵住悠悠眾口。

但李恪一生並沒有犯過大錯,他的任職經歷也比較簡單,他在貞觀二年(628),年僅十歲時被封為蜀王,貞觀十一年(637),改封吳王,授安州都督。在安州都督的任上,他犯了一個小錯誤,因為多次外出射獵,破壞了百姓的莊稼,他多次被人告狀,以致太宗盛怒之下罷免了他都督的官位,並削去封戶三百。

李恪:李淵的孫子,楊廣的外孫,最後結局如何? 第2張

太宗雖然生氣,但也能理解。畢竟李恪此時才十九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縱情畋獵也情有可原,唐太宗本身也喜好打獵。

實際上,李氏皇族都是畋獵的狂熱分子。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小錯誤,卻給了長孫無忌他們構陷他謀反的依據,說他受到太宗處罰後,表面上改過自新,內心卻"懷卷凶戾",變得更加凶狠陰險,以此構陷出李恪的謀反動機。其實,李恪自從貞觀十一年被罷都督後,再也沒犯過什麼錯誤,但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即使沒有畋獵這件事,長孫無忌一派還是會找別的藉口來陷害他。

在誣陷李恪的整個過程中,唐高宗似乎並沒有參與,只是授權長孫無忌全權處理,而後世文獻中也都把問題歸咎於長孫無忌,甚至李恪臨死前咒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陷害良善,祖宗有靈,必讓其宗族覆滅"也被記錄下來。

房遺愛曾在面見唐高宗的時候說出了案件的實情,然而唐高宗卻認為案件已結,為時已晚。雖然他曾試圖免除李恪的死刑,痛苦求情,也難以改變李恪的結局。這跟他初登皇位,權利還無法跟長孫無忌為主的勢力相抗衡也有關係。從後來立李忠為太子的事件中也可以看出,唐高宗本不願李李忠為太子,無奈迫於宰相們的壓力,最終妥協。

李恪:李淵的孫子,楊廣的外孫,最後結局如何? 第3張

李恪在永徽四年二月六日被賜自盡,年僅三十五歲。作為無辜的政治犧牲品,他的遭遇是很讓人同情的。

然而天道輪迴,果報不爽,李恪死後不到兩年,長孫無忌和唐高宗鬧翻,此時唐高宗已全面掌權,為了徹底解除長孫無忌對自己的威脅,他以同樣的方式和邏輯,將長孫無忌構陷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