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宋朝和明朝都是重文輕武的 他們為什麼都打不過女真

宋朝和明朝都是重文輕武的 他們為什麼都打不過女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宋朝明朝為什麼不是女真的對手,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宋朝明朝都是重文輕武,跟品級沒關係,主要是看職務,縣指揮史遇上縣令,一品總兵遇上兵部尚書兼直屬的總督督師這種二品官,肯定還是要低頭的,但並不是他地位比你高,只是因為他是你的頂頭上司而已,代表朝廷的權威,所以武將是向朝廷低頭,明朝並沒有規定職務不相關的文官武官地位有何區別。這下可以理解為什麼袁崇煥要用尚方寶劍擅殺毛文龍了。先不考慮毛文龍該不該殺,從袁崇煥的角度出發,如果想要控制東江鎮,正常走制度他可能根本動不了毛文龍,而且毛文龍和他地位相若,打蛇不死反咬起來,他恐怕要比雍泰更糟。理智的解決辦法是另外找機會或者和毛文龍妥協合作,不理智的解決辦法就是不走制度程式殺他了。武將地位低於文臣總體來說是一種公開的潛規則,袁崇煥就是利用潛規則來殺人,理論上即使他有尚方劍也沒有權力去殺一個總兵官,最後遭到反噬。

宋朝和明朝都是重文輕武的 他們為什麼都打不過女真

唐末五代募兵體制和軍隊選拔制度下,選出來的軍官對後勤基本沒概念,五代時就已經有“長槍大劍”和“毛錐子(毛筆)”之爭,當時武人勢大,負責後勤的文官只能屈居於武人之下,甚至直到太宗時,李繼隆征討靈州無功還可以拿轉運使出氣。隨著真、仁兩朝文官政治的發展,文、武地位此消彼長,最終文官掌握了軍事行動的主導權。五代時期為了防止逃兵,每個藩鎮都會在手背或者臉上刺上部隊番號,這個習慣延續到宋朝,宋朝的禁軍也有在臉上刺字的,但是巧了,古代有種刑罰就是黥面,也是在臉上刺字,老百姓分不清啊,所以把所有刺字的都當成罪犯了。

宋朝和明朝都是重文輕武的 他們為什麼都打不過女真 第2張

遼國全程戰鬥力不強,五代軍閥包括宋朝高麗西夏都有大敗遼人的記錄,女真能幾千人起兵迅速壯大滅遼,不是女真太逆天,只是遼國本身就那麼回事,金國起家時候戰鬥力很強。可與蒙古並列,但後勁不足,一穩定下來就一般了,但比遼國還是稍強的。蒙古是這幾個裡面最強也是最穩定的,一直到清末都有戰鬥力。滿清跟金國一樣,八旗初期很強,但就那一下,過去之後馬上就又比不過蒙古了,滿清要是沒有聯姻蒙古的國策,像金國那樣對蒙古的話,管你什麼康雍乾,外患照樣壓力山大。可見元明清的蒙古,肯定是比遼金強的。朝鮮也可佐證,元明清都降服了朝鮮,遼金對高麗,說白了就是實力不夠,滅不了人家。而1125年立國十年的完顏女真,顯然也沒有明末滿蒙一體立國數十年的後金、清強大。至於蒙古戰鬥力有多強,也沒感受到,畢竟後頭有個明朝,終明一世,蒙古人最終也沒有實現恢復大元的野望。

宋朝和明朝都是重文輕武的 他們為什麼都打不過女真 第3張

北宋的將門和戰爭的長期性有很大關係。北宋早期和契丹作戰,因而京城河北之將士頗多立功,等到中期,西夏事起,朝廷調撥很多將領入陝西作戰,所以可以看到,仁宗西北三戰三敗時,戰死無數將領,而究其籍貫,多為京畿河北之人。而因西北三戰三敗,西北籍的將領也死傷無數,其家子侄又更投身軍旅,所以中期以後,將領顯名者,就多西人了。大明的將門其實還行,主要是勳貴二代爛泥扶不上牆。

資格上講,將門的形成和戰爭的長期性有關係。但是和北宋那種有意識培養將門不一樣,大明的將門形成帶有自發性。其實明朝從府縣的童生起就對這些將來要走向仕途的候選人做軍事訓練了。例如鄉試可加試射箭,成績優異的單獨造冊,即便文采差一點也可以錄取。縣學每天上午讀經史外,下午還得練習刀槍棍棒,這是個人武藝方面的。科舉實際也非常重視軍事方面,如策問,很多策問的題目就是在考軍事謀略。這就是明代文官帶兵的基礎教育傳統。所以明朝才有很多文武雙全的官員,並不只是一個兵備道制度。所謂手無縛雞之力的秀才,那是清朝帶來的印象罷了,明朝的秀才會武功。

宋朝和明朝都是重文輕武的 他們為什麼都打不過女真 第4張

掌握話語權地位更高放哪裡都一樣,宋明兩朝控制朝廷運轉、擁有意識形態解釋權的是文臣,嚴格來說勳戚集團實際地位都沒文臣集團高,只是理論地位高而已。另外,也別把衛所軍戶當農民,農民十五稅一,軍戶產出一半多都得上繳,理論上大明軍戶制下軍戶們是既承擔兵役義務又承擔軍費開支,朝廷是不花一文錢養兵的。此外,由於軍戶制下軍官世職是家族世襲的,並且在編成上是"兵農一體"的,戰時指揮你的軍官,平時農事時也是你的上級,這就造成軍戶極易淪為軍官的免費農奴勞動力,軍官可以肆意壓榨盤剝軍戶,軍戶生存狀態要比普通農戶悽慘的多。

宋朝和明朝都是重文輕武的 他們為什麼都打不過女真 第5張

宋和明兩個是不同的制度問題,一個是在總體上不放棄募兵制,但糾偏過度而形成守內虛外的國策;另一個是自耕農經濟完蛋了幾百年之後還妄想搞一種類似府兵的制度,實際上哪來那麼多“良家子”從軍,唐朝以後當兵的要麼是農民兵、要麼就是“賊配軍”。制度的建立大多是戰爭時期或者戰爭剛結束時期,此時此時武官掌握話語權——很多文職都是武官擔任的,到了和平年代,自然文臣掌握話語權。如果國家一直有戰爭,武官的實際地位一定不會低。歷代莫不如此,只有一個被藩鎮割據搞怕了加上自己得位不正的宋朝例外。北宋的將門子弟主要還是在州一級,路一級的都不多,北宋陝西的路也就跟九邊的鎮差不多大,明朝軍二代擔任總兵參將還是夠格的,這樣比起來差別也不大。倒是南宋,中樞和戰區的重臣裡面恩蔭、武職和軍事幕僚出身的比重不小,不像北宋那麼首重進士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