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古代驛站最早始於哪個時期?它的發展歷程又是什麼?

古代驛站最早始於哪個時期?它的發展歷程又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宮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資訊的國家之一,郵驛歷史雖長達3000多年,但留存的遺址、文物並不多。

古代驛站最早始於哪個時期?它的發展歷程又是什麼?

從春秋、左傳等書之敘述,可知當時通訊之方式有三種:一是“傳”,為車遞;二是“郵”,為步遞;三是“驛”,為馬遞,綜稱“傳遽”,後因車遞費用太大,漸不使用,只剩步遞及馬遞,故改稱為“郵驛”站。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最遠可追溯自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被發現有傳遞訊息有關的文字。可見商朝時期就有可能出現了相關的驛站。

古代驛站的發展歷程

秦、漢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古設“驛站”及“郵亭”,可用來傳遞資訊,可說是郵局的前身。但傳統的郵驛僅用來傳達政令及軍情,民間通訊無法利用。漢朝每三十里置驛,由太尉執掌。

隋唐時期

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裡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

古代驛站最早始於哪個時期?它的發展歷程又是什麼? 第2張

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裡,最快要求日馳500裡;步行人員日行50裡;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裡,江行50裡,其它60裡;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裡。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訊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裡。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訊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朝

宋朝驛卒由兵卒擔任,規模不如唐朝。沈括《夢溪筆談》說:“驛傳舊有步、馬、急遞三等,急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軍興用之。

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鑲金字,日行五百里”,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岳飛一日之內在前線接到的十二道金牌,即是朱漆金字牌。

古代驛站最早始於哪個時期?它的發展歷程又是什麼? 第3張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元朝

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維持龐大的帝國,於是強化了驛站制度,時稱站赤。馬可·波羅所著《馬可波羅行記》記載:“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邁耳,或三十邁耳,必有一驛。無人居之地,全無道路可通,此類驛站,亦必設立。

合全國驛站計之,備馬有三十萬匹,專門欽使之用。驛站大房有一萬餘所,皆裝置妍麗,其華靡情形,使人難以筆述也”。

明朝

明代在全國皆建有驛站,稱為驛遞,每隔十里置鋪,鋪有鋪長;六十里設驛,驛有驛丞。沿線每60-80裡設一個驛站,全國共有驛站1936個;還設立了急遞鋪和遞運所,加強了物流資訊。驛站還能接待出公差的官員。

明中期以後吏治敗壞,驛遞制度弊病叢生。大小官員往來於道路,常常任意勒索夫、馬。地方官吏還任意剋扣驛站經費,貪汙私肥。

古代驛站最早始於哪個時期?它的發展歷程又是什麼? 第4張

清朝

清朝設驛站計為1785處,京師設皇華驛,軍機處公文上有如註明“馬上飛遞”,規定日行三百里,如遇緊急情況,可日行四百里、五百里,甚至六百里不等,最快速達八百里,往往到站時,已人仰馬翻。此俗稱“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19世紀70年代,大清帝國開始設立郵驛遞送機構。1878年,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提議設立官方的近代郵政局。

1911年,“郵傳部”接管郵政,郵政從此脫離海關,成為獨立的系統。郵傳部下隸大清郵政總局;從此,郵政業務正式脫離海關,實現獨立營運。

之後,大清帝國逐漸改驛置郵,將各地的邊防驛館、海關驛站,逐步以郵局代替,另外成立專責運送公文電報傳遞官方文書及資料、軍情傳遞。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