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為什麼唐朝詩人都很想入仕?

為什麼唐朝詩人都很想入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為什麼唐朝詩人都很想入仕?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雖安史之亂最終被平定,但此時的社會亂象已日漸嚴重,戰爭留下的後遺症也逐漸突顯,藩鎮割據的現象已然形成。

經過安史之亂的洗禮,盛世繁華已經不再,面對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之態,中唐文人的氣格都跌入了谷底,即便是有兼濟之志,殘破的現實也會使它冷卻。

內心激盪之下,中唐文人轉而尋求內心的自適,於是他們的字裡行間開始透出一種閒適的情致。

這樣一來,因時代風氣的轉變,陶淵明反而倍受重視,陶詩的地位也開始上升,在中唐詩人的口中,經常是以陶謝並舉,而且陶淵明詩歌中的自適情趣也開始被中唐的廣大詩人認可和接受,其中以韋應物和白居易最為突出。

為什麼唐朝詩人都很想入仕?

從此對隱逸的界定,似乎超越了外部的行為,開始向心靈方面過度,與此同時,理想也逐漸被世俗所同化。但是這一系列思想和行為其實只是中唐文人的自我安慰,他們不願意面對殘破的現實,所以只能在精神上尋求蘊藉,只能更多地強調獨善其身,想以此來麻痺自己,忘掉現實。

他們想讓自己過得更舒服一些,也因此只願意享受官僚階級所帶來的實惠,而又不願意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於是在為官過程中,把獨善作為政治哲學,而且將其與隱逸觀念相結合,提出了所謂“吏隱”或是“中隱”的概念。但是盛唐的影響依然在,因此也有一些中唐文人不滿陶淵明,對其提出了批評,但大多是勸誡士人不要放棄仕途,格局都顯得過於世俗和狹隘。

再如李端的《晚遊東田寄司空曙》稱“莫作隳官意,陶潛未必賢”,貶低陶淵明的歸隱田園行為,以此來勸解友人不要棄官而去。又如劉禹錫的《寓興二首》其二雲:

“世途多禮數,鵬鷃各逍遙,何事陶彭澤,拋官為折腰。”

這是中唐為數不多的格局較為曠大的作品,詩人政治熱情極高,不願放棄仕進一途,這首詩旨在寓興,詩人只是以此來表達積極進取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