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古代戰役 > 伊闕之戰是如何爆發的?其對戰國格局的影響有哪些呢?

伊闕之戰是如何爆發的?其對戰國格局的影響有哪些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伊闕之戰是前293年秦國將領白起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擊敗魏、韓、東周三國聯軍,擒殺聯軍主將公孫喜的戰役,此戰秦國共斬首敵軍24萬。

背景

前295年,趙武靈王死後,秦國主動調整與諸侯之間的關係。同年,秦昭襄王免去趙武靈王所信任的樓緩的相位,改用魏冉爲國相,又主動與楚國修好,援助楚國糧食五萬石。次年,齊國也改變了對諸侯的外交策略。齊湣王採納祝弗的建議,免去主張以秦國爲敵的孟嘗君的相位,改用秦國五大夫呂禮爲相。經過一系列外交調整,秦、齊兩國又重新交好。齊國得以全力攻打宋國,而秦國則向臨近的韓、魏兩國發動戰爭,擴展土地。同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韓國,向壽奪取了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左庶長白起奪取了新城(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

過程

伊闕之戰是如何爆發的?其對戰國格局的影響有哪些呢?

前293年,在魏冉的推薦下,白起升任左更,接替向壽出任主將。同年,韓、魏、東周聯軍以魏將公孫喜爲主帥,率兵進軍至伊闕與秦軍對峙。戰爭中秦國方面兵力不及韓、魏聯軍的一半,聯軍方面韓軍勢單力薄,希望魏軍主動進攻,而魏軍則倚仗韓軍精銳,想讓韓軍打頭陣。秦軍主將白起利用韓、魏兩國聯軍想保留實力、互相推諉、不肯先戰的弱點,先設疑兵牽制韓軍主力,然後集中兵力出其不意猛攻魏軍。魏軍戰敗後致使韓軍潰敗而逃,秦軍乘勝追擊,取得大勝。伊闕之戰秦軍共斬首24萬,秦軍佔領伊闕及五座城池,魏軍主將公孫喜被俘後遭處決。戰後白起因功升任國尉。同年,白起趁韓、魏兩國在伊闕之戰慘敗之機,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西北)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戰後

秦國

伊闕之戰是如何爆發的?其對戰國格局的影響有哪些呢? 第2張

藉助伊闕之戰的大勝,秦國乘勝繼續向韓、魏兩國發動進攻。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率軍攻打魏國,奪取魏城(山西省永濟市東);攻下垣邑(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東南),但沒有佔領。次年,白起率軍攻打韓國,奪取了宛(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一帶)、葉(今河南省葉縣南)。前290年,左更司馬錯率軍奪取了魏國的軹(今河南省濟源縣東南)和韓國的鄧(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又與白起合兵再次攻下垣邑。在秦國的連續打擊下,魏、韓兩國被迫割地求和。魏國割讓河東郡四百里,韓國割讓武遂(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之地二百里。次年,秦國再次派兵攻打魏國。司馬錯率軍衝絕河橋奪取了河雍(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又奪取了河內郡大小城池61座。白起奪取了蒲阪(今山西省永濟市北)、皮氏(山西省河津市西)。面對秦國的攻勢,魏國被迫賄賂趙惠文王及趙國的奉陽君李兌,希望藉助趙國的力量來阻止秦國的進攻。

西周國

伊闕之戰後,秦國趁機想進攻西周國。西周公子周最派使者遊說趙國的奉陽君李兌,想讓秦、魏兩國重新開戰,這樣既保全了西周,趙國又可坐觀秦、魏兩國交戰,從中調解取得漁翁之利。西周君又派周足爲使者出使秦國,自己親自前往魏國請求魏昭王的援助,而魏昭王以上黨郡危急爲由拒絕援助。西周君在回國途中路過魏國的樑囿,十分喜愛。大臣綦毋恢指出魏國的溫囿並不比樑囿差,並向西周君自薦說不但能得到魏國的援助,還能得到溫囿。綦毋恢遊說魏昭王指出魏國如不援助西周,那西周將投靠秦國,如此兩國合兵進圍南陽(太行山以南),將切斷韓、魏兩國通往上黨郡的要道。如果魏王答應派3萬人幫助西周駐守邊境,並且把溫囿以每年120金的價格租給西周君,那麼西周便不會投靠秦國。如此既可以保證上黨郡的安全,也可以通過租借溫囿多獲得40金的租金。魏昭王採納了綦毋恢的建議,派芒卯獻出溫囿,又答應派兵幫助西周駐守邊境。在西周國的一系列外交活動下,秦國最終未能攻打西周。

魏國

秦國在伊闕之戰取勝後,駐留在伊闕,魏昭王被迫派公孫衍割地求和。有人建議魏昭王加封竇屢爲關內侯,讓他出使趙國割讓少量土地賄賂趙國的奉陽君李兌,讓李兌從中調停引起秦國內部爭執,這樣魏國也可以少割土地。西周大臣綦毋恢也勸說公孫衍不要多割地給秦國,因爲如果兩國議和成功,魏國就會得到秦國的支持;如果兩國議和失敗就會重新開戰,多割地屬於毫無意義之舉。

韓國及東周國

前290年,韓國的城陽君和東周君入秦求和。但秦國此時大舉攻韓,城陽君不能返回韓國,被迫出奔至齊國。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