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春秋戰國時期人才制度是什麼樣的 後世為什麼摒棄

春秋戰國時期人才制度是什麼樣的 後世為什麼摒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還不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制度多寬鬆?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人才,在某個方面有高超才能的人,便稱之為人才。人才對古代君主來說,相當重要。因為君主要治理自己的國家,就必須要任用人才。

可是選拔人才,卻成了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各種條條框框,比如說漢朝時期的舉孝廉,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及其以後的科舉制度,這些都是選拔人才的標準,俗稱為條條框框。

那麼通過這些條條框框,所選拔出來的人,當真就是人才嗎?這些人才被任命為王朝的官員以後,當真可以造福百姓,為國家出力嗎?事實並非如此,所以選拔真正的人才非常困難。

春秋戰國時期人才制度是什麼樣的 後世為什麼摒棄

01春秋戰國時期,選拔人才壓根就沒有那麼多規矩。

其實中國古代,有這麼一個時期,在選拔人才方面,壓根就沒有那麼多規矩,那就是春秋戰國時期。

這段時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文化現象,俗稱為百家爭鳴。也就是各個學術的專家,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言論,沒有任何限制發展的事情。

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文化是最為燦爛了,這也造就了無數各領域的人才。比如說改革領域的李悝、衛鞅,軍事領域的龐涓、孫臏,法學領域的李斯、韓非。

這些人才的大名,可以說大家是如雷貫耳,因為實在是太出名了。那麼是什麼樣的標準,才選拔出這麼多優秀的人才呢?

很可惜的告訴大家,壓根就沒有什麼標準。之所以他們被稱之為人才,主要是因為他們在自己各自的學術領域,做到了頂尖層次。

而選拔他們的方法,其實也非常簡單,那就是通過談話。君主根人才的幾次談話,可能就會改變這個人才的一生。

這是一個跟任何時代都不相同的時代,那個時候只要你有特別的才能,沒有必要慢慢煎熬,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就能夠成為王國的核心人物。

春秋戰國時期人才制度是什麼樣的 後世為什麼摒棄 第2張

02龐涓出山後便成了魏國大將軍,那麼他是靠什麼征服了魏惠王?

很多人提到龐涓,第一印象那就是壞蛋。其實這種說法是非常片面的,對於他們這類人來說,壓根就沒有好壞可論,因為不能簡單地用好壞來評價他們。

龐涓是一個十分勵志的人物,他在鬼谷子那裡學習了軍事理論以後,下山沒多久便成為了魏國的將領。

這是一個質的飛躍,你現在讓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三年之內做到市裡的骨幹領導看看?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戰國時期,還真的有可能。

龐涓到底是花費了幾年時間,才做到魏國大將軍的呢?這個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我們可以推論一下。龐涓跟孫臏那是認識的,是師兄弟的關係。龐涓畢業的時候,孫臏還在學校裡讀書。

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齊使者如樑,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

等到龐涓做了大將軍以後,孫臏終於畢業了。而且龐涓深知孫臏的才能,可見孫臏在學校裡的表現就很突出,如果是一個還有十幾年才畢業的孩子,壓根就不會引起龐涓的重視。可見龐涓跟孫臏之間的年級差並不大。

由此可見,龐涓畢業沒幾年時間,孫臏就已經出山來投靠龐涓了。而此刻的龐涓已經是魏國大將軍,那麼他靠什麼成為大將軍的呢?這麼短的時間,龐涓所能立的功勞是極為有限的,而且也沒有什麼記錄表明他在這段時間立了多大功勞。

所以由此可見,龐涓之所以能夠成為魏國大將軍,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感染到了魏惠王。

魏惠王認為龐涓是個人才,所以龐涓便得到了重用。即使龐涓只是剛剛畢業的學生,那也沒有關係。只要龐涓有才能,在戰場上歷練個幾年,一定可以成為中流砥柱。這就是戰國時期的人才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人才制度是什麼樣的 後世為什麼摒棄 第3張

03衛鞅剛到秦國,就被秦孝公任命為大良造。

商鞅變法的故事,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詳,通過商鞅的努力,秦國變法大成,成為了西方大國,為後來秦始皇一統天下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不過大家知道嗎?商鞅可不是秦國人,他是正兒八經的衛國人,所以他真正的名字應該叫衛鞅或者公孫鞅。而當時的衛國,是魏國的附屬國。所以說商鞅一直在魏國效力。

可是魏惠王並不重視商鞅這個人,以至於商鞅最終離開了魏國,前往了秦國。可是問題來了,一個在魏國幹過活的人,到了秦國以後,是怎麼就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呢?

