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皇帝菩薩”梁武帝:僧人為什麼必須要吃素?

“皇帝菩薩”梁武帝:僧人為什麼必須要吃素?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在佛教的慈悲理論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佈施與不殺生。這一思想傳入中國後,不殺生演繹為放生。不僅不殺,還要善待有情眾生。不殺生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食素。在中國佛教素食文化傳統中,我們不能不提到歷史上著名的“皇帝菩薩”——梁武帝蕭衍,他對中國佛教的素食制度建設有著直接的參與和深遠的影響。梁武帝在位的半個世紀中,大力提倡佛教,寺塔林立,名僧濟濟。我們經常吟誦的唐代詩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其中有許多寺院就是梁武帝主持修建的。據統計,南樑時的佛寺達2846座,僧尼有8.27萬人。

“皇帝菩薩”梁武帝:僧人為什麼必須要吃素?

梁武帝即位第三年,即天監三年(504年)的農曆四月初八,親率道俗兩萬餘人,在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重雲殿作《舍道事佛文》,正式宣佈了他對佛教的皈依,併發誓“寧在正法之中長淪惡道,不樂依老子教暫得生天”。他要求王公貴族乃至平民百姓也都信仰佛教。天監十八年(519年),梁武帝還於無礙殿正式受菩薩戒,所以歷史上他有“皇帝菩薩”一稱。佛教思想梁武帝的影響很大,史書上說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梁武帝的生活甚是節儉,日一蔬食,過午不食,草履葛巾,羅綺不染。50歲後絕房事,遠離嬪妃。他把佛教慈悲戒殺理論和儒家“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的仁恕思想結合起來,不僅自己不食肉,還要求國家祭祀也要戒殺,用蔬菜果品代替原來的豬牛羊等。平日裡,命太醫不得以蟲、畜入藥,織錦不許加入鳥獸之形。這種慈悲觀不僅是對印度佛教戒律的重大發展,而且也極具濃重的中國特色。

梁武帝晚年對佛教更是尊崇有加,不僅大興佛事,啟建水陸法會、拜懺大法會、盂蘭盆會,相傳他還親自編纂了《慈悲道場懺法》(俗稱《梁皇寶懺》或《梁皇懺》),一直流傳至今。他把許多精力投入到佛經的研究中,著有《大品般若經註解》、《大涅槃經講釋》、《淨名經義記》等一些佛經註釋,並親自講經說法。他曾試圖出任大僧正一職來主理全國佛教事務,後因僧眾的反對而未能實現。在佛教史上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梁武帝曾4次捨身寺院,其臣下4次花鉅額金錢將其贖回,這在中國佛教史上絕無僅有。梁武帝還以政治的力量介入僧團的修行生活,專門頒佈《斷酒肉文》,集眾僧於佛前發願,立誓“永斷酒肉”。由於他的強力倡導,漢傳佛教僧尼改變了原來食“三淨肉”的習慣,戒酒茹素,清淨口業,素食成為漢傳佛教的一大傳統。

儘管佛教界有不同的聲音,但在梁武帝響鼓重錘的號令下,禁斷酒肉詔令執行相當成功,南樑境內僧眾不復飲酒食肉。而且稍後的北齊文宣帝即位後,也仿照樑朝之制,詔令齊國境內僧眾“禁斷酒肉”。及至隋唐佛教,僧團不復飲酒食肉。可以說,中國佛教的全面食素,確是源自梁武帝以世俗的政治力量“制斷酒肉”。事實上,當時的佛教律典中,食素是找不到根據的。在制斷酒肉政策受到質疑之後,梁武帝開始大力推廣載有斷肉戒條的《梵網經》菩薩戒,因為《梵網經》中的四十八輕戒的第二、三條明令禁斷酒肉。經過樑武帝的積極努力,終於成功推行了佛教的全面食素。自此以後,素食就成為中國佛教的特色。及至今日,食素、獨身、僧裝依然是漢傳佛教僧團需嚴格遵守的叢林規矩。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