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古代戰役 > 長平之戰趙國大敗除了用人不善還有哪些原因?

長平之戰趙國大敗除了用人不善還有哪些原因?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平之戰是中國東周戰國時代秦國進攻趙國的大規模戰役,“三年而後決”(靳生禾、謝鴻喜認爲爲前期僵持對峙二年六個月,後期白熱戰六個月),雙方都出動了傾國之師。結果,秦軍戰勝趙軍,並且盡數坑殺投降趙軍。

長平之戰是爲戰國形勢的轉折點。經此一役,秦國天下無敵,六國皆不再有力單獨對抗秦軍,秦國一統中原只剩下時間問題。長平之戰的具體紀錄由於秦國焚書坑儒,已經基本遺失,只能通過考古發掘判斷戰況,山西長平有長平之戰遺址。

背景

長平之戰趙國大敗除了用人不善還有哪些原因?

公元前年,秦國白起攻下韓國南陽(今修武縣),絕太行羊腸道。公元前年(周赧王年、秦昭襄王年、趙孝成王年),白起攻下韓國野王(今河南省沁陽),韓國上黨郡與國都新鄭的聯繫被斷絕。韓桓惠王懼怕秦軍兵鋒,決定主動將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息戰禍。上黨郡守靳黈卻寧願死戰不願降秦。韓王於是派馮亭接替上黨郡守遂行降秦事宜。馮亭也不願降秦,爲避免加強秦國,同時利用趙國力量抗秦,與其吏民謀議:“鄭道已絕,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受我,秦必攻之;趙被秦兵,必親韓;韓、趙爲一,則可以當秦矣。”馮亭守三十日,同時遣使獻出上黨郡十七邑於趙國,曰:“韓不能守上黨,入之秦。其吏民皆安於趙,不樂爲秦。有城市邑十七,願再拜獻之大王!”趙孝成王問計,平陽君趙豹認爲不可,秦服其勞而趙受其利,會得罪秦國。平原君趙勝認同趙王想法,不可失此大利。於是趙王使平原君往上黨受地,封馮亭爲華陽君兼上黨郡守,大賞上黨吏民。馮亭垂涕不見使者曰:“吾不忍賣主地而食之也!”

前年,秦國進攻韓國的緱氏、綸,進一步震懾韓王,孤立趙國上黨。

退守據險

公元前年,秦國派左庶長王齕領兵進攻上黨,意欲一舉佔之。趙國廉頗領兵二十萬救援上黨。廉頗以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百里石長城爲主防禦陣地,分軍前出公里於空倉嶺一線據險構築前沿防禦,並派裨將茄領五千趙兵前出搜索迎敵。其時,緱氏、綸、上黨已被秦軍攻陷。馮亭率殘部歸附於廉頗軍中。

長平之戰趙國大敗除了用人不善還有哪些原因? 第2張

四月,秦軍與趙軍的首次遭遇戰發生在空倉嶺以西的玉溪河谷。混戰中,秦軍斥候斬趙裨將茄。初戰不利後,趙軍據守空倉嶺防線。六月,秦軍攻擊前進突破防線,佔取趙軍二鄣城,殺四都尉。七月,趙軍被迫退卻,於石長城以西的丹河一線構築長壘防禦。秦軍再次強攻趙軍陣地,殺二都尉,奪西壘壁。

趙軍戰敗向東退入故關,堅守百里石長城。石長城建築在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分水嶺上,面向秦軍的南坡山勢陡峻。石長城底寬米,隔段築有堡壘,依山勢綿延百里,中段有一名爲故關的天然隘口,爲南北交通的必經之路,築有城門,與長城渾然一體。趙軍於百里石長城全線佈防,以重點防禦故關、韓王山、大糧山,居高臨下抵禦秦軍。《s:水經注/》引《上黨記》曰:“秦壘在(長平)城西,二軍共食流水,澗相去五里。城之左右沿山亙隰,南北五十許裏,東西二十餘里,悉秦、趙故壘”。秦軍進攻受挫,挑釁趙軍出長城決戰,趙軍拒不出戰。廉頗統御的二十萬趙軍在失去重重天險後,終於以堅壁成功遏制了秦軍攻勢。

外交反間

攻戰無進展,消耗戰僵持雙方都陷入糧食短缺,糧芻輜重補給維艱。秦軍遠道而來,補給線漫長後勤壓力大,地方野史記載,空倉嶺因秦軍於該處“詭運置倉”而得名。趙國同樣糧食短缺,請粟於齊,齊不聽。

外交失敗

趙孝成王與樓昌、虞卿謀,樓昌請發重使至秦媾和。虞卿認爲不媾則趙軍必破,故戰和決定權在於秦,要逼和秦國,正正不可與秦講和:“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軍矣,雖往請媾,秦將不聽。不如發使以重寶附楚、魏,楚、魏受之,則秦疑天下之合從,媾乃可成也。”趙王不聽,使鄭朱媾於秦,秦受之。虞卿對趙王曰:“王必不得媾而軍破矣。何則?天下之賀戰勝者皆在秦矣。夫鄭朱,貴人也,秦王、應侯必顯重之以示天下。天下見王之媾於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矣。”既而,秦國果然利用趙國派使者入咸陽和談之機,顯重鄭朱向趙示好,而不與趙媾。其他諸侯懼怕秦趙媾和連橫?於己不利,不敢支援趙國。元代胡三省指,史言趙之喪師蹙國,不特以趙括代廉頗之故,亦由不用虞卿之計也。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