這是一個謎團,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商鞅根秦孝公有過不止一次的交談,從而說服了秦孝公支援變法。

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後五日,復求見鞅。鞅復見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罷而孝公復讓景監,景監亦讓鞅。鞅復見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罷而去。衛鞅復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史記》

在此之前商鞅對秦國是寸功為立,在魏國也沒有什麼名氣,因為商鞅在魏國也沒有建功立業。所以我們很難想象,光靠商鞅的幾句話,秦孝公就敢把整個國家都託付給他。

這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魄力,有志不在年高,只要有能力,只要是個人才,那一定可以得到重用。

在秦孝公的安排下,商鞅與秦國貴族們展開了一場變法與否的爭辯,最終商鞅引經據典,擊敗貴族,打贏了這一仗。

而這以後,為了方便商鞅變法的實施,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大良造,總領秦國上下所有政務軍務,儼然成為了秦國的最高領導人,這就是他們的魄力。

春秋戰國時期人才制度是什麼樣的 後世為什麼摒棄 第4張

04李斯從一文不名到成為秦帝國的核心。

很多熟悉李斯的人,都知道李斯之所以能夠成為秦國的首任丞相,主要就是因為他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爬上來的。

其實任何人成為大人物,都是需要機緣巧合的,而那個年代,這種機緣巧合顯得更加容易罷了。李斯剛到咸陽的時候,確實窮的叮噹響。

他甚至放棄過咸陽的日子,打算回老家去過小日子算了。可是正如現在在北上廣煎熬的漂們,李斯為了未來的一個夢,咬牙堅持了下去。

最終有這麼一個機會,讓呂不韋認識到了李斯。李斯通過自己的言談征服了呂不韋,從而成為了呂不韋的下屬。

諸侯名士可以下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良將隨其後。---《史記》

可是這不是李斯的最終目的,他的野心很大。通過呂不韋,李斯認識到了當時的秦始皇。在李斯離間六國的言論中,秦始皇看到了一統天下的希望。

所以即使當時李斯的官職並不高,可是他得到了秦始皇的賞識,這就已經足夠了。等到秦始皇親政以後,李斯立刻像竄天猴一樣,一躍而起,成為了秦始皇最核心的重臣。

以至於後來,李斯更是成為了秦帝國的第一任丞相。甚至成為了主宰秦帝國未來的那個人,要不是他,秦帝國或許還真的不會落在胡亥和趙高手裡。

由此可見,李斯通過自己的言辭,征服了秦始皇,從而改變了他個人的人生命運。這就是秦始皇時期的用人之道。

春秋戰國時期人才制度是什麼樣的 後世為什麼摒棄 第5張

05春秋戰國時期選拔人才的制度,難道真的只是靠嘴皮子?

由上面三位仁兄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龐涓、商鞅還有李斯,他們之所以能夠迅速上位,主要都是依靠了自己的嘴皮子。

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戰國時期,君主選拔人才的制度,是看這個人會不會說嗎?當然不是這樣,君主所聽到的,是這些話背後的中心思想。

人才之所以稱為人才,當然是在各自領域之中,有一定的學術沉澱和積累。比如說龐涓那就是軍事大家,他有自己的一套軍事理論,通過這套理論,龐涓征服了魏惠王。

商鞅對自己的變法理論也深信不疑,所以他也說服了秦孝公。而李斯的法家理論,更是那個年代數一數二的水平,自然也能博得秦始皇的信任。

動嘴皮子只是傳遞思想的一個方式而已,真正能夠改變人才命運的,其實是他們自己的才能罷了。

不過換任何一個時代,動動嘴皮子,可能都無法從眾多人才中脫穎而出,這就是春秋戰國的魅力所在。

春秋戰國時期人才制度是什麼樣的 後世為什麼摒棄 第6張

總結:這麼富有魅力的人才制度,為什麼後世沒有繼承呢?

我們會發現,後世有太多的選拔制度,唯一沒有的,那就是靠嘴皮子傳遞自己的才能。後世選拔人才的方法,越來越複雜。

漢朝時期,只要孝順或者廉潔,那就有機會進入朝廷做官。至於你有沒有才能,其實相對來說並不是很重要。

魏晉時期,只要中正們看中你了,那麼你就可以成為朝廷官員。以至於這段時期,朝中官員基本上都被大貴族集團給壟斷了。

隋唐時期,只要科舉考試過關,那麼恭喜你,你就可以在朝中做官了。至於你的才能是否能夠真正幫助到國家,那也無法下定論。

我們會發現,後世這些選拔人才的方法,越來越複雜。而且選拔出來的人才,都是從小官慢慢做起來,絕對沒有春秋戰國時期,一下子就委以重任的情況出現。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僅僅就是這個原因,春秋戰國時期,靠嘴皮子上位,雖然看似比較開明,不過對選拔者的要求相當高。

如果秦孝公不懂變法,那他只會覺得商鞅就是個廢物。如果魏惠王不懂軍事,那龐涓只能在魏武卒軍中先做個三五年的士兵。如果秦始皇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那麼李斯的那翻言論只會被認為是譁眾取寵。

選拔人才的標準必須要統一化,這才能使得人才有積極性。光靠君主的喜好來選拔人才,這的確是一種不明智的舉動,畢竟封建時期的大多數君主,都沒什麼水平。

參考資料:

《史記》